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背后的故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9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背后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到孟子年龄大一点,孟子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看见他,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扩展资料

孟母断机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它与“孟母三迁”齐名,可见孟母教育艺术之高超,这我国著名的儿童励志故事之一。这个典故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首先,孟母断机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可以说,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
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 教育方法的问题。孟母断机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
面对孟子的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机”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学习很可惜,从而勤学不止。这种善于借助事物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令今人为之击节赞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空洞的说教,只能让孩子似懂非懂,左耳进右耳出。
严厉的“惩罚”,更让孩子逆而反之,甚至铤而走险。何故?有专家认为,孩子尚小,其抽象思维能力极为薄弱,还无法与成人的思维同步。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向孟母学习,少一些大而空的说教,多通过具体而微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这种以事说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而深刻理解事物的内在道理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1,昔孟母,择邻处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2,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边上。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拼命招揽生意,孟柯也学着小贩们一样大喊,孟母见了,又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好。”孟母又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到了学堂,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校作揖拜跪,孟柯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学读书,孟母说:“这才是理想的地方。”
孟柯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了。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成为了一个伟人。

孟母三迁,还是很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