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新课标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9
如何处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 我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笔者对过去的课进行总结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交流仅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非常少。这说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往行为基本上只是一个“听从师命”的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活动。(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课堂中的交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传统课堂里往往是“教师指挥一切”、“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据有关调查表明:在传统课堂里有2/3的学生与老师缺乏交流,有1/3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与他们交换意见,沉闷的课堂氛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多数采用了类似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就好像是机械化生产,什么环节、怎样做、容易出什么问题、怎么预防等都预先设置好。试图“制造”标准零件——学生。这种精雕细刻,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是与新课程改革格格不入的。 2.学生的主体性关键一点是课堂上学生是否活跃.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3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教师能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持怎样的学生观,采取怎样的方式。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传统教育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教育对象,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种学生观必然导致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压抑;反之,如果看不到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受教育者,高估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夸大其主体性发挥范围,忽视教师的作用,跟低估、压抑学生主体性一样有害无益。正确的学生观是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从而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又要把学生看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主体能动作用。 教师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模式,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发展。放任型的教师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没有必要多过问,课堂上我讲我的,学生听不听无所谓。权威型教师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有民主型教师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才能,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并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尽量想民主型教师靠拢。4、要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及其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教育上,虽有相对的统一要求,但个体的差异及其发展则是绝对的。过去,我们过多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的少。课堂教学决不是消除差异性,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条件,促进其更好地有选择地发展。所以要把上述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5、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与主导性. 教师和

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大胆地发出“以人为本”的呼声,在教育领域则主张“以学生为本”。这原是一种教育进步、良性发展的表现,但遗憾的是,有的同仁却走向“极端”,进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它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水火不相容,是彼此互为否定的。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创新、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知识传授。这给教学效果一向“少、慢、差、费”的语文学科,带来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强调自主探究,突出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表现欲都被激发出来。“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变。然而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一分忧虑:学生活动成为一种时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读,便“左邻右舍”或几个学生合围而坐,展开讨论,还有当堂辩论,动作演示,声乐熏染等等,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起来。热闹之余,不禁令人深思:这种过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主导性,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这应该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吗?不是,断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满堂闹”的状况,是我们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学生主体地位过分突出

1、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自主探究

不少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迷惑、偏差,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绝对化的倾向,不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学习方式,而是让教学内容来迎合学习方式。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学习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其实,在教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仍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

2、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而忽视、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学习内容,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 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教师则在做旁观者,任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就会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停滞不前。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会导致课堂的失控和低效。所以,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泛滥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但是,有些教师只是由于过分依赖小组合作学习,什么都让学生小组合作,令学生不知所措,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合作学习次数过多,泛滥使用。这样做很有可能使学生养成学生浮躁的学习心境,形成低效率的学习习惯。这种现象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似乎合作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教师允许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行了,至于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合作学习方法与要求是哪些等的问题,教师则不太关注。

事实上,在学习方式的变革过程中,不是通过学生的变来带动教师的变,而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学生主体性而忽视教师指导性,学生就会放任自由,课堂就会出现混乱局面。然而,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巧。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论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要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并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行为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去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二、 正确认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地位

(一) 教师的主导性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当然,教师的“讲”与“问”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关键处,教师的精讲、精问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导向作用。但不能走极端,认为教师的每句话都必要。主导的根本含义应是“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教师主导就应引导学生向着理解问题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据此,笔者认为,“主导”的本意应从下列两方面考虑:一是教导。意即教育、指导、引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全面发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与发展,学会共同生活。二是辅导。意即辅助与疏导。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如同流水受堵,需要疏导一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三个角色: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

1、教师首先是一个指导者
作为教师首先一个指导者,应帮助学生明确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对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要给予指导。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分析透教材,让学生首先能知道自己要通过这种活动获取什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是什么?怎样与教材联系起来,又怎样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们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作为教师首先给他们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要让学生们在这些氛围中发现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而且是沿着教材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找到兴趣点,探究点。

2、 教师应该还是一个组织者

教育教学中,教师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组织者,组织学生如何理解教材,组织学生如何有序地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当同学们把自己收集来的各种资料整理成文,并得出自己观点时,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同学们创设、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及时延伸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组织各种交流活动,比如:讨论会,答辩会,辩论会。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组织好学生共同探讨,研究。随着交流的深入,组织好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3、教师还是一个激励者
作为教师应把同学们通过艰苦努力获得的东西应视为最宝贵的财富。不管它是一个小小的问题,还是一个有创意的想法,总之是孩子们思想的结果。教师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除指出不足之外,要给予极大的鼓励,可利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让更多的人欣赏鼓励他们这种探索精神。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更有利巩固学生的研究热情。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学生 会从中获得力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 学生主体地位

所谓“主体”,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其中,学习主体的主动努力程度往往决定其学习的效果。广义的自主学习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自学在内的一切有目的、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处处教导学生善于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指导、自我反应、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以及自我评价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自主性、独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性特征表明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他们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包括能否接受教育、如何接受教育,都要受到自身意识的支配。学生的意识,一般说是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形成的,但这种主体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表现为对外界的影响具有分析、判断和选择的倾向,凡事都要经过他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出抉择。

2、 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它是学生主体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明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内在世界的鲜活、生动、独立,是不可重复、不可再造的价值主体。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针对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至今被我们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界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甚至是很大差异。可以说,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组成的一个独特结构。在这个独特的整体素质结构中,总会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弱点,即表现出个体内在素质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
3、能动性

学生的能动性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特征。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的本质特性。这一本质特征在各种形式的认知中体现出来,学生的认知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能动的认知的主体,他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也不像录像机那样,机械地把教师讲的或外界的信息录取和储存下来,而是经过自己头脑的认识加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把外在的知识、信息、要求、影响等等,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形成为主体的认知、经验和行为品德。
4、创造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主要是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经验,凭借自己的智能去了解掌握他所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它们,就应算是创造力的表现。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它表明学生在学习这一特殊的认知-实践活动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方式和内在意向,具有无限潜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学生主体在认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它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基础所在。主体的发展,不仅仅是某个方面或部分的片面发展,能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三、 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1、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恰当的教育方式
我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教师能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持怎样的学生观,采取怎样的方式。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传统教育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教育对象,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种学生观必然导致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压抑;反之,如果看不到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受教育者,高估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夸大其主体性发挥范围,忽视教师的作用,跟低估、压抑学生主体性一样有害无益。正确的学生观是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从而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又要把学生看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主体能动作用。
教师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模式,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发展。放任型的教师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没有必要多过问,课堂上我讲我的,学生听不听无所谓。权威型教师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有民主型教师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才能,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并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尽量想民主型教师靠拢。

2、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及其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教育上,虽有相对的统一要求,但个体的差异及其发展则是绝对的。过去,我们过多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的少。课堂教学决不是消除差异性,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条件,促进其更好地有选择地发展。所以要把上述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具有“三童”:童心、童趣、童志。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过去,对待学生的插话,不少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实,是金子都会闪光。达尔文曾被称为“没出息的学生”,爱因斯坦曾被老师叫作“笨蛋”,数学大师华罗庚因语文成绩不佳而备受歧视,文学巨匠钱钟书的数学曾考零分,差点与大学无缘。有的孩子思维活跃,却看来“贪玩”“不听话”、违背常规逻辑,甚至“迟钝木讷”。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
3、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纳入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定向、内容、方式、方法及结果的评价,都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只有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抓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现代教学目标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知识教学发展能力和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标。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思想教育的渗透,都是在学生主体自主、能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教学目标,不能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排除在外。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不能只是把知识“展示”、“告诉”给学生的“流程”,应设计学生如何主动地学的程序。在设计方案中应体现: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可能出现的困惑以及教师可能提供的帮助与策略。课堂教学想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应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部和学生商量着进行。通过商量,把教师的正确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要求,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4、重视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师学法指导得好,学生掌握学法,其学习主体性就发挥得好,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得活跃而主动。“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和选择教学信息,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法,轻视学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学法指导作为课堂评价标准,以强调在“教”中,注重“学”,进一步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师主导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非常重要,千万不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既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地位,又不应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效的协调统一才能实现新课标的目的。

编者点评:

很欣赏本文作者有这样冷静的辩证思维。

从思想政治领域的“宁左勿右”到目前教育界的“一提素质教育,就不要考试”,“一提发展性评价,就抹去了批评与否定”,长期以来,我们承受了太多太重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痛苦”。

为了防止我们的课程改革,在高调、热闹的掩盖下,走向形式化与虚假化的似是而非,甚至步入歧途,本文作者冷静而清醒地论证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两者的辩证关系,点明了片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危害性与保证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性,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而这,正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进行操作,
是摆在许多老师面前的难题。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大胆放手,实时引导。

在独立尝试、
小组合作时,
让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当学生明
确要解决的问题后,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
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方法和策略,
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
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出现问题就讲解,要相
信学生,充分放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这一内容,在独立
尝试:
1

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是大月?哪几个是小月?你是怎样记住的?
2

大月每月有多少天?小月每月有多少天?
3

二月在平年有多少天?在闰年有多
少天?

小组合作:
1
、计算一年有多少天?
2
、判断平年和闰年

这两个环节,
教师要充分放手,
让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教师也不是对整个探究过
程置之不理,
教师要巡视、
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方向,
及时回收学生思维反馈信息,
以便在解难释疑环节讲解、指导。而且,讲解、指导应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
要择重、
难点精讲,
针对了解到的确信息和主要问题,
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从而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

二、重视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
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
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理清思
路后,
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
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
进一步归纳整理。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总结方法,形成认知体系。例如:二年级
下册第
8
页“解决问题”。主题图上是小朋友在跷跷板乐园游玩,学生通过观察
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

“可以怎样算?”

当小组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时,
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
有的先用乘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
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人数、
有先用加法算
出坐跷跷板的人数,
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
有的先直接数出坐跷跷板的
人数,
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
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
寻找最快捷
的方法。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
了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

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
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
形成自己对
问题的明确见解。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多样性和个性的发展。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数学教学方法,变数学课堂为“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的学习园地。鼓励多种方法作题、多种形式提问;要求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打
破定势思维,
树立开放的、
新颖的、
不拘常规的理念;
鼓励学生
“突发奇想”

“节外生枝”,发表自己的主见。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潜
在的问题意识,
调动学生各种思维方法,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数学课堂上得到
充分释放。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处理好教师
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学生这一棵棵小树苗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长
成参天大树。

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初探

[
日期:
2010-09-13]
来源:

作者:

[
字体:





]

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往往会采取多种形
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从很多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从中我也
看到教师在注重学生主体的同时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面向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辩正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什么、怎样主导,
才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有助于他们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
验;
有助于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有助于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是我们面临的新课
题。
基于这些认识,
我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针对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行初步的探
索与实践。

一、通过主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使学生想参与

(一)创设生动,愉悦的故事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让学生

乐之

学习效果才会明显。我
在教学中用凑十法计算
“9
加几

时选了两个班进行实验,一班采取没有创设任何故事情境进
行教学,单纯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算法、理解算理。本节课的当堂测验结果是:全班
3
6
人,

5
人掌握了分别把两个加数凑十的方法占全班人数的
14
%,

17
人掌握了把
9

十的方法占全班人数的
45
%,有
14
人没有掌握占全班人数的
41
%。另一个班我创设了


动物组织一次采摘活动

的故事情境贯穿全课的三个环节中。当堂测验结果是:有
9
人掌握
了分别把两个加数凑十的方法占全班人数
25
%,

21
人掌握了把
9
凑十的方法占全班人数

58
%,仅有
6
人没有掌握占全班人数的
17
%。由此可见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愉悦的故

事情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学生乐于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节课的情境设计起到良好的效果,具体设计如下:

1.
创设情境、以旧引新的设计: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熟了,小动物们组织了一
次采摘活动。一大早来到停车场准备出发,
(课件出示两辆汽车里面坐着小动物)让学生数
数每辆车里有几只小动物。
(第一辆
9
只、第二辆
7
只)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让大家一眼
看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去采摘,谁有好办法。学生找到把
9
和把
7
分别凑十的好方法,
这时教师引导,这节课就用同学们找到的好方法来研究新问题。

2.
引导自主探索算法、发现规律环节的设计:车开了小动物出发了,果园到了,他们高兴
的开始采摘,小猴摘得最快,我们来看看它摘了什么?引导学生帮小猴解决

一共摘了多少
个水果

的问题来展开算法的探索。接着引导其他小动物也想让我们帮助算算,让小组合作
分别帮喜欢的小动物计算。

3.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这样设计:小动物们的采摘活动快结束了,它们来到果
园的批发市场想再买一些送给朋友,猕猴桃又新鲜又便宜每人都先买了一箱
9
元的猕猴桃,
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喜欢的小动物任意去买水果,最后帮小动物算一共花多少钱?

(二)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知识与情境密切联系

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唤起参与意识,
而且能挖掘出情境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这样就不是为了创
设情境而创设,而是发挥了情境的更深层意义。如教学

得数是
8
的加法

在创设情境、以旧
引新的环节中,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第一小组的
8
个小朋友准备去森林动物园,
一天早
上大家来到停车场,
有两辆汽车等候,
你们猜想可能会有几种乘车的情况?在帮第一小组解
决乘车问题的同时不仅复习了

组成

的旧知识,而且使学生感受到

可能性



我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
不仅在新课导入阶段,
而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堂气氛
活跃。
使学生总有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之感,
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



、通过主导提供机会,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爱参与

(一)提供现实情景图、引导观察,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

这部分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实物图,引导从不同角
度、
用数学眼光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在实物图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图与括线形
式较抽象的情景图,
最终出现用线段或其他形式表示的情景图。
出示各种类型的图,
都是从
加减法计算引入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身边数学知识的存在,
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从而乐
于参与。

(二)提供生活场景、模拟实践,使学生体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明确强调:

体会数学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体验如何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计算教学中我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带领孩子们走向生活,
使他们有更多
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把解决实际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有利于学
生主动参与。

如教学
“10
以内减法

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让学生到小商品批发市场购买新年布置教室
用品的模拟场景:给每组
10
元钱,让学生真的去任意买。小组合作先设计怎样购买,再去
买,
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钱。
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过的新知识,
各组设计了不同的
购买情况,
有的组买了两种,从中复习了新知识。
有的组买了三种,进行连减计算出还剩的
钱数,
这是今后要学的知识学生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加以肯定、鼓励,
以促使学生对今后的
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多种购买情况也开阔了学生思维。通过设计模拟购买的场景和实践,
学生知道了先要考虑带的钱够不够,
这就要用到估算。
也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汇报后,再引导思考,都是购买新年用品算出还剩多少钱,为什么结果
不一样。
使学生认识到合理选用不同的信息可解决同一个问题,
也促使学生乐于寻找多种解
决问题的策略

(三)提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许多行业,直接用到数学知识的机会并不太多,
而且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更多的是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以此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



8
相应的减法

新课后引导比较发现规律时,
你能把这些算是分成两类吗?如果让你一
人记不重不漏你有好办法吗?引导学生


有序思考


并渗透函数的变化规律。
最后让学生观
察把新知识转化成哪些旧知识解决的,
使学生知道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是数学课经常用到
的学习方法。

以上课例说明教师主导提供模拟体验生活实践的机会,
能使学生体会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
生活实际问题。
这也符合

大众数学

意义下的基本思想: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掌握数学


更促使学生爱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

三、通过主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会参与

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
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
使学生成
为学习的主人,
会参与知识的形成、
发展过程。教师就要主导多样的学习方式,促使其主动
参与。

在数学第一册的
10
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我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实
践,采取多样的学习方式的探讨。下面我以

得数是
10
的加法

一课为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探讨。

(一)引导自主探索算法,拓展思考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会参与。在复习
“10
以内组成

旧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9

1
得几

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探索
时间,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学生有了较成熟的想法教师再加以点拨、指导,学生找到了
6
种算法。在学生亲自体验、探索中使学生萌发了创新意识,也学会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引导数学交流,感受算法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中我努力挖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讨论中参与。
在学生
找到多种算法的基础上,
我组织合作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算法。
然后让学生计算
8

2
得几,
再组织选用算法的交流,
并说说为什么选用这种算法。
给学生创造多次体验的机会,
从中去
体会最优算法。最后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其它几道得数是
10
的加法的题,让学生在小组内
交流自己选用的算法,使学生进一步去体会最合理、最简捷的算法。

(三)引导亲自实践,体验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知识也只有在能
够应用时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才是活的知识。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实践、
体验成功
喜悦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主动参与意识。

我本着承认差异、
尊重差异和学生选用学习方法的权利等原则,
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计算方
法,进行亲自实践、独立计算,出示班里
9
个组收集废电池的情况,各组收集数量分别是
1

9

让学生任选两个组的数据计算一共收集多少?这个开放题的设计,
包括了所有
10
以内
的加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了自信,也体现新的理念

不同
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实验证明:

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在实验前进行了前测,实验一阶段进行了后测。从测试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发生的根本变
化,
这归功于教师主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逐步成为学习
的主人,学会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不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要通过主导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学生想参
与、爱参与、会参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相信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存在着广阔的
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注意什么?
    答: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注意: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在备课中。一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进行严密的备课,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2、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
  • 如何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
    答: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激发培养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他人的情和爱,移情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二、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
  • 如何正确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失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引起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答:总之,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又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通过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肯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不意味否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构成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是衡量教师主导性作用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
  • 如何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教师应该提供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建立基础。2、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他们有独立的需求、兴趣和学习风格。学生应该被鼓励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何平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教育: ...
  • 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答: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我很熟悉学生的主体性,但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似乎有些陌生,我们每天都在吆喝一趟好的课堂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却从未强调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是把整堂课交给学生去自由发挥就是体现了主体性了吗?如何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呢?首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
  • 如何正确认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答: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三个角色: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1、教师首先是一个指导者 2、 教师应该还是一个组织者 3、教师还是一个激励者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
  • 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答: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紧紧围绕“导什么?“”如何导”进行,并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和谐,体育课的素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一、教师主导作用教师主导是教学观念问题,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表现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
  • 如何处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答: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大胆地发出“以人为本”的呼声,在教育领域则主张“以学生为本”。这原是一种教育进步、良性发展的表现,但遗憾的是,有的同仁却走向“极端”,进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它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水火不相容,是彼此互为否定的。新课标...
  • 简述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
    答:最后,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