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与认为"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怎么区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2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参考给出的是B项,多认为是D。如果考试遇到答题,应怎样解答? 满意答案鑰匙5级2009-09-16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的存在形式。题干引文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指出:",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9世纪德国的一些自然科学家,他们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努力将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庸俗化,把意识直接归纳为物质或理解成具有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被恩格斯称之为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列宁则把他们称之为不自觉的、自发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本题中的C项具有较大的干扰性。许多考生可能会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不是还有精神吗?"或认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题干只讲运动着的物质,而不讲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这不就是否认空间、时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吗?"从而误把C项作为备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追问: 学习了。请问,依照现在哲学发展,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 回答: 对于哲学不能钻角尖,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目前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正处于被世人景仰的最高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人士都在学习和研究它,应该说目前马哲是最科学的哲学了,但是事物是发展的,以后说能说准呢。从微观上看,所有事物物质都是运动着的。这个观点是马克思提出的,你要想着运用马克思的思想去解释它理解它这样对考试更有帮助。你要研究哲学的话,怀疑下没问题,但要找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呵呵。满意的话请采纳~~~你、若成风 的感言: 理解了。那么可以说从哲学角度,从解题方面列宁说的话是正确的。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
属于: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错误说法: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建议改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还会有许多

改正理由:这又是一句在社会主义中国非常流行的格言,出自在学大师列宁之口。这是他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著名观点。当然,它同时也是无神论、唯物论思想的一个最经典和最简略的概括。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个地痞、流氓、无赖之口,我们不会感到奇怪。但出自像列宁这样的革命导师、国家元首,出自像高教哲学教授、社科理论家之口,就令我们匪夷所思了。世界上怎么会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呢?这话从何说起?

我们先暂且不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究竟有没有其他东西,比如思想、情感、理念、灵魂、精神、宗教、道德、艺术、文化之类。就拿物质本身来说,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有”字就能完事大吉,收刀捡褂的。我敢打赌,不说其他,仅就对物质的理解而言,恐怕唯物主义者也不会比唯心主义者全面到哪儿去,深刻到哪儿去。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了“心”,那“物”不仅是不好理解的,而且是无法定义的;对“物”真正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必须借助同样全面而深刻的“心力”。心与物是一个大对体,就像静止与运动、物质与反物质是一个大对体一样。没有静止,何来运动?没有反物质,何来物质?同样,没有心,何来能够被人所定义与理解的物?何来对人来说才会有意义与价值的物?这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你既然相信运动的存在,怎么能够去否定静止的存在呢?你既然承认物质的存在,怎么能够去无视反物质的存在呢?因为大对体是不能分开的,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一体两面,是如影随形的一在两维。如果抽掉了一方,那就意味着拿走了另一方;如果拒斥了一方,那就意味着否定了另一方。

现在,让我们来说说物质。其实,“物质”这个概念并不像一般的唯物主义者们所理解的那样粗糙和简单,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存在实体、一些基本粒子就完了。现代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其实所有的存在粒子人们都是用像自旋或电荷之类的量子数集来描述的。所有的存在都不是粒子的存在,而是粒子概率的一种统计学结果。即存在是一种概率统计的存在,而不是一种刚性实体的存在。我们知道,每一个粒子都有对应的反粒子,它具有相反的量子数。于是,有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就有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作为电子之反粒子的正电子。至少从理论上讲,构造完全由反物质组成的反原子应该是可能的。我们还知道,一旦粒子遭遇到其反粒子,他们就会相互湮灭。尽管在湮灭的过程中会有大量能量的迸发,但湮灭的结果却是物质的消失。即让湮灭之前的物质变成非物质,让有归于无。无论是湮灭还是非湮灭,也无论是有还是无,它们都属于发生在存在中的宇宙事件。所以,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也是宇宙中的一个存在事实,或者说是宇宙中的一个存在样态。也就是说,世界上既存在着运动着的物质,也存在着没有运动的非物质,或至少存在着像湮灭之后的非物质存在的间隔和时刻。也就是说,仅从物质的范畴来说,世界上也不仅仅只存在着运动着的物质。

也许,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只适用于宏观的物理世界,而对物质的微观世界就不起作用。因为按照量子物理学的最新成果,我们不能把物质的最小成分理解成“微粒”。“微粒”这个词实际上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用微观物理学的角度看,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可以独立于人的物质微粒。我们知道,在德布罗意之前,物质是被人们想象成一个具有质量、方位和速度的小颗粒。但在德布罗意之后,这一概念被推翻了。我们必须把物质描述成宇宙中的一种波。对于一个能量为E的微粒,德布罗意建议用一个频率为V的波与之对应,波的频率为E/h(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这一描述的结果就是,微粒失去了传统的特性,比如位置、速度等,从而具有了一个特殊的量值ψ(r,t),成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函数关系,即时间和空间的正弦函数。这个函数实际上包含了我们所知的关于微粒的一切。在经过了许多努力的失败之后,人们最终弄清楚了这个函数ψ只与微粒在某个时刻出现在某个地点的概率有关。于是,“微粒到底在不在这一点上”这个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了,人们要做的就是计算它在这一点出现的概率,而这一概率是以波的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绵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准确地测定微粒的某些特性(比如它的位置、速度)也不再是正确的要求,因为这完全不可能。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就是用来说明这种不可能的。但这种不可能恰恰是我们力图描述的物质的本来性质。所以,物理学家勒布隆建议用一个特殊的词“partiqule”来代替“微粒”一词(可惜“partiqule”这个词在中文里没有对应),这个词完全不是指一种物质,或一种方位确定的特殊的能量。也有人建议用“quanton”一词来定义“微粒”,这个词也是既不能指一个小小的被视为物质的微粒,也不指被视为空间中有固定性质的波,而是指一种“自然倾向”,它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在与观察者的相互作用中显现。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以我们观察身边事物所得出的观念为基础去想象“quanton”的性质。当我们去研究物质时,只可能观察到它们在我们的仪器里显现的样子。对我们而言,唯一的具体现象就是物体本身与我们为了观察物体所造出的一个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定义被观察的物体,必须将之设想为是与其他物体相隔绝的。但为了观察它,我们又必须有一整套的体系与被观察物相互作用。这种观察与定义之间的矛盾就导致了对定义的寻求变成了一种“形而上”的尝试。于是,物质的微粒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抽象概念。概念里剩下的只是我们与观察物之间关系的现实,而不是观察物本身的现实。我们努力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真正了解客观的存在,结果却是我们不断地在寻找一个可以更好地表现客观存在的模式。

另外,从人类精神的角度来讲,“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就更显荒谬了。怎么会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呢?有的东西太多了,比如人的感情、爱情、怜悯之情;比如人的审美、道德、宗教;再比如社会的法律、戒律和神律。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音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美学、哲学、神学。可以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世界上有的东西你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列举也列举不完。怎么会除了物质,什么也没有呢?如果他们这种说法成立,那岂不是说连同他们的诸如“伟大的挡”、“实惠主义”、“N个代表”之类的东西也是不存在的么?这不是自相矛盾的吗?

如果“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句话是流氓地痞们说的,是只知道挥刀弄枪的屠夫武匠们说的,那我们理解。因为这句话作为无赖们的信条、下流者的格言再适合不过,因为他们要耍横、耍野,要施恶、施暴,这句只认物质,不认其他的箴言确实能给他们提气、撑腰、壮胆。让他们做起坏事来,不但无视任何法律、良心和道德,反而会精神抖擞,理直气壮,雄心勃勃。

我相信,一个稍为正常的人,一个稍具人类良知的人,都不会说出像“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样下作的语言。因为这样的语言不仅没有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说出了“伟大的真理”,反而还有某种蓄意要去蔑视美德、抵制善良、否定爱意的嫌疑。当然,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并不是在嘴上说说这句话,而是把这句话正儿八经地印在了他们的哲学教科书上。一想到这点,我想,人就可能只有倒吸冷气,猛冒虚汗的份了。我有时候真的会怀疑,说这种话的人,是不是喝了胆水,脑子中了毒?否则,他们怎么会去大张旗鼓地宣传这种下流得来不能再下流的奇谈怪论呢?

是。不过这是在特定时代的局限下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创立的时代对于场和能量的观念还没有物理解释才会有这样的结论,放在现代世界是物质和能量的结合,物质可以完全转化为能量,但能量却不能全转化为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