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好坏的鉴别标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如何判断铁观音的好坏

如何选购质量好,价格又不贵的新鲜好茶,是每一位品茗爱好者的理想和追求。下面详细介绍怎样选购铁观音茶:\x0d\x0a\x0d\x0a一、品质鉴定:感官评茶,系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个因素进行审评。审评方法有“干看外行”和“湿评内质”两个程序。\x0d\x0a1、干看外形:主要是观察干茶外形的特征、色泽、整碎度、匀净度及嗅干茶的香气等。凡外形卷曲、紧结、重实、匀整、色泽砂绿、油润、鲜活,品种特征明显,干茶香气清纯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x0d\x0a2、湿评品质:茶叶经沸水冲泡后,鉴别其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x0d\x0a(1)嗅香气:乌龙茶的香气有品种香、地域香(也称风土香)和制造香。先嗅品种香是否突出,再区别香气高低、长短、强弱、纯浊。嗅香时都采用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的方法。凡品种香型突出,香气清高,馥郁悠长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x0d\x0a(2)尝滋味:用茶匙舀取适量的茶汤入口,通过舌头在口腔中作吮吸打转滚动,使口腔各部位的味蕾细胞作出综合的滋味感应。凡滋味醇厚,醇而带爽,厚而不涩,富有品种“韵味”特征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x0d\x0a(3)看汤色:看茶汤的颜色深浅、明暗、清浊等。凡汤色橙黄明亮的为上品,暗浊的,为次品。\x0d\x0a(4)观叶底:经沸水冲泡过的茶叶(称为“叶底”,俗称“茶渣”),倒入盛有清水的盘中,观察叶底。凡叶底柔软、黄亮、“青蒂绿腹红镶边”明显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x0d\x0a\x0d\x0a二、选择一间信誉良好的茶庄同样很重要。因为茶叶的质量好坏涉及茶叶的新鲜与否,茶叶的保管是否恰当,茶叶的等级是否以次充好,价格是否合理???而信誉良好的茶庄在以上方面较有保障。\x0d\x0a\x0d\x0a秋香铁观音是一年中的精品,历年来受到众茶友的好评。此茶叶色绿香高味醇,韵味独特,品饮后齿颊留香,回甘持久。且具有提神醒脑、美容减脂、延年益寿、防癌抗辐射、降血压和预防冠心病等功用。

1、铁观音的外形
传统的说法是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蜒头状。而现在由于运用茶叶机械进行生产,不管你是好茶还是劣茶,都可加工成外形非常好的茶叶,要讲外形好看不止茶条卷曲,壮结,都可以加工成珠子状的了。传统的说法外形似蜻蜓头和青蛙腿,其实本人都不知道这两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形状。现在有一种趋势是对外形并不要求很结实,因为要把外形加工得很结实,就要用较长的制作时间,而制作时间较长,则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主要是茶叶味道会变得不清纯,颜色会变得较暗淡。这就好比炒菜,炒菜时间越短则越鲜活好吃。对于外形,比较大众的看法是不必要太结实,但也不能太松散,太结实则品质会下降,还让精制去枝梗的时候更麻烦,太松则会易碎。传统的鉴别方法还说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红点明和砂绿显主要是做法的“绿叶红镶边”造成的。而现在是很怕茶叶中带有红点,因为这些红点其实就是杂质,冲泡后会使茶汤带红色,还会夹杂味,对于品饮是不好的。这些红边应该在杀青时掌握比较高的火候在揉捻时或手工把它去除掉,相反如果去除不干净还是做工不好的体现,现在许多茶友追求“绿叶红镶边”,认为有完整的叶型才是传统的铁观音,才是上等的铁观音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除去红边,是聪明的安溪茶农长期总结留下的宝贵经验,它是进步的。
品鉴茶叶时,外观是很重要的一环节,那主要看什么呢?颜色。因为茶叶的发酵程度,发酵得好不好,加工过程好不好,都可以从颜色体现出来,什么颜色是好茶呢?墨绿。如果是草绿,可能发酵太轻,观音韵不浓。如果这些比较抽象,还可从其他方面辅助鉴定。
a、看茶米颗粒的大小,大小应适中。太大则说明鲜叶太粗老,这样茶滋味淡薄,茶水不细腻,不耐冲泡。太小则说明鲜叶太嫩,可能会有苦涩,汤色会带红色。茶形均匀与否是由后期精捡实现的,对茶品的内在品质并没有什么影响,出于成本方面的缘故,绝大多数铁观音都不会做到绝对均匀,除非为满足市场对奢侈品的需求才会作此处理。
b、看枝梗的颜色。黑色最好,说明发酵非常好,气味香浓,茶水醇厚。褐色也不错,发酵也适度,绿色就不好,说明发酵太轻,滋味轻,会有青涩味(通常茶友所喝的铁观音都是除去枝梗的,带梗无法正确品评铁观音)。
2、铁观音的香气
铁观音的香气整体较其他茶类要出众,但是在香气中,以幽幽兰花香为上品,香气我们讲究“幽而远,纯而不杂”这句话非常重要,香气不是一味的冲,无论浓香,清香,都必须做到一个字“纯”,“细”照映前面的幽字,“纯”照应前面的杂字,香细水细,香高水粗,香纯水纯,香杂水杂,最好的茶香,我们说杯盖的香气,汤水香气,叶底香气三者一致即为上品铁观音。
在现实品饮中,特别是省外有不少茶友很注重铁观音的香气,认为越香越好,最好香高到冲或“霸气”,这是一种误解。铁观音品种特征并不以香高扬见长,我们描述铁观音香型最常用的就是“兰花香”,即幽雅、馥郁、持久,而不是高扬到冲的地步,当然这并不是说香低才好,而是能够明显闻到,恰到好处,一般来说,新茶出来的一定时间里,茶叶的香气是比较好的,在后期的存贮过程中,因为氧化,茶叶的香气会收敛。很多香高到异常的产品都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这类产品市场并不罕见,如果茶友习惯接触这类产品,转过来品饮不加料的铁观音时就会有为何香不高之类的疑问,过去我们遇到过不少这方面的案例。一些自然加工的铁观音也可能有极高的兰香,但问题在于这类茶的茶汤普遍表现不佳,譬如带涩感,饮后极其容易有饥饿感,且茶香难以持久……这样的产品目前很少见。
因此,铁观音的香气作为其本身品质特点及我们判断茶叶品质的一个依据外,我们在品饮一个铁观音更要注重汤质,也就是口感。
评价一个茶的茶汤优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顺滑程度、软化程度、苦涩程度、回甘程度、味觉元素丰富程度、茶汤色泽、耐泡程度。
顺滑程度:指茶水在嘴里无阻涉感(感觉和油一般),在进喉咙的一瞬间没有任何拖泥带水,高阶品茶汤黏稠中带有米汤香,口感极为柔细——但如果品茶者味觉迟钝,很可能不容易感觉到茶汤柔滑与否的差异,对这部分茶友,我们建议喝中端茶品足矣。
软化程度:用本地话讲还有个词形容就是煌口,指的是铁观音喝到嘴里,水会化开,非常的软,穿牙缝的感觉,达到这个水准,此茶价格在800以上;但是通常来说,好的铁观音茶香馥郁,其香型独特且留香较长,入口回甘带蜜味,这种独特的韵味,为“观音韵”,不能用“酸味”陈述。次品的铁观音汤质粗,阻拦喉咙,不舒服,甚至尽显水味。
苦涩程度:入口允许微苦,但苦尾不退者劣;涩是比较忌讳的指标,不过如果涩感轻微且很快消退,那就不怎么影响口感,但即便如此,茶品等级也下降了一个梯队——因为高阶铁观音不允许有涩感存在。
回甘程度:好茶要有甜甜的滋味,一直在喉中感觉到,很舒服,口水一直涌出,回甘快且强、持久,至少回甘要能够相对明显。
味觉元素丰富程度:茶汤味道越丰富越好——好比熬一锅汤,多放材料者味道肯定更多,材料少者味道就比较单薄。高阶与终端产品最重要的区分就在于此:高端铁观音采用优质茶青原料制造,茶青叶片肥厚、富含有机无机元素,对应的茶汤味道也更丰富;中端品相对就会弱一些,虽然它也能够具备不苦不涩、茶汤顺滑等特征。
茶汤色泽:不管是淡绿、淡绿带黄、淡黄带绿还是金黄色,都以色泽鲜亮为上,色泽晦暗者次之,但总体来说茶汤颜色是个次要的指标。
耐泡度要求:高阶品要求能够冲泡八水(八水开始显水味)以上,如果要求再苛刻一些,到10水(10水开始显水味)也是正常标准;主流茶品普遍要求能够7水以上,入门茶品要求能够在5水以上——耐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不过一些原料不错的铁观音,有可能因为赶天时的原因较早开采,茶青很嫩,所制产品的耐泡度多在5水(5水开始显水味)左右。一些原料偏老的铁观音也可能只能耐泡5水。三水后没味(品饮者为轻发口味)的铁观音,
那么品质比较低无疑。
4、铁观音的叶底说明
谈论叶底几乎画蛇添足,因为如果各方面指标都一流,茶青原料绝对是相当不错的——出于去红边的需要,一些茶的叶底会稍碎,一些茶的叶底完整性较好,这些都无大碍,只要叶底不碎得过分就可以了。无论茶农还是采购者,在审评品质时都不会研究叶底,多数人喝完后都直接倒掉。如果要多说一些,那就是叶底肥厚、富有绸缎光泽感为上,色泽以芥菜青色为佳。陆羽泡茶的铁观音就做的不错,采用袋泡装也适合年轻人。

评判铁观音茶叶质量的好与差,目前主要借助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采用一看,二闻,三摸,四尝来确定茶叶质量。所谓一看,就是看茶叶的外形,干看茶的形态和色泽,湿看茶的嫩度、匀度和汤色。二闻,就是闻茶的香气,采用干闻和泡茶后湿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三摸,就好似摸茶叶的身骨,重实与轻飘,光洁与粗糙,以及用手研磨,估量茶叶水分的高低等。四尝,就是选购茶叶时,凡“吃不准”,不妨泡一杯,尝一尝滋味。 干茶: [茶色]干茶以绿为美,色泽墨绿和青绿者为上、茶色晦暗者为次,不过目前轻发观音在色泽方面普遍差异不大,低端、中端和高阶茶品没有明朗的界限,不必苛求。 [茶形]素来以颗粒紧结为美,但现在的轻发酵安溪铁观音普遍颗粒不算紧结(与传统观音相比),这主要是制造上的原因,例如过于紧结的颗粒除梗比较困难,反复多次的包揉工作强度也大,对内质没有提升效果,因此颗粒紧结程度同样不足以作为高中低端茶品的判断标准。 [颗粒均匀度]很影响观感,但茶形均匀与否是由后期精捡实现的,对茶品的内在品质并没有什么影响。出于成本方面的缘故,绝大多数铁观音都不会做到绝对均匀,除非为满足市场对奢侈品的需求才会作此处理。 闻香三项指标 接下来开始冲泡,首要工序就是闻香[闻盖子的茶香,用盖碗才行,紫砂壶用户无法闻盖香],首先我们冲入水,快速洗茶,复入水,大约浸10秒左右揭开盖子闻香。很多茶友认为香高则为好茶,这是个很笼统且不准确的标准;一部分茶友甚至认为香高到冲则为好茶,这是一个很经典的误解,在本地采购审评标准中,盖香指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香的类型,我们简称为“香型”;二是盖香的高扬程度;三是盖香的持久程度。 盖香的三项指标 盖香的类型:我们所见的铁观音有无数种香型,这一点大家在各个茶论坛关于铁观音的讨论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只有两种香型被认为符合高阶标准:其一为“煌口香(闽南语)”,即茶香中带有明显的“煌(闽南语)”特征,这个词的含义无法用文字表示,简单点说,它是指一种非常特殊的茶香,是在铁观音兰花香基础上附加的一种味道:带有鲜爽特征,显得有些张扬,100%的茶友都会喜欢它。其二为幽雅类型的兰花香,香型馥郁清幽、有如兰花,这种香型绝不张扬但馥郁持久,从一泡到八九泡依然存在。茶香若符合这两种标准,那么便属上等品之列。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两类香型比较推荐:一是鲜香,即香气中鲜度十足,但不耐存放,一段时间后会非常靠近幽兰香类型;其二就是奶香型,有浓郁持久的奶香、也有只显淡淡的奶香味,茶香醉人。 盖香的高扬程度:很多茶友认为铁观音盖香越高越好、最好香高到冲(去声)或者“霸气”,这也是个经典的误解。铁观音品种特征并不以香高扬见长,我们描述铁观音香型最常用的就是“兰花香”,意思是这两种香风格类似:幽雅、馥郁、持久,而不是高扬到冲的地步(张扬未免流俗)。这并不是说香低才好,而是能够明显闻到,恰到好处,且以馥郁和富有渗透力见长,有如兰花一般。 盖香的持久度:持久度指标经常被人忽视,事实上它比高扬度指标更为重要——高档茶品,盖香可从1水到8水持续,皆为馥郁的兰花香型;中端产品一般能够存留 5水左右,如果1、2水后香衰减得厉害,此茶断难称得上优等品质。铁观音要做到盖香持久,首要的要求就是极佳品质的茶青原料,如果大家对香型没有明确的认识,那么通过盖香持久与否也能够进行鉴别:其一是盖香明显(高扬度恰到好处);其二为持久不退。 高档铁观音茶品要求香型、高扬度、持久度三项指标均为一流;哪一项指标有欠缺那么综合等级就下降了一个台阶。 如何评价茶汤 评价茶汤优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1.汤香;2.顺滑程度:3.苦涩感;4.味觉元素丰富程度;5.回甘程度 汤香:鼻子靠近刚冲出的茶汤,微微一嗅,优等品都会带有明显的汤香,尤其是“煌口香”,“兰花香”等特征的茶品汤香更为突出; 顺滑程度:茶汤略凉后入口,高阶品茶汤黏稠中带有米汤香,口感极为柔细,但如果品茶者味觉迟钝,很可能不容易感觉到茶汤柔滑与否的差异,对这部分茶友,建议喝中端茶品足矣。 苦涩感:入口允许微苦,但苦尾不退者劣;涩是比较忌讳的指标,不过如果涩感轻微且很快消退,那就不怎么影响口感,但即便如此,茶品等级也下降了一个台阶——因为高档铁观音不允许有涩感存在。 味觉元素丰富:茶汤味道越丰富越好。好比熬一锅汤,多放材料者味道肯定更多,材料少者味道就比较单薄。高档铁观音最重要的区分就在于此:高档铁观音采用优质茶青原料制造,茶青叶片肥厚、富含有机无机元素,对应的茶汤味道也更丰富;中端品相对就会弱一些,虽然它也能够具备不苦不涩、茶汤顺滑等特征。 回甘程度:回甘快且强、持久为优,尽管轻发酵安溪铁观音的回甘表现不可能同中发酵铁观音比拟,但高档铁观音还是要求回甘能够相对明显、持久,至少那些喜爱轻发酵安溪铁观音的茶友在品饮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 其他指标: 茶汤色泽:不管是淡绿、淡绿带黄、淡黄带绿还是金黄色,都以色泽鲜亮为上,色泽晦暗者次之,但总体来说茶汤颜色是个次要的指标。 耐泡度要求 标准茶量[叶底张开时与盖碗最高处平齐或略凸起],高档铁观音要求能够冲泡八水(八水开始显水味)以上,如果要求再苛刻一些,到10水(10水开始显水味)也是正常标准;主流茶品普遍要求能够7水以上,入门茶品要求能够在5水以上。耐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不过一些茶青不错的铁观音,有可能因为赶天时的原因较早开采,茶青很嫩,所制产品的耐泡度多在5水(5水开始显水味)左右。一些原料偏老的铁观音也可能只能耐泡5水。三水后没味(品饮者为轻发口味)的铁观音,那么品质低下无疑。 叶底的说明 谈论叶底几乎画蛇添足,因为如果各方面指标都一流,茶青原料绝对是相当不错的。出于去红边的需要,一些茶的叶底会稍碎,一些茶的叶底完整性较好,这些都无大碍,只要叶底不碎得过分就可以了。无论茶农还是采购者,在审评品质时都不会研究叶底,多数人喝完后都直接倒掉。 关于酸-传统铁观音的酸 带酸铁观音一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这是由目前轻发铁观音存在两类酸造成的,网上很流行将它们称为“正酸”和“歪酸”,但什么是正酸什么是歪酸一直都没有过明确的解释。要阐述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从酸谈起。 在90年代中期之前的传统铁观音时代,带酸铁观音被认为是顶极产品的代名词,这类产品极其罕见,都具有穿透力强、带有钻牙缝的感觉,饮完之后,不仅感觉到强劲持久的回甘、还带有明显的生津感,给人美妙的品饮体验:酸而生津,这样的茶被称为顶极产品没有任何异议,但随着商业时代的到来,业界将其简单描述为带 “酸”就是顶极好茶,恰好轻发工艺很容易让铁观音拥有酸感甚至酸味,结果导致带酸产品大量涌现,而这类带酸的轻发酵安溪铁观音与传统铁观音的“酸而生津、回甘持久” 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关于酸-轻发酵安溪铁观音的酸 不过,这并不是说轻发酵安溪铁观音的酸就一无是处,有相当一部分茶使用拖酸方法制造,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茶汤中带怪异的酸味、或者盖香带有令人不喜的酸,几无回甘,饮后难给人良好的感觉,显然,这类产品不是什么优质铁观音茶品。 另一部分制造成功的轻发酵安溪铁观音也会带有“酸”,但它一种嗅觉概念而非味觉概念,也就是盖子闻起来有微酸且无异杂味,盖香中的酸与兰香并起,以幽雅兰香为主;同时茶汤喝起来却没有酸味。这类香型被称为“青酸”或者“鲜酸”;如果茶品还带有明显的煌口特征,一般俗称为“煌口酸”或者“青煌酸”。但不论是何种等级产品,都比较难出现酸而生津的感觉,这大概是由轻发酵工艺所先天决定的。

鉴别铁观音茶叶优劣的方法:
铁观音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铁观音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
步骤/方法
一、鉴别铁观音茶的优劣叶可以从干茶的外形,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主要从茶叶的条索、嫩度、色泽、净度几方面鉴别。
1.条索: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条形茶的外形叫条索。经紧细、匀齐、重实为好;
2.嫩度:
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所谓“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容易符合该茶类的外形要求(如龙井之“光、扁、平、直”)。此外,还可以从茶叶有无锋苗去鉴别。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条也无锋苗和白毫。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茶叶的嫩度主要看芽头多少、叶质老嫩和条索的光润度。此外,还要看峰苗(用嫩叶制成的细而有尖峰的条索)的比例。一般红茶以芽头多、有峰苗、叶质细嫩为好;绿茶的炒青以峰苗多、叶质细嫩、重实为好;烘青则以芽毫多、叶质细嫩为好。
3.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
 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比如龙井,最好的狮峰龙井,其明前茶并非翠绿,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黄。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泽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龙井。因狮峰龙井卖价奇高,茶农会制造出这种色泽以冒充狮峰龙井。方法是在炒制茶叶过程中稍稍炒过头而使叶色变黄。真假之间的区别是,真狮峰匀称光洁、淡黄嫩绿、茶香中带有清香;假狮峰则角松而空,毛糙,偏黄色,茶香带炒黄豆香。不经多次比较,确实不太容易判断出来。但是一经冲泡,区别就非常明显了。炒制过火的假狮峰,完全没有龙井应有的馥郁鲜嫩的香味。
看茶叶的颜色和光泽。红茶的色泽有乌润、褐润和灰枯的不同;绿茶的色泽有嫩绿或翠绿、洋绿、青绿、青黄,以及光润和干枯的不同。红茶以乌润为好,绿茶以嫩绿、光润为好。
4.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
二、鉴别铁观音茶叶的优劣可以从铁观音的内质来审评,内质的审评包括评定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取一小撮茶叶,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并盖上杯盖。5分钟后,打开杯盖,先嗅 杯中香气,再看汤色、品尝滋味;最后看茶叶的嫩度、色泽和匀度。
5.香气
用嗅觉来审评香气是否纯正和持久。可反复多嗅几次,以辨别香气的高低,强弱和持久度,以及是否有烟、焦、霉味或其它异味。
6.汤色
茶叶内含物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汤色有深浅、亮暗、清浊之分。以汤色明亮、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灰暗、混浊者为差。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色为上品。
7.滋味
茶叶经沸水冲泡后,大部分可溶性有效成分都进入茶汤,形成一定的滋味,滋味在茶汤温度降至50℃左右时为最好。品尝时,含少量茶汤,用舌头细细品味,从而辨别出滋味的浓淡、强弱、鲜爽、醇和或苦涩等。
8.叶底
观察杯中经冲泡后的茶叶的嫩度、色泽和匀度。还可以用手指去按压,去判断它的软硬、厚薄和老嫩程度。

  • 怎样区别铁观音的好与差?
    答:要鉴别铁观音的好差可从“看产地、看茶形、观茶色、闻茶香、品口感”入手,即可辨别茶叶优劣 一、看产地 好的铁观音应该要具备:色、香、味三种品质。品质好的铁观音主要是生长在高海拔的山区做出来的,那里云雾多,日光漫射,紫外线强,茶叶部比较容易积累较多芳香物质,茶叶厚柔软,嫩性强。二、看茶...
  • 怎么分辨铁观音的好坏?
    答:辨别铁观音茶叶质量的优劣可从“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入手。 观形:优势“铁观音”茶条卷曲、结实、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看茶叶的色泽:全黑色就肯定是低等铁观音;呈赤黑色为中底等铁观音;色泽为黑绿色为上等铁观音;色泽为油黑青绿色为...
  • 铁观音怎么鉴别是质量好的,要怎么冲泡才能最好的冲出它的味道呢?汤色一...
    答:耐泡度要求标准茶量[叶底张开时与盖碗最高处平齐或略凸起],高档铁观音要求能够冲泡八水(八水开始显水味)以上,如果要求再苛刻一些,到10水(10水开始显水味)也是正常标准;主流茶品普遍要求能够7水以上,入门茶品要求能够在5水以上。耐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不过一些茶青不错的铁观音,有可能因...
  • 如何从外观上辨别铁观音的好坏?
    答:在鉴别时,外观是很重要的一环节,那主要看什么呢? 颜色。因为茶叶的发酵程度,发酵得好不好,加工过程好不好,都可以从颜色体现出来,什么颜色是好茶呢?墨绿。如果是草绿,可能发酵太轻,观音韵不浓。如果这些比较抽象,还可从其他方面辅助鉴定。 a 看茶米颗粒的大小,大小应适中。太大则说明鲜叶...
  • 怎么分辨铁观音的好坏?
    答:b、看枝梗的颜色。黑色最好,说明发酵非常好,气味香浓,茶水醇厚。褐色也不错,发酵也适度,绿色就不好,说明发酵太轻,滋味轻,会有青涩味(通常茶友所喝的铁观音都是除去枝梗的,带梗无法正确品评铁观音)。2、铁观音的香气 铁观音的香气整体较其他茶类要出众,但是在香气中,以幽幽兰花香为上品,...
  • 铁观音好坏怎么区分的?色香味上的区别在哪?
    答:1、观看外形:主要是观察铁观音的外形、色泽、匀净度和闻茶米的香气。凡外形肥状、重实、色泽砂绿,干茶(茶米)香气清纯的,此类茶即观音特征明显均为上品茶;反之为次品茶。2、湿评品质:茶叶经沸水冲泡后鉴别其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1)嗅香气:先嗅香气是否突出,再区别香气高低、长短、强弱、纯...
  • 铁观音茶叶是怎么样区别好坏?
    答:闻香:精品“铁观音”茶汤香味四溢,启盖端杯轻闻,具独特香气即芬芳扑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旷神怡。铁观音茶叶香个有不同分淡香,清香,浓香,原味可辨别茶叶好坏。品韵: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回甘带密,韵味无穷。清香型...
  • 铁观音的鉴别标准有哪些?
    答:首先,观察其外观。优质的铁观音茶叶通常呈现出卷曲的姿态,形似绿色的蜻蜓头,这种独特的形状是其优良品质的标志。其次,听声音。将干茶叶轻轻投入茶杯,如果能听到清脆的“咚咚”声,这表明茶叶的含水量适中,内部结构紧密,是新鲜的象征。再者,观察冲泡后的茶汤。优质的铁观音冲泡后,颜色会呈现淡黄色,...
  • 怎样分辨铁观音的好坏
    答:外行人品饮铁观音可从"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入手来辨别茶叶优劣。观形: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听声:精品茶叶较一般茶叶紧结,叶身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察色:成品茶色泽鲜润,带砂绿色,红点鲜艳,叶表带白霜。你可以在做查的专业中国...
  • 如何判断铁观音的好坏
    答:首先是望,即观其外形。将干茶捧在手上对着光线检视,看茶叶颜色是否鲜活,冬茶颜色应为翠绿,春茶则为墨绿,最好有砂绿白霜,如果茶干灰暗枯黄则为劣品。同时注意是否隐存红边,有红边表明发酵适度,而那些颗粒微小、油亮如珠、白毫绿叶犹存者则是发酵不足的嫩芽。其次是闻,即闻其味。手捧干茶,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