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文言文的文学常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1
古诗文,文学知识

答案:
1.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马诗二十三首》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5.“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
——宋 志南《绝句》
后面三空问题有点杂乱,不知何处下手。请谅解。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 《春夜喜雨》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诗经》
——《诗经 小雅 谷风之什 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常见的固定结构: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8、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9、所以 译为“用来……的”或“……原因”“……的方法”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11、之谓也” 译为“说的是……”。
附:练习
例1其李将军之谓也!

例2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例3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如:
(1)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后序》)
(2) 海安、如皋”都是宾语,道”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织》)
“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做状语
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如: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南指”相当于“向南指”。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
“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四)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词了。如: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崤之战》)
“勤民”是“使民劳累”,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如: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刺秦王》)
“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太迟”,是描写心理活动。

  • 文言文100个文化常识
    答: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
  • 文言文常识记忆
    答:但是,如果能坚持下来,记忆文言文的很多障碍就会被消除,记忆就会变得简单。 3. 找一些能够快速记忆(文言文)的方法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化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 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试越...
  • 文言文必备常识
    答:一.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一.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1.实词的古今异义: 有一部分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可以用它的今义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实词在文言中古义与今义都用,这个语境用的是古义,那个语境用的是今义,阅读时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 多数文言实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不能...
  • 文言文的文学知识点
    答:1. 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 答谢中书书文言常识
    答: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
  • 常识收考意思文言文
    答:汗~~这些题目我都会做 4. 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
  • 大学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答:(一):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1.< >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 >选...
  • 关于文言文的文学常识
    答:1. 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bai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du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
  • 用文化常识读懂文言文
    答:面对外辱,杜甫写下了,学好文言文。 第三,官职和科举,度古人之腹”,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今异义,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不分家,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首先。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内涵丰富,投江而死,并且有...
  • 关于文言文
    答:(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二)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