清朝时期什么官职叫太学士 ??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0
清朝时期什么官职叫太学士 ??清代太学士死后应该怎么立碑文

在京师设立的国学就是国子监,也称太学(最高学府),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就应该是所谓的“太学士” 。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 古人将文人多尊称为士, 如此太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在京师设立的国学就是国子监,也称太学(最高学府),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就应该是所谓的“太学士” 。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古人将文人多尊称为士,如此太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扩展资料

在古代,学士的含义有很多种有时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有时指一般读书人;有时指学者;有时指官名。
南北朝以后,朝廷将掌管文学撰述之官任命为“学士”。唐代翰林学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学侍从之时,往往还可以参与机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曾召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人为学士,共商天下大事。
到了宋朝,翰林学士地位越发尊荣,授予翰林学士之位,甚至有当宰相的希望。到了明朝,凡出将入相者,必须是翰林学士出身。至清代,大学士地位更加显赫,为文职官吏之首,官阶为一品,常常后至宰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学士

在京师设立的国学就是国子监,也称太学(最高学府),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就应该是所谓的“太学士” 。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 古人将文人多尊称为士, 如此太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扩展资料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

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学士



在京师设立的国学就是国子监,也称太学(最高学府),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就应该是所谓的“太学士” 。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 古人将文人多尊称为士, 如此太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貌似没太学士,有的是大学士吧~在清朝大学士一般有四位,分别是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和体仁阁大学士。雍正设军机处前,大学士拥有很大的实权,类似宰相;军机处掌权之后实为空衔,象征崇高的地位,德高望重者得。总体而言其职位相当于现在首相,总理吧,地位很高

似乎没有太学士 不过大学士是有的 大学士不是官名而是皇帝的秘书级别的人物 不过后来形成了大学士把持的内阁 如阁的大学士就相当与丞相了

很多官职都可以有太学士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