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为什么》 分析报告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舒曼的《为什么》

摘 要:关于舒曼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德国最富有独创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既具有抒情性、幻想性、论战性,更具有德奥作曲家所特有的严密逻辑性。舒曼创作的基本主题是人及其内心世界,所以他的创作非常重视矛盾复杂的心里刻画和性格描写,并且常常带有自传的性质。

1、这个作品的曲式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是呈示段,双句式平行中段,e小调,单一调性,两句开头的使用的音乐材料相同。上半句终止于属和弦,下半句全终止于主和弦,上下句存在呼应关系。在织体方面,采用了主调音乐织体,乐段具有呈示段的特点。
2、中句的主体材料采用了呈示段主题开头,向下模进三度,因此,它属于引申型中段。在调性方面,中句一开始采用了明朗的C大调,随后又转回到e小调,这是为再现句的调性回归做准备。
3、在织体方面,中句采用了复调织体,主题因素做复调式的声部模仿,起到连接过渡的作用,以上内容都使中句与呈示段形成对比。
4、再现句与中句之间有一小节叠入,25小节的高音部是再现句的开始,中句全终止与25小节的低音部。
5、再现句的结构与呈示段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其有力度的和弦强奏、结构的分裂、和声连续模进,实现了动力性再现特点。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 评论家 ,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 新音乐报 》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
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

《为什么》选自舒曼的《幻想小品集》Op.12中的第三首。《幻想小品集》写于1837年的夏天,这是他在维也纳逗留时所做的乐曲,也是他与克拉拉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杂志的有关问题而大伤脑筋时的作品。
舒曼将该《小品集》献给了英国女钢琴家安娜·罗培纳·雷杜拉夫(1819—1901),作为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段愉快交往的纪念。他采用《幻想小品集》的标题可能是受到德国小说家霍夫曼的小说《用卡罗式手法写成的幻想小品集》的启发。小品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因它们的文字标题具体,音乐形象鲜明,写作手法精练,加之在演奏上也需相当程度的技巧,因此,此曲集被认为是舒曼在钢琴音乐领域里首开自己独特风格的第一部曲集,并广受钢琴家们的喜爱。曲集共包括九首有标题的小曲,而它们的共同特色是都分别带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幻想情调。
曲集第三首《为什么》,是一首结构短小、感情内在、耐人寻味的典型标题性钢琴小品,也是一首主复调相混合的小品。《为什么》是一个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A16+B14+Al2),共42小节。他所用的标题,具有典型的舒曼风格,曲中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与标题的称谓也十分的贴切。分析此曲所用的音乐表现手法,尤其是和声手法,更能使人感到舒曼音乐创作的鲜明特点。 和声分析及演奏提示 《为什么》和声分析示意图 联系上图,可对其和声做如下具体形态的分析。 1.和弦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关系 从和弦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关系来看,《为什么》所用和弦种类不多,和弦结构并不复杂。
主要包括原位大三和弦、原位属七和弦、原位二级上的小三与减三和弦,重属和弦以及属三、属七和弦的转位和弦。和弦结构主要用七和弦或三和弦的结构,其中七和弦的结构形式居多。骨架和弦,偏重与主、属两种功能,其他和弦都围绕着骨架和弦进行,在调内是这样,转调后也是如此,这就使得音乐的和声音响与风格具有连贯的协调感,也由此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个性。
《为什么》主要围绕DD—D—T这一基本功能所形成的和声语汇变化发展而形成。舒曼回避使用当时典型的下属功能,并用副属或重属替代下属功能,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种微妙且独具特色的风格变化。这一典型的DD—D—I的功能关系构成了全曲创作的核心。总之,《为什么》的和声风格基本上以调内自然音体系的和弦为主,以调外变化音体系的副属或重属和弦为辅。 在演奏过程中只有对和弦的性质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对和声语汇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才会通过手指的良好触键,奏出协调、连贯的音响。
2.和声的节奏与声部进行 小品各声部的进行基本上较为平稳,和声进行大多是级进或半音化的进行。但处于中段的旋律声部,音区跳动比较大,超过了一个八度。 和声的节奏关系主要从和弦的轻重、和弦的疏密、节拍位置这三个主要的方面体现出来。
呈示段A: 第一乐句(a)第1至4小节。第1小节为DD和弦,第2小节为V和弦,3、4小节是I和弦。1、2小节的时值长度相等,3、4小节为同一和弦,1至4小节属于前疏后密型。从和弦的轻重看,属于重轻型。因为DD、D的不稳定性较强,I处于稳定状态。第一乐句在宏观上看,和弦变换频率较慢,时值较长,三个和弦都处于强拍强位,整体属于宽松型的和声节奏。 演奏该乐句缓慢的旋律时,可采用手指由外向内、水平慢触键的方式。由于低声部的和声处于DD、D的不稳定性状态,旋律音F通过六度大跳达到该句的最高点,此音的演奏要有所侧重,此时和弦的色彩变换对旋律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乐句(b)第5至12小节,和弦连接较为紧密,和弦变换频率较快,长时值的和弦出现的较少,属于密疏型。从和弦的紧张度来看,属于重轻重型。由于第二乐句运用了复调的手法,声部的数量增加,声部的出入也不一致,使得第二乐句的声部节奏也十分紧密,整体属于密集型的和声节奏。 由于声部层次的增加,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各声部之间力度的协调,手指的力量在保证旋律线条清晰的同时对要凸显的声部应予以侧重。 第三乐句(a)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为宽松型的和声节奏。 中段B: 第17至20小节,三个和弦处于强拍强位,从和弦的疏密、轻重看,属于密疏、轻重型。整体和声节奏属于宽松型。
演奏时需注意强调右手小指的用力,唯此才能使高声部的长音保持足够的时值;中声部的旋律在小指长音的衬托下,疑问型的乐句连续出现,弹奏时要注意乐句音的走向。 第21至26小节,和弦时值较长,整体较为松弛,属于较为典型的宽松型的和声节奏。 第26至30小节,和弦连接较密,时值较短,和弦变换较快,从和弦的疏密、轻重讲,归为密集、重重型,使之处于极为紧张的状态,整体为密集型的和声节奏。中段也具有复调性质,线条的持续性较好,连接紧密。 演奏中需注意弹奏左手和弦的手指,下键需整齐,以奏出丰满的音响,右手旋律的演奏,气息应流畅,尤其要重视小音符的演奏,以保证乐句连贯、清晰。 再现段(A): 再现段的三个乐句都是密疏、轻重型,因而整体属于宽松型的和声节奏。 《为什么》三段的和声节奏为:松—密—松。
3.和声的稳定程度 呈示段: 第1至4小节,开始以DD三四和弦的方式进入,音响不稳定,解决到属和弦,紧张度趋于缓和,3、4小节I的出现,使之由不稳定达到稳定。第5至12小节,I延续了两小节后,出现了副属、属等不稳定和弦,紧张度呈上升趋势,由稳定到不稳定。第13至16小节,由不稳定到稳定。 中段: 第17至20小节,是不稳定到稳定的和声进行。第21至30小节,调性发生了转换,属七和弦、减三和弦、副属和弦相继出现,特别是第25至37小节连续的七和弦进行,使不稳定性陡增,紧张度急剧上升。尤其是第26小节出现了 F大调的属和弦,这一未解决的三全音将音响推上一个高潮点。 再现段: 第31至42小节,不稳定进行到最终的稳定。 和声布局及其结构意义 从整体和声布局来看,《为什么》是由A+B+A三段式构成。A B A三个部分的调性进入都是以DD的方式进入,呈示段A以 D大调为中心,DD的方式进入,中段B从 B开始并以DD身份出现后,就为 E的露面做了准备。而 E又以DD的方式导入了再现部A,回到 D大调。由此可看出,这三个部分的调性引入都是环环相扣,互为条件的,A B A的循环特点贯穿全曲始终。


  为什么》选自舒曼的《幻想小品集》Op.12中的第三首。《幻想小品集》写于1837年的夏天,这是他在维也纳逗留时所做的乐曲,也是他与克拉拉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杂志的有关问题而大伤脑筋时的作品。舒曼将该《小品集》献给了英国女钢琴家安娜·罗培纳·雷杜拉夫(1819—1901),作为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段愉快交往的纪念。他采用《幻想小品集》的标题可能是受到德国小说家霍夫曼的小说《用卡罗式手法写成的幻想小品集》的启发。小品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因它们的文字标题具体,音乐形象鲜明,写作手法精练,加之在演奏上也需相当程度的技巧,因此,此曲集被认为是舒曼在钢琴音乐领域里首开自己独特风格的第一部曲集,并广受钢琴家们的喜爱。曲集共包括九首有标题的小曲,而它们的共同特色是都分别带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幻想情调。
  曲集第三首《为什么》,是一首结构短小、感情内在、耐人寻味的典型标题性钢琴小品,也是一首主复调相混合的小品。《为什么》是一个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A16+B14+Al2),共42小节。他所用的标题,具有典型的舒曼风格,曲中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与标题的称谓也十分的贴切。分析此曲所用的音乐表现手法,尤其是和声手法,更能使人感到舒曼音乐创作的鲜明特点。

  和声分析及演奏提示
  《为什么》和声分析示意图

  联系上图,可对其和声做如下具体形态的分析。
  1.和弦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关系
  从和弦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关系来看,《为什么》所用和弦种类不多,和弦结构并不复杂。主要包括原位大三和弦、原位属七和弦、原位二级上的小三与减三和弦,重属和弦以及属三、属七和弦的转位和弦。和弦结构主要用七和弦或三和弦的结构,其中七和弦的结构形式居多。骨架和弦,偏重与主、属两种功能,其他和弦都围绕着骨架和弦进行,在调内是这样,转调后也是如此,这就使得音乐的和声音响与风格具有连贯的协调感,也由此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个性。
  《为什么》主要围绕DD—D—T这一基本功能所形成的和声语汇变化发展而形成。舒曼回避使用当时典型的下属功能,并用副属或重属替代下属功能,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种微妙且独具特色的风格变化。这一典型的DD—D—I的功能关系构成了全曲创作的核心。总之,《为什么》的和声风格基本上以调内自然音体系的和弦为主,以调外变化音体系的副属或重属和弦为辅。
  在演奏过程中只有对和弦的性质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对和声语汇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才会通过手指的良好触键,奏出协调、连贯的音响。
  2.和声的节奏与声部进行
  小品各声部的进行基本上较为平稳,和声进行大多是级进或半音化的进行。但处于中段的旋律声部,音区跳动比较大,超过了一个八度。
  和声的节奏关系主要从和弦的轻重、和弦的疏密、节拍位置这三个主要的方面体现出来。
  呈示段A:
  第一乐句(a)第1至4小节。第1小节为DD和弦,第2小节为V和弦,3、4小节是I和弦。1、2小节的时值长度相等,3、4小节为同一和弦,1至4小节属于前疏后密型。从和弦的轻重看,属于重轻型。因为DD、D的不稳定性较强,I处于稳定状态。第一乐句在宏观上看,和弦变换频率较慢,时值较长,三个和弦都处于强拍强位,整体属于宽松型的和声节奏。
  演奏该乐句缓慢的旋律时,可采用手指由外向内、水平慢触键的方式。由于低声部的和声处于DD、D的不稳定性状态,旋律音F通过六度大跳达到该句的最高点,此音的演奏要有所侧重,此时和弦的色彩变换对旋律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乐句(b)第5至12小节,和弦连接较为紧密,和弦变换频率较快,长时值的和弦出现的较少,属于密疏型。从和弦的紧张度来看,属于重轻重型。由于第二乐句运用了复调的手法,声部的数量增加,声部的出入也不一致,使得第二乐句的声部节奏也十分紧密,整体属于密集型的和声节奏。
  由于声部层次的增加,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各声部之间力度的协调,手指的力量在保证旋律线条清晰的同时对要凸显的声部应予以侧重。
  第三乐句(a)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为宽松型的和声节奏。
  中段B:
  第17至20小节,三个和弦处于强拍强位,从和弦的疏密、轻重看,属于密疏、轻重型。整体和声节奏属于宽松型。
  演奏时需注意强调右手小指的用力,唯此才能使高声部的长音保持足够的时值;中声部的旋律在小指长音的衬托下,疑问型的乐句连续出现,弹奏时要注意乐句音的走向。
  第21至26小节,和弦时值较长,整体较为松弛,属于较为典型的宽松型的和声节奏。
  第26至30小节,和弦连接较密,时值较短,和弦变换较快,从和弦的疏密、轻重讲,归为密集、重重型,使之处于极为紧张的状态,整体为密集型的和声节奏。中段也具有复调性质,线条的持续性较好,连接紧密。
  演奏中需注意弹奏左手和弦的手指,下键需整齐,以奏出丰满的音响,右手旋律的演奏,气息应流畅,尤其要重视小音符的演奏,以保证乐句连贯、清晰。
  再现段(A):
  再现段的三个乐句都是密疏、轻重型,因而整体属于宽松型的和声节奏。
  《为什么》三段的和声节奏为:松—密—松。
  3.和声的稳定程度
  呈示段:
  第1至4小节,开始以DD三四和弦的方式进入,音响不稳定,解决到属和弦,紧张度趋于缓和,3、4小节I的出现,使之由不稳定达到稳定。第5至12小节,I延续了两小节后,出现了副属、属等不稳定和弦,紧张度呈上升趋势,由稳定到不稳定。第13至16小节,由不稳定到稳定。
  中段:
  第17至20小节,是不稳定到稳定的和声进行。第21至30小节,调性发生了转换,属七和弦、减三和弦、副属和弦相继出现,特别是第25至37小节连续的七和弦进行,使不稳定性陡增,紧张度急剧上升。尤其是第26小节出现了 F大调的属和弦,这一未解决的三全音将音响推上一个高潮点。
  再现段:
  第31至42小节,不稳定进行到最终的稳定。
  和声布局及其结构意义
  从整体和声布局来看,《为什么》是由A+B+A三段式构成。A B A三个部分的调性进入都是以DD的方式进入,呈示段A以 D大调为中心,DD的方式进入,中段B从 B开始并以DD身份出现后,就为 E的露面做了准备。而 E又以DD的方式导入了再现部A,回到 D大调。由此可看出,这三个部分的调性引入都是环环相扣,互为条件的,A B A的循环特点贯穿全曲始终。
  音乐形象在整体和声布局中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呈示段A为主凋,是提出问题:中段B为复调,是思考问题;再现段A为主调,是回答问题。呈示段A又是由a b a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为主调提问,第二乐句b也为复调织体。在某种程度上呈示段A的结构与整体A B A——提问—思考—回答——形象相关联,并且在主复调的构思上具有逻辑的一致性。以上分析可用图式表达:

  从《为什么》的结构意义上讲,全曲有42小节。呈示段16小节,中段14小节,再现段12小节,它们的比例关系为16∶14∶12。
  全曲的黄金分割点在42(小节)×0.618=25.956(小节),而全曲紧张度与张力最大的位置在第26小节,它与全曲42小节相比,得数为0.618,即:26∶42=0.618。由此可说明和声的紧张度最大处正好是全曲总长的“黄金分割”点。
  与此相应,呈示段有16小节,它与26小节相比,得数为0.618,即:16∶26=0.618。而第16小节是一个长时值的主三和弦,和声趋于稳定,是全曲和声中的一个明显的静止点。
  同时,全曲的逆黄金分割点42×0.382=16.044,在第16小节的位置上,此处恰好为A段的结束B段的开始。
  因而,作品的布局与黄金分割点相吻合,产生了传统意义上的结构美。全曲结构与黄金分割点可用图式表达:
  结语
  舒曼《为什么》严密的逻辑性与生动的形象性使其成为一首值得分析的作品。本文在对其和声进行具体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小品的音乐形象与和声整体布局以及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分析归纳,并由此就作品的演奏提出了一孔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