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的传统膳食结构有什么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我国膳食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公共营养师

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二是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a、微量元素普遍摄入不足;三是城市居民蔬菜的摄入量明显减少,绝大多数居民仍没有形成经常进食水果的习惯。在摄入食物的数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每日代谢所需的热量,因而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提出科学饮食“八字方针”,一是“调整”,即:调整进食顺序,改饭后吃水果为饭前吃水果;二是“维持”,即: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三是“控制”,即: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四是“增加”,即: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以下全文转载《人民日报》刊登的王陇德副部长署名文章。
问题——部分居民膳食结构不科学

研究表明,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个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和 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

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现患人数为1.6亿,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糖尿病患病率为2.6%,估计现患人数为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不正常。

缺铁是导致我国居民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患病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高达24.2%,即平均4个婴幼儿中就有一个患贫血。我国3岁~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免疫系统损害,儿童多病,使儿童死亡率增高1/3。

以上健康问题的形成,膳食因素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居民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摄入食物的结构和数量。

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每人每天油脂平均消费量由1992年的 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 %的上限;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二是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普遍摄入不足。如每人每天钙的平均摄入量为391毫克,仅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三是城市居民蔬菜的摄入量明显减少,绝大多数居民仍没有形成经常进食水果的习惯。城市居民每人每天蔬菜的摄入量由1992年的319克,降低至2002年的252克;2002年水果的每日人均摄入量为45克,虽比1982年的37克略有增加,但人均每日仍不足一两。

在摄入食物的数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每日代谢所需的热量,多余的热量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因而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

影响—导致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

要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把握好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掌握好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肌肉活动和体能消耗固然是保健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然而不科学进食,也不可能保持身体健康。如多喝一罐可乐(355毫升),摄入热量约144 千卡,相当于多吃一两馒头,可抵消40分钟散步所消耗的热量。当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一是缺乏锻炼,二是摄入热量过多。这里仅讨论有关膳食的问题。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摄入高热量食物过多又是形成肥胖的基础因素。因此,摄入热量过多是以上慢性病的直接成因之一。当今的医疗技术还无法彻底治愈这些慢性病,只能及早控制其危险因素,争取不患这些疾病。控制危险因素中,控制热量过多摄入是一个重要方面。一旦患了这些疾病,控制疾病进展、防治伤残非常重要。而要控制疾病进展,单靠医疗技术和药物效果有限,必须调整生活习惯,医疗措施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如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饮食,就不可能满意地控制血糖水平。这些疾病如不能很好地控制,晚期形成的并发症和伤残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在向一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方向转化。对这一变化,如不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将会对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另外,慢性病还会对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美国1997年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411亿美元,因其致残和死亡引起的间接费用为540亿美元;1998年用于肥胖及相关问题的直接费用为992亿美元。专家估计,我国糖尿病人的年治疗费用约为4000元左右;根据慢性病的现治疗费用及年均增幅测算,到2010年,我国慢性病的治疗费用将高达5880亿元。如此巨大的费用负担将会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形成沉重的压力。因此,防控慢性病行动必须尽快启动。

对策—科学饮食“八字方针”

一调整:调整进食顺序

近年来,中国人的膳食消费中悄然形成了一种常规,那就是饭后吃水果。不论是宴会的上菜程序还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均是如此。这一习惯,对于中国人的健康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前影响群众健康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摄入热量过多。饭后吃水果,往往是在吃饱或吃得过饱的基础上,再添加食物。因此,这部分的热量几乎全部被储存,从而加重了超重和肥胖问题。

从水果本身的成分和身体消化吸收的特性分析,建议成年人最好在每顿饭前吃水果(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饭前吃水果,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中的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如维生素c以及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可溶性的植物纤维——果胶等。其消化吸收不需要复杂消化液的混合,可迅速通过胃进入小肠吸收。空腹时的吸收率要远高于吃饱后的吸收率。因此,饭前吃水果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饭前吃水果有利于健康饮食“八分饱”的把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面食的1/4,同等猪肉的肉食的约1/10。先进食低热量的食物,就比较容易把握总的摄入量。第三,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苹果和梨等切削后很快变色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先吃水果可缩短其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部分妇女属于中医讲的“脾胃虚寒”体质,不宜或不适应饭前吃水果。这部分人群可在两顿饭之间加食一次水果,而不是在饭后立即吃水果。

二维持: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

高纤维素的摄入是中国传统饮食的一个明显特点。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继续坚持。纤维素来自于植物,它不能被消化,也不能被吸收,因此不含热量。

此次调查中有关膳食营养与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越高,人群超重及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的风险越低。但近10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膳食中蔬菜的进食量持续下降,谷物的供能比也明显低于合理水平,这一不良趋势需要尽快地干预和阻断。当前农村居民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61%;尚在合理范围,但也需要及早给以宣传教育和提醒,免得重蹈城市居民之覆辙。食物多样化是中国传统饮食的另一显著特点,非常符合保持健康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提出的保持健康膳食因素的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化。一个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做到了食物多样化,就绝对不需要膳食增补剂或保健品等的补充。食物是身体必需营养素的最好补充剂。与人造的或人工合成、提取的保健品相比,天然食物中的营养素的吸收,远优于前者,所以中国人的经验总结叫“药补不如食补”。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还特别推荐植物性食物的摄入,提出了“天天五蔬果” (fiveperday)的口号,即每天争取吃够五种水果和五种蔬菜。这也是推进食物多样化,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做到食物多样化的人群,可根据当地特点,采用特殊人群营养增补剂或食品强化的办法解决营养素缺乏的问题。

因此,为了抵御慢性病的侵袭,一定要尽最大可能维持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中高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和食物多样化的良好习惯。

三控制: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中肉、油脂类的量及比例明显增加。此类食物提供的热量所占的比例,已大大超过合理的结构。中国传统饮食中盐的使用量也过多。中国有句俗话讲“好厨子一把盐”,就是明显的例子。肉类是高热量食物,许多人已了解,但油脂类单位重量的热量更高,绝大多数人不清楚。每100克猪肉所提供的热量是 395千卡,而100克油脂提供的热量是899千卡,高出一倍还多。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每天油脂的摄入量是25克,而全国调查平均人日摄入44 克,北京市的居民每人日为83克,远超过合理的摄入量。

许多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过多的盐的摄入造成水、钠在体内的潴留,是引致高血压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日均食盐摄入量为6克(约相当于成人拇指盖大小的小汤勺一平勺),而我国居民的平均日摄入量为12克,超出整整一倍。

四增加: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进食水果可明显降低患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度;水果中含有许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大量的维生素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分化。美国人有句俗语叫“每天吃一个苹果,不用找医生瞧病。”而中国人,特别是男性同胞普遍认为水果是零食,平时很少吃。要进行膳食成分的科学调整,首先要增加水果的进食量,使水果成为每顿饭必不可少的成分。

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且极易被身体吸收。这一点可以从牛奶被作为四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惟一食物或补充食物得以证明。牛奶中不但含有优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每100克牛奶中还含有钙104毫克、维生素a24毫克以及身体必需的其他微量元素。发达国家的居民从出生到老年,每天均饮用牛奶,而我国一般只有孩子和老人饮用,绝大多数成年人从不喝牛奶。此次调查表明,奶及其制品的每日人均摄入量虽较前有所增加,但仍为26.3克,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当前我国居民钙的摄入量不足,如每天补充300毫升牛奶,则正好补足每日钙的需要量。许多人只知吃钙片补钙,却不知道牛奶是天然的、最易吸收的钙源。因此,中国人每日应补充300毫升牛奶,这应是膳食革命的重要内容。

谷类中植物蛋白、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及纤维素的含量较高。薯类为低脂、高纤维、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这些成分均是人体肌肉和神经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多种谷物和薯类的摄入,还可以使营养成分互补,更好地满足身体的需求。而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中除大米、小麦外的其他谷类和薯类的量明显减少,谷类从1982年的每人每日103.5克降低到 2002年的23.3克;薯类从179.9克降到49.5克。这种变化趋势,对维持身体的健康十分不利,应尽快扭转。每日膳食中不应只有大米白面,而应品种尽可能多地进食其他谷类和薯类。

总之,中国人当前的饮食习惯必须尽快来一场彻底的变革,恢复原有的健康的膳食结构,增加身体必需的食物种类,把握好每日进食量与消耗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生的基础,较大幅度地降低其发病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1、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2、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3、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扩展资料

合理膳食:成年人每日的食谱应包括奶类、肉类、蔬菜水果和五谷等四大类。奶类含钙、蛋白质等,可强健骨骼和牙齿,每日饮200毫升为宜。肉类、家禽、水产类、蛋类、豆及豆制品等,含丰富的蛋白质,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每日4-6两为宜。

蔬菜、水果类含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增强人体抵抗力,畅通肠胃,每日最少应吃1斤。米、面等谷物主要含淀粉,即糖类物质主要为人体提供热能,满足日常活动所需,每日约5-8两为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合理膳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
中国居民的传统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类、薯类和蔬菜的摄入量较高,肉类的摄入量比较低,豆制品总量不高且随地区而不同,奶类消费在大多地区不多。此种膳食的特点是:
(一)高碳水化合物
我国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小麦粉为主,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例占70%以上。
(二)高膳食纤维
类食物和蔬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丰富,因此我国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也很高。这是我国传统膳食最具备优势之一。
(三)低动物脂肪
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很少,动物脂肪的供能比例一般在IO%以下。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饮食观念要随着饮食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在追求食物美味的同时,更要注重食物的合理选择,达到营养、卫生的要求。
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为了满足人体营养多方面的需要,必须尽量做到食物的合理搭配。
在主食上,要做到粗细粮混合、干稀搭配。这样可以从不同的食品中得到各种营养素。不仅主食要多样化,副食也同样要多样化。提倡广泛摄入各种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鱼、禽、蛋、瘦肉等等。只有在食物搭配上达到合理、平衡的膳食结构,才能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蔬菜类丰富,肉类较少,食品多不做精细加工,糖的使用量较少,茶为大众的饮料,烹调油中荤油占有一定比例。
◎传统饮食结构的特点
以谷类为主的饮食结构正是目前西方一直推崇的饮食结构。由于谷类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能占总热能的60%以上,故谷物是热能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由于蔬菜品种丰富,食物不做精细加工等,使我们摄入了大量的膳食纤维,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及肠癌的发病率极低。豆腐、豆制品、腐乳、豆浆、豆汁的摄入,补充了一部分优质蛋白和钙。饮茶、吃水果和甜食少,减少了糖的过多摄入。丰富的调料,如葱、姜、蒜、辣椒等,起到杀菌、降脂、增加食欲、助消化等诸多功能。
◎传统饮食结构的不足
牛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饮食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钙的摄入量只达到每日推荐量的一半略多。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又是钙的最好来源,因此应提倡多喝牛奶,每日不少于250
毫升。
缺乏瘦牛肉、瘦羊肉、鱼等动物性食品,导致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
食盐摄入过高。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平均13.5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的建议中提出的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在
6
克以下的标准相差太远。
白酒的消耗量过多。

  • 下列属于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的是( )。
    答:【解析】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是:①高碳水化合物;②高膳食纤维;③低动物脂肪。
  • 我国居民的传统膳食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1、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2、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
  • 我国的膳食结构有哪些优点?
    答:(1)每天吃新鲜蔬菜,城市居民几乎每天都要上菜市场。(2)以谷类杂粮为主,喜食粗粮。(3)爱吃植物油。(4)爱吃豆类,如豆腐、豆芽、豆制品等。(5)爱喝茶,不论居家、办公或是迎客,都是一杯热茶,少吃含糖饮料。(6)爱吃瓜果,大多是未加工过的,品种随瓜果上市季节而更换。(7)很少吃罐头、冷冻...
  • 目前我国膳食结构特点?
    答:目前,我国居民的传统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类、薯类和蔬菜的摄入量较高,肉类的摄入量比较低,豆制品总量不高且随地区不同而不同,奶类消费在大部分地区不高,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是以下3个方面:1、高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我国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小麦粉为主,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例占70%以上...
  • 急!……谈谈我国饮食结构的优缺点。伟大的你们快帮帮我吧!
    答:但总体来说我国的膳食结构仍属于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的膳食类型。(1)优点 ①膳食结构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谷类占的比例较大,由于谷类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碳水化合物是热能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②蔬菜以及粗粮的摄入,使得人们摄入了大量的膳食纤维,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及肠癌的...
  • 我国膳食结构的特点
    答:【改写润色后的介绍文字】中国的膳食结构显著特点是植物性食物的占比高,尤其是蔬菜、谷物和豆类的消费量大。尽管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在整体上较低,但仍有不少人在饮食中摄入较多的肉类和奶制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强调食物的营养均衡,还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以及餐桌礼仪的传承。在糖...
  • 目前我国膳食结构特点?
    答: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植物性食物占据主导地位,日常饮食中谷类、薯类和蔬菜的摄入量较大。相比之下,肉类的摄入量相对较低,豆制品的消费整体不高,并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奶类的消费在大部分地区并不普遍。其次,我国膳食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尤其是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而...
  • 目前世界各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属发展中国家模式,其特点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且谷类食物占居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在以谷类为主食的传统膳食基础上增加了动物性食物的食用量,这样就有效地弥补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的缺陷,防止营养不良以及营养不缺乏病的发生。
  •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
    答:1、风味多样:中国因其广阔的地理面积和多样的气候条件,各地在饮食习惯和口味上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传统上,中国饮食被分为“南米北面”两大类型,口味上则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体现在巴蜀、齐鲁、淮扬、粤闽等四大菜系上。2、四季有别:中国烹饪讲究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冬季偏好浓郁...
  • 我国的膳食结构有哪些优点?
    答:我国的膳食结构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体现在日常饮食的多个方面:首先,我国居民普遍有每天食用新鲜蔬菜的习惯,这有助于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次,我们的饮食以谷类和杂粮为主,偏好粗粮,这有利于提供膳食纤维,促进消化健康。再次,植物油的摄入量较大,这符合健康饮食的理念,因为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