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3000字

翻开中国近代史,有个强烈的感觉是代沟特别明显。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整整四代人,就是整整四派。洋务派与传统派刚刚论战,维新派又与洋务派论战,才论战了一代人,革命派又找维新派论战。社会思潮如此激进,以至任何早慧者大一圈生肖后马上就沦为落伍者。曾国藩如此,康有为如此,严复、章太炎还是如此。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却未能破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天演论”。

  这便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复杂性。清朝只有经过逐步升级的变革来轮番冲击,才能最后毁灭。鸦片战争以来,国家任人宰割,中国人当初极力求索的不会是如何推翻清朝,而是如何使国家富强,直到出了个孙中山,人们才知道“扶清”与“灭洋”是矛盾的,推翻清朝才是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才把斗争矛头对准清朝,这才酝酿“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且,人们这时要推翻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而是一个末代王朝,即一口气要消灭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这个历史任务重不重?这场革命该不该复杂呢?

  公元1857年,在许多中国最敏锐的思想家尚未认识到清朝须灭亡的时候,欧洲一位伟大人物却看清了历史的路标。他说:“中国的南方人(指太平天国)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态度本身,显然表明他们已觉悟到古老的中国遇到极大的危险;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位伟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逝世十六年后,清朝灭亡。继之而起的中华民国,正是整个亚洲第一个试图走向共和的国家。

  为了埋葬清朝,孙中山和他的同仁不知准备了多少年,战斗过多少次。他的哲学是“知难行易”。这是从百折不挠的革命生涯中总结的心里话。难的是找不到方法,看不到捷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孙中山心里特别着急。武昌起义前,他亲自领导或策划了十多次起义,除一次发生在湖南,其余皆发生在两广或西南边陲,对大陆腹地形不成足够的震撼。哪里才是清朝统治的薄弱地区呢?哪里才是清政权的罅隙呢?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不如在清政府看家护院的正规军中发展革命党。辛亥年,曾是湖广总督林则徐禁烟试验地、太平军湘军必争之地、张之洞办洋务根据地的武汉三镇部分正规军终于起义,革命顿时“九省通衢”。

  还有四点可以佐证辛亥革命之艰难。一是暗杀问题。暗杀一度被革命党人奉为时髦的办法,而使革命在换汤不换药的时局里自欺欺人。秋瑾即是因徐锡麟行刺安徽巡抚案而暴露的。后来,宋教仁、廖仲恺、杨杏佛、李公朴、闻一多均死于暗杀。暗杀他们的人,也自称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二是烈士问题。辛亥革命中,有人战斗而死(如林觉民),有人就义而死(如秋瑾),有人暗杀而死(如宋教仁),有人折磨而死(如邹容),有人蹈海而死(如陈天华)……死的类型多,本身说明了革命之艰巨。陈天华“难酬蹈海亦英雄”,尤其继承谭嗣同慷慨赴死的精神。中国古来都是尸谏帝王,这是尸谏民众的开始。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东扒西窃了,军阀们谁没有辜负谭嗣同、陈天华呢?革命阵营里变异的军阀、建设阵营里变质的腐败分子,其本质都是烈士的叛徒!

  三是军阀问题。辛亥革命得以阶段性胜利的一大因素,固然是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身在海外抓钱袋子,面向国内抓笔杆子,从而部分的唤醒民众,还有个更大的因素,向清朝继八旗军而起的最后卫戍劲旅——新军,抓脑瓜子,抓枪杆子,使堡垒从内部攻破!然而相应的代价就是,由于军队不是创造性重建的,而脱胎于权力分化的旧阵营,则必然走向军权失控、军阀混战,绵延二十年之久。

  四是政党问题。孙中山已经意识到,要使革命不变质,必须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唯有政党,才可以把先进分子的雄才大略转化为步调一致的集体意志,以清理辛亥革命后给全中国留下的军阀混战的垃圾。可如何阻止黑影爬上党内高位呢? 1925年12月24日,接孙中山班的年轻人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余迩来行动,已近于军阀,尚能负革命之责耶?”蒋介石止不住自己的“行动”,他利用国民党,利用军阀混战,获得了最高权力。约二十年后,周恩来在国统区评蒋介石说:“全国的矛盾冲突愈大,他的权力愈大。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他会成为一个失败者。”周恩来说对了。

  辛亥革命派再一次陷入了历史的二律背反。幸而,这次他们不是像前人那样整体过时,而是明显地分化。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真谛在于民主:民族主义打破少数满洲贵族之专制;民权主义打破少数帝王官僚之专制;民生主义打破少数富翁阔佬之专制。面对中国由农业自足社会向商业交互社会转型,面对是地主、资本家还是民众将主宰中国的政权和财富,反革命的一方借机聚敛出“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与大小资本家一鼻孔出气;革命的一方则将民生史观向唯物史观靠拢,将三民主义导向了旭日东升的新民主主义。

  历史地看,辛亥革命仍是一场半推半就的革命,半推半封建社会,半就半殖民地社会。继清朝而起的民国,也就并未因辛亥革命的短促胜利而真正地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也就未能完成其“份内之事”。即使如此,孙中山等不及了,他尽早给辛亥革命派下达了“超负荷”的新指令:共同富裕。孙中山说,他的民生史观“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明确指示了富民的方向。然而,连辛亥革命的“份内之事”都完不成,孙中山哪有历史条件去履行“超负荷”的使命呢?他抱憾逝世了。宋庆龄,先生的夫人,紧紧注视着他的身后事,紧紧维护着他的指向,就像对他的爱那么终生不渝。她倡导革命的一方共赴新民主主义的抉择,为辛亥革命先驱们尽量减少了遗憾。

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首先就是把自己参观的事情加以概括,再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生活,抒发下真情实感。
正文
假期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
走进展厅,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条约,如马关条约等。还有甲午战争战舰的介绍。二号展厅一个匣子里装着一把老步枪,弹匣上刻着几个小字:重庆汉阳兵工厂生产,它就是远近闻名的“汉阳造”。它身上有着战火、硝烟、鲜血组成的特殊气息。

它的枪托上不知有着多少刺刀印,不禁让我想到,那天的武昌城不知经历了怎样残酷的血战。步枪左边,有着一群用铁做成大炮,重演了当时北洋军对革命军猛烈的炮击。三号展厅就是重头戏,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门右边墙壁上刻着三个名字,并称为“首义三烈士”,是彭楚潘等人。
再往前看,模型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一群群士兵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模型旁边左右墙壁上,有着许多当年的情景。大炮不停地咚咚响,马克沁机枪“唰唰”地打个不停,从火车站到长江大桥,都是他们死守的地方。
走出博物馆,我脑子里还浮现着刚才所见的情景。这次“辛亥革命博物馆”之行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直观地了解了那一段历史,激发了我积极向上的决心。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为我们祖国今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首义三烈士虽然已经牺牲了,但是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却不可磨灭。他们推翻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净了外国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光阴荏苒,一百年转瞬即逝,今日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我们更应该适时回望,铭记历史,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远大的目标和顽强拼搏的品质,在历史教训中,把中国做大做强!

  辛亥革命》观后感
  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使得他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孙中山希望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的政体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令清帝退位的人。虽然说孙中山不该让位于一个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军阀,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孙中山此举的无奈。但孙中山这样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都叫袁大头得去了

你写作文啊,500-650字

  • 红色电影1000字观后感_观看红色电影1000字观后感
    答:红色电影有很多,我们看了之后都有很深的感触,写一些1000字的 观后感 也是常有的事情。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红色电影1000字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红色电影1000字观后感:辛亥革命观后感 如今,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个人,弃医救国,“起共和而终帝制”,乃扬起彻底反封建旗帜的第一人。我们依然铭记,在...
  • 急求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要演讲稿形式800—1000字 谢谢了_百度知 ...
    答: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它,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它,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
  • 求辛亥革命观后感 学校要求 跪求1000字左右。
    答:求辛亥革命观后感 学校要求 跪求1000字左右。 1000字哦1000字。乱写的和那些蛋疼的儿们别骚扰。... 1000字哦 1000字。乱写的和那些蛋疼的儿们别骚扰。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侵犯著作权如何界定?baibaixiaohei 2011-04-26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67 采纳率:...
  • 求历史影片观后感600字。。。急!!!
    答: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上周星期三晚自习一、二,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以后,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徐锡麟被杀、秋瑾被俘、彭楚藩等被抓、黄兴揭竿而起……这些可敬的革命先驱者,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一股振我中华的豪情油然而生!回看一百前的历史,我们看到懦弱无能的清政府,闭关锁国。...
  •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
    答:——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播放的电影《辛亥革命》让人回味无穷。——在立体声环绕的影城里,银幕上放映的《辛亥革命》将我们又带回到了中国一个世纪前。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省份的独立,在孙文的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的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200字 要精华 百度上有的就别发给我了 急用_百度知...
    答: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我今天看完了辛亥革命后,人身价值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当我看见国父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尊严而对封建君主专制发起挑战时,我不由自主的热泪盈眶,回顾近代中国,备受列强侵蚀瓜分 国内民族斗争激烈国力更大不如前 内忧外患的形式严峻得逼在眉头,就在这个更要关头,...
  • 辛亥革命电影的观后感
    答:在辛亥革命100年之时,这部影片《辛亥革命》最终以影象史记替观众们整理清楚了有关辛亥革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即1911年到1912年日历辛亥年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先与清王朝、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抗争经过。黄花岗七十二英烈之一的林觉民在电影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来的那篇知名的《与妻书...
  •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答: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
  • 辛亥革命观后感
    答:辛亥革命观后感 今天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观看电影《辛亥革命》。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
  • 求 电影《辛亥革命》的观后感,要求2000到3000字!
    答: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