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条民族俗语,还要解释,越多越好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俗语 谚语越多越好(必须要有解释)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一,解释俗语的概念: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二、中国俗语浩如烟海,举例如下:
  “小二”管“大王”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扯淡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寇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难不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地生姜不辣
  当耳旁风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腐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点腊烛不知油价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顶风臭十里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豆付掉到灰堆里
  豆付一方扁担一条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雨跳到河里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一添作五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苗族住山头,汉族住街头”。
回族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慧、勤劳善良的好媳妇

骏马吃饱后仍回到木桩上,高空飞翔的鹰仍落到石崖上。

­­ ——柯尔克孜族

谁有亚麻的种子,谁就有自己的衬衫。

——维吾尔族

水草肥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朋友多。

——蒙古族

母亲的宝贝是子女,好汉的宝贝是志气。

——鄂温克族

骏马面前没有跳不过的壕沟,利矛面前没有戳不穿的顽石。

——纳西族

从跌跤中学会走路。

——哈萨克族

珍宝中最贵的是金子,语言里最美的是谚语。 ---蒙古族
最干净的是泉水,最精炼是话是谚语。 ---哈萨克族
格言是学者智慧的结晶,愚昧的人则难以理解,当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猫头鹰则变成了瞎子。 ---藏族
不受苦,就得不到幸福。 ---壮族
长辈种下树,后代好乘凉。 ---哈萨克族
水滞船不走,人懒事难成。 ---壮族
只怕懒汉不耕,没有黄土不生。 ---保安族
阴暗的夜晚别只贪睡,办事的时候别辞劳累。 ---蒙古族
没有干劲的人好吃,没有思想的人好睡。 ---蒙古族
闲时做来急时用,渴了挖井不现成。 ---维吾尔族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藏族
懒媳妇爱打扮自己,勤媳妇爱打扫屋子。 ---哈萨克族
志大的好汉,身心不闲;手巧的妇女,手眼不闲。 --- 蒙古族
说了的话不要推翻,做了的事不要中断。 ---蒙古族
勇敢,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 ---蒙古族
能在空中高飞,不是羽毛之力;福气全靠劳动,并非土地之功。 ---维吾尔族
勤劳的人肚子饱,懒汉只说命不好。 ---柯尔克孜族
聪明人事事先动手,愚蠢人事事落人后。 ---哈萨克族
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蒙古族
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理。 ---朝鲜族
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 ---蒙古族
懒驴总嫌驮子重。 ---维吾尔族
话语用道理衡量,行为以实践检验。 ---蒙古族
鹰看高飞,人看行为。 ---蒙古族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 ---哈萨克族
补钉能补洞,却补不了烂。 ---藏族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苗族
宰只羊一瞬间。养只羊得一年。 ---哈萨克族
信心加决心,打开聚宝盆。 ---满族
不敢翻越高山,哪能到达平原。 ---藏族
只要比赛就有一胜,只要肯学就有一成。 ---蒙古族
走千里路,看第一步。 ---仫佬族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塔吉克族
不见,上山看;不懂,问老者。 ---门巴族
不怕不知,就怕不学。 ---土族
木不凿不通,人不学不懂。 ---壮族
生存的价值在于战斗,青春的可贵在于学习。 ---维吾尔族
只有孜孜以求的人,才能够获得知识。懂得知识的价值者,才是有知识的人。 ---满族
功夫到家,石头开花。 ---朝鲜族
好射手不是他的箭出名,而是因为他射得准。 ---苗族
学习不温习,雨过湿地皮。 ---彝族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毛难族
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乳。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 ---塔吉克族
滚动的石头,不会长青苔。 ---朝鲜族
聪明的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哈萨克族
骑马不研究马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骑手。 ---藏族
骑马要有缰绳,学习要有机灵。 --- 蒙古族
金子不生锈,智慧不退色。 ---柯尔克孜族
闲聊等于假死,思索等于磨石。 ---蒙古族
雨勤水草好,口勤学问高。 ---蒙古族
大河是安静的,有学问的人是谦虚的。 ---蒙古族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壮族
有理不在高声,有才不在宣扬。 ---回族
有知识的人,在人前不说都懂;无知识的人,在人前都说学过。 ---哈萨克族
自己不知道的问别人,大人不知道的问小孩。 ---哈萨克族
蠢汉话大,牛粪堆大。 ---纳西族
还未长毛就想飞,肯定跌落在土堆。 ---朝鲜族
别把自己看成聪明伶俐,别把别人看成傻瓜笨蛋。 ---蒙古族
学无老少,能者为师。 ---纳西族
空袋子竖不起来。 ---乌玫别克族
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人前听。 ---满族
走路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蒙古族
眼睛望着天,走路会跌交。 ---乌玫别克族
想向别人传道,先要自己懂经。 ---藏族
知识渊博的人,只讲知道的事。 ---维吾尔族
高高在上的人算得什么英雄?浮萍只会在水面上飘摆游动。 ---维吾尔族
流水冲不走重石头。 ---乌孜别克族
早不起能误一天的事;幼不学能误一生的事。 ---布依族
寅时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蒙古族
知道一分钟确实可贵,就应该珍惜每一秒钟。 ---回族
在千百只黄羊群里,如果无目的地放枪,可能一只也打不中。 ---藏族
好马全凭强壮,好汉全凭志强。 ---蒙古族
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景颇族
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时才能生长。 ---藏族
卓越的人受到挫折,能使他更加倍努力。 ---藏族
少时易变,青年易错;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僳僳族
在他偷公鸡的时,不给一点教训,将来他会偷牛。 ---珞巴族
向上抛石头,留心自己头。 ---蒙古族
小树容易弯,青年人易错。 ---藏族
三天路强作一天走,走完了至少躺十天。 ---朝鲜族
火气一来,智慧走开。 ---乌孜别克族
飞鸟因贪食而被捕捉。 ---乌孜别克族
求人诚意,教人诚心;行行有学问,事事要用心。 ---蒙古族
白天的行动,夜间扪心检讨;明天的工作,今天周密计划。 ---鄂温克族
拉烈马缰绳要长,争问题肚量要宽。 ---藏族
成事惟有多远虑,败事都由少思考。 ---鄂温克族
肚油从何来?吃得肥;教训从何来?吃过亏。 ---蒙古族
脚勿踏两船,心勿摆两面。 ---壮族
喝酒不过量,玩笑要适当。 ---柯尔克孜族
话多易错,线长易断。 ---藏族
说话要真实,招手要有事。 ---藏族
若只庇护自家狗,定与邻里不和睦。 ---蒙古族
制服猛虎非英雄,抑制脾气真好汉。 ---维吾尔族
一怒之下踢石头,只有痛着脚趾头。 ---朝鲜族
土地长粮就好看,牲口长膘就值钱。 ---彝族
上阵的骏马,勒紧缰绳还想奔;睡觉的懒猪,驱它吃食也不动。 ---藏族
对牛生气没有用,向马动脚无益处。 ---瑶族
用时不爱惜,就要损坏;做时不慎重,就要失败。 ---蒙古族
老人经历过什么就讲什么,小孩看到什么就讲什么。 ---壮族
耳有一双,话只一句。 ---维吾尔族
好马一鞭飞驰,懒马千鞭不走。 ---维吾尔族
见不到坏蛋,辨不出好人。 ---藏族
肚里没毛病,哪怕饮冷水。 ---蒙古族
青蛙常常忘记,它曾经是蝌蚪。 ---朝鲜族
要有三条妙计,狮子也能当马骑。 ---蒙古族
看见蚊子拔剑。 ---朝鲜族
聪明人量力办事,糊涂人想一步登天。 ---哈萨克族
莫把别人的赞赏当作财富。 ---维吾尔族
马打滚的地方,一定会剩马毛。 ---维吾尔族
夸奖好人,好人会得到勉励;夸奖坏人,坏人会不知高低。 ---乌孜别克族
顺坡泼水,水哪有不流的呢?把话说透,人哪有不懂的呢? ---蒙古族
登山没有背石的,下水没有揣纸的。 ---蒙古族
热粥难喝,人心难摸。 ---壮族
想估好一件事,要把一年当一天;一件事要失败,只在一时刻之间。 ---傣族
过河要掌握水性,少出闲力;说话要抓住中心,少说废话。 ---藏族
鲜花嫩草的美丽,牛是从来不知懂的。 ---蒙古族
允诺要慢,履约要快。 ---回族
彩虹虽美是现象,惊雷虽响是空声。 ---藏族
慢慢熬出来的茶味道好,慢慢讲出来的话意思明。 ---藏族
艰难时需坚强,欢乐时需谨慎。 ---蒙古族
空勺塞到嘴里没味道,空话听到耳里没味道。 ---维吾尔族
有酒大家喝才好,有话当面说才好。 ---回族
批评人当面好,夸奖人背地好。 ---蒙古族
性情爽快的人朋友很多,躯干笔直的木材用处大。 ---蒙古族
和好人交朋友,遇事有好帮手;和坏人交朋友,到头来挨石头。 ---乌孜别克族
朋友好与坏,困难时候便分晓。 ---蒙古族
近邻不可断,远亲不可疏。 ---藏族
做事不要光在嘴上,还要在手上;看人不要光看脸上,还要看心上。 ---彝族
智慧不凭年龄凭心灵,友谊不在一时在平常。 ---维吾尔族
辣子不会甜,好汉不会乖。 ---傣族
骑快马的,觉不出路远;朋友多的,觉不出困难。 ---鄂伦春族
只知道追求情人的美貌,终究会受到人们的讥笑。 ---壮族
结亲之前多思考,结亲之后多关照。 ---乌孜别克族
好女人凭双手,坏女人凭嘴头。 ---乌孜别克族
选婿莫选金钱,选女莫选容颜。 ---维吾尔族
互相信任才算好伙伴,互相关心才算好家庭。 ---维吾尔族
看人要看他的心眼,买马要试它的步伐。 ---珞巴族
一只山羊被狼吃掉,十只山羊把狼吓跑。 ---柯尔克孜族
一个博学家的思考,不如三个普通人的商讨。 ---藏族
三人省力气,四人更轻松;众人齐合作,百事能成功。 ---珞巴族
家中不睦,外事无成。 ---藏族
只要真理一到来,虚假自然不存在。 ---蒙古族
别看是温顺的小狡兔,急了也许咬你的指头。 ---鄂伦春族
不能把狼当羊看,不能把敌人当自己看。 ---维吾尔族
不要怜悯豺狼的嚎叫,那是反扑的信号。 ---彝族
脸黑是晒的,心黑是坏的。 ---蒙古族
你把贼不认为贼,你就将变成为贼。 ---维吾尔族
毒蛇不在粗细,坏人中在高低。 ---蒙古族
胸中燃烧炽烈的火焰,也别使鼻孔冒出浓烟。 ---蒙古族
狐狸向着猎人微笑,目的想从身边溜走。 ---藏族
凤凰乌鸦不同音,香花毒草不同根。 ---壮族
你老虎口大,我野牛颈粗。 ---藏族
怕则不作,作则不怕。 ---鄂温克族
勇敢的人只有一次死,胆小的人却有十次死。 ---蒙古族
老虎凶猛只有三跳之力,野猪厉害只有一冲之力。 ---佤族
多施肥料苗儿壮,苗壮自能多打粮。 ---蒙古族
栽花要栽月月红,种树要种不老松。 ---满族
羊是草包,越吃越好。 ---蒙古族
养牛没有巧,水足草料饱。 ---苗族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苗族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满族
睡多得疾病,哭多烂眼睛。 ---壮族
眼睛害病是从手上得的,肚子害病是从嘴里得的。 ---哈萨克族
糊涂虫不知聪明的可贵,健康人不知患病的痛苦。 ---维吾尔族
房子再高是人盖的,力气再大是锻炼的。 ---白族
懒惰催人老,勤劳可延年。 ---壮族
最好的药是草原上的空气。 ---哈萨克族
茶水喝足,百病可除。 ---维吾尔族
话虽好听,多说惹人厌;食物虽好,多吃伤肚子。 ---藏族
孩子有了牙,再莫嚼着喂。 ---维吾尔族
马的本领露在牙齿上,人的本领藏在眼睛里。 ---维吾尔族
山高显得威严,水清才算好看。 ---蒙古族
占卜者不知自己的死日。 ---维吾尔族
没有神的地方,从来不会有鬼。 ---蒙古族
乌鸦高歌,自得其乐。 ---壮族
鱼儿游在水中,两眼却在外边。 ---维吾尔族
生在磨盘下的老鼠,还怕打雷的声音吗? ---维吾尔族
有老人的家庭有黄金。 ---乌孜别克族
怒来理智失,疑生信任消。 ---维吾尔族
只要脑袋在,头发还会长出来。 ---乌孜别克族
水无爪子刨下坑,话没箭头射烂心。 ---回族
在树梢的不怕落,在树脚的却怕死。 ---壮族
十二岁的孩子,做了才想;六十岁的老人,想了才做。 ---彝族
煮饺子要水多,蒸包子要猛火。 ---维吾尔族
病没有好病,手艺没有坏手艺。 ---哈萨克族
花瓣经不起风霜,短见经不起风浪。 ---蒙古族

  • 十个与黄河有关的谚语,成语,俗语并解释意思(意思短点,别太长)
    答:又过了好些年,从荥阳流出来的涸水在这里流入黄河。这样一来,这里南来北往的人多了,成了个热闹的地方。有两个故事!黄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
  • 歇后语.谚语
    答: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 ——谚语 人生包含着一天,一天象征着一生。 ——谚语 "云再高也在太阳底下"--广东谚 "皮影不会自己跳,幕后自有掌线人。"--湖北谚 "大水过了汀埠在。"--浙江谚 "娘郭渡口船由木头打制,用木多少...
  • 关于黄河的俗语、成语或格言有哪些??
    答: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
  • 俗语:“切莫迁坟,十迁九败”,老一辈经常说的讲究,有道理吗?
    答:观点:这种俗语其实是民族信仰的体现,算是一种心理暗示的性质。“中国人信奉什么宗教?”这个问题我估计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就算是回答的,答案也会是千奇百怪,很难会形成一定比例。可能有的人会说信基督教,有的人会说信道教,有的人会说信奉佛教。有没有发现,我们是世界上其他国家...
  • 各个民族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至少3个,内容多些)
    答:2、满族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
  • 俗语,歇后语
    答:◆造烛求明,读书求理。◆爹娘养身,自己长心。谚语第十三缉◆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人有人情,戏有戏味。◆人急投亲,鸟急投林。◆儿子疼小的,媳妇疼巧的。◆儿多不如儿少,儿少不如儿好。◆亏地不结籽,亏人不相交。◆广交不如择友,投师不如访友。◆子...
  • 关于团结的谚语
    答:1、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2、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3、一箭易断,十箭难折。4、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5、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6、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 成语、谚语、歇后语、古诗大全 急!!!
    答: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语里的谜面,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说明,像谜底。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歇后语有喻义型、谐音型等形式。芝麻开花—节节高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小葱...
  • 有关黄河的谚语/俗语/成语的由来
    答: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
  • “先有脑包,后有包头”应该是句俗语吧,请教是什么意思?
    答:确切的说是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包头从乾隆年间形成街道至城垣拆除前约有123条街巷,街巷的名称记述着包头城镇260余年的历史,也是百余年蒙、汉、回民族文化交融的佐证。嘉庆14年(公元1809年)前,包头村最古老的二条街是按地理方位起名的,瓦窑沟口以东称东街(今东门大街),以西称西街(今解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