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人物评价(史实和论证、论据充分),要求400—500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三国诸葛亮人物评价史实和论证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27岁出山,辅助刘备三分天下,隆中对为后期的刘备奠定了战略基础,诸葛亮是一名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幼年父母皆亡,跟着叔叔诸葛玄移居荆襄,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辅助江东孙氏,弟诸葛均后也加入刘备阵营,其妻黄月英是一位足智贤惠之人,研制出木牛流马,对后期诸葛亮出祁山奠定基础。
诸葛亮生平为人清廉,理想远大,不畏富贵强权,因隆中时,刘表曾几番请其出山皆被拒绝,年轻时与石稻、徐庶、孟建为好友,曾评价朋友们顶多只能做个太守,但朋友回问他日后的官职时,诸葛亮笑而不答,可见他心中早就有了鸿鹄大志。历史上的诸葛亮,更多的是为刘备安顿后方,调配军需,使刘备能没有后顾之忧,刘备死后,诸葛亮位至丞相,辅助刘禅,实际上是独领大权,有点类似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他比曹操更懂得取得民心,且没曹操残暴,后七出祁山后死于五丈原,享年57岁,死后刘禅并没有给于封号,后敌不过朝野民众的众口矢言,不得已才给诸葛亮封号的,可见在刘禅心中并不是真心尊重诸葛亮,虽然口中称诸葛亮为亚父,实际还是不乐意被诸葛亮手执政权的。
诸葛亮还是个外交家,赤壁之战实际上诸葛亮确实前往江东了,但却没有舌战群儒,因为孙刘联盟最早提议的人是鲁肃,也是鲁肃前往找刘备联盟,诸葛亮才被刘备派去江东的,所以算不上说客,但他也给孙权提出了几点联盟的要点,以及不联盟的要害。刘备军中更出色的外交家名叫邓芝,他是一位真正可以舌战群儒的外交家,只是其他方面却没有诸葛亮强。
诸葛亮称为战略家是有点强人所难的,他也顶多只能称为战略家而不能称为军事家,实际上火烧博望坡是徐庶之作,而空城计则与诸葛亮没有任何一点关系,真正的空城计是曹操做的,曹操在与吕布交战时曾用过空城计吓退吕布,另外赤壁之战借东风更是夸夸其谈,若诸葛亮真能借东风,葫芦谷就不会因一场大雨而被司马懿父子逃脱,后期七出祁山耗尽了西蜀的经济,更是说明了诸葛亮并不适合统领一国军事,若以小战定战略出计谋,诸葛亮还是有几成把握,所以他谈不上军事家,相反司马懿父子则是真正出色的军事家,基本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或空城计这种小把戏,司马父子是绝对不会被欺骗的。
诸葛亮的后代皆没继承其优点,文武不全,且性格比较固执己见,因此诸葛亮死后,蜀国政权就面临没有一个优秀的领导人,至于董允、费袆 、郭攸之等皆只能谈上政治家,其他方面却比较欠缺。
蜀汉的败亡在于诸葛亮死后,蜀国没有可造之才,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明了蜀中已经没有人才了,而曹魏因早就统一了北方,奠定了教好的基础,人口稳定,民众富态,生活的比较安定,因此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能文善武的人才,所以最后获得比较强的优势,只是因内部政治斗争,所以司马父子才能篡夺王位。
(PS:以上为本人亲写,应该有500字,LZ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把作文添加的更丰富些。望采纳)

关羽大义凛然《华容道》里念在以往旧情 放过了曹操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第一全才,没有之一,即便雄才大略如曹操都略有不如。
其政治上,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掌蜀国十余年,南平孟获,以三国之中最弱之国与其他二国争风,不落下风,国内也是打理得仅仅有条。
其军事上,蜀国的诸葛亮、吴国的周瑜、魏国的司马懿是三国中儒将的代表,他们不同于郭嘉一类仅仅出主意的传统谋士,都是可以独自带领大兵团,完成整个大战役的帅才,可算是能够独当一面了。
外交上,诸葛亮从出山就既定了联吴抗曹的策略,并一直实行。在新野兵败,刘琮投降的情况下,诸葛亮不但说动江夏刘琦接纳败军的刘备,更是独自一人过江,舌战群儒,在刘备基本没有本钱的情况下,坚定东吴抗曹之心,使得东吴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实力的刘备结盟,从而使得刘备有了喘息之机,可见诸葛亮在外交上的厉害。
文学上,诸葛亮有《出师表》传世,杜甫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对出师表的评价之高。
最后科学技术上,正史三国志中都有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以及诸葛连弩的记载,可见诸葛亮在科技上都有建树。

由此可知,诸葛亮绝对是三国第一全才,没有之一,哪怕同样的在军事、政治、外交、文学上都有不凡建树的曹操,也差了科学技术上的底蕴。

KOEI《三国志11》老年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楼上说的有些片面 你直接百度易中天品三国里对诸葛亮的评价就可以了 基本都很可观而且准确 诸葛亮在史书里也只是一个萧何式的人物 在我看还不如萧何 治政为长(做的还不错) 奇谋为短(短的很够呛) 除了南中攻略战以外(而且还是把全国精英几本全带着了) 打了一辈子败仗的人 他在蜀中做丞相的时候 对当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到不少 例如发明了诸葛锦之类的~~1楼说他不识人我不同意 第一 当时入蜀之后 刘备身边的第一谋臣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几本上被冷落了 而且是很长一段时间 指派荆州守将为关羽的是刘备 第二 诸葛亮的军事谋略本就不如马谡 这是事实 正因为他不如马谡 才相信马谡 这不是不识人。至于他之所以频繁北伐是有原因的,易中天有讲。
二楼说他借刀除关羽,说的忒狠了。当时兵权不在诸葛亮,其次,从荆州到四川,当时快马也要几个月,不是川中不管,而是刚收到捷报打败曹仁,大家正高兴的同时,关羽那边已经被吕蒙揍的兵败如山倒了。
至于魏延,是诸葛亮死后和杨仪的争权过程中被陷害的,和诸葛亮关系并不大。魏延本身的性格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很难管教的那种,除了刘备信任他以外。包括孙权都给刘禅写信,说魏延可能要谋反,要小心之类的。悲剧。。。

诸葛亮志存高远,他躬耕南阳之时自比管、乐,很可能仅是其追求的较低目标。以三国当时形势而言,不排除诸葛亮亦有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可惜的是,由于诸葛亮出道太迟,汉朝十三州之地已被各路诸侯瓜分殆尽。诸葛亮已失去自树大旗,成为独霸一方诸侯的最佳时机。胸怀济世之才,欲图王霸之业的诸葛亮要想攀上权力的高峰,唯一的途径只能是择主而事之,这对诸葛亮而言,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与司马懿相似,仍是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契机。

  • 对诸葛亮的评价
    答:文言文出师表出师表对诸葛亮评价的作文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
  • 诸葛亮怎么样,你们对他的评价高吗
    答: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
  • 诸葛亮主要事迹及成就,历史贡献?别人对他的评价? 回答得好加悬赏分...
    答:《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答: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 对诸葛亮的评价1500字左右
    答:除此之外,历代政论家谈论的最多的是诸葛亮心存汉室,他同刘备的合作,主要是建立在拥刘安汉基础上的。“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松之自注。裴注的这条材料为众多史家所引用,以论证诸葛亮素有“宗本之心”《诸葛亮集》附录卷二引习凿齿《侧...
  • 请结合史实和三国演义,评价诸葛亮
    答: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罚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广被於人民大众,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的评价,都能明察秋毫。有益於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然而后...
  • 评历史人物诸葛亮 作文
    答: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
  • 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答:四、知人善任——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
  • 诸葛亮人物评价
    答: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
  • 诸葛亮的客观评价?我觉得人们高估了他,不知有道理没有?
    答: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前人早就论证过,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张、赵、黄、魏(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