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闲聊之孩子吃饭,建议避免坐在妈妈和奶奶中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我们在之前走访很多家庭的过程中发现,那些前来求助教育咨询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诸多相似的细节场景,其中很多都是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但从教育和科学的角度讲却是不正确的做法和行为。比如就拿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在周末午餐前后的生活场景来举个例子吧:

奶奶或姥姥早晨习惯于逛早市去买当天饭食所需要的新鲜蔬菜肉蛋等,半晌便早早开始准备了,父母和孩子一般会因为是周末便都习惯性地多睡会儿,然后吃完早餐便开始大扫除大清洗,好爸爸们会习惯性地帮助妈妈一起清洗整理,孩子要么独自玩耍、看电视或者被要求回房间写作业。待开饭时,孩子会习惯性地坐在妈妈和奶奶(姥姥)中间进食,无论是12岁以下的小孩子还是12岁以上的大孩子一般都是这样的座次,而且在进食过程中,两边的女性又都习惯性地给中间的“孩子”夹自己概念意识中的好菜、有营养的菜。

在这一段描述中,我用了很多“习惯性”,因为我们发现只要是全家人一起上桌吃饭,都是同样的流程、同样的次序、同样的动作,连饭桌上每个角色所说的话题也都是习惯性的固定话题。这些习惯性从浅层看,似乎是每个家庭成员随意的、个性的表现,但从深层讲,这其实就是每个家庭各自独有的家庭文化。

说到文化,并非大众以为的那么深不可测,其实就是一日三餐、生活琐事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行为、语言、精神、心理等方方面面的表现。比如你们家是习惯于吃北方菜系还是南方菜系?比如家庭成员间的日常沟通是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多些,又或者分场景分场合使用多种语言,普通话、英语、闽南话、客家话、西班牙语等都溜一圈呢?比如饭后每个家庭成员的固定分工是什么,收拾停当后又会做些什么?还比如如果家人过生日,饭桌上一定不能少了什么等等。

那么既然是家庭中长时间形成的一种文化,一定会有优良和糟粕之分,而对于下一代孩子的教育,也同样会有正向和负向两种影响作用。在很多和父母群体的交流分享中, 我们一直在向大家阐述如下的概念: 只要所有家庭成员都知晓了妈妈开始孕育新生命起,从此家庭生活中的任何琐事都不能以单一的家庭琐事的层面来处理应对,而是需要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新生命孕育、生活、成长的相对科学的新的生活运行机制。

当然前提是长者们都非常爱这个孩子,并且对于其教育结果有所期待,有所盼望,也就是说,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为孩子的教育成长尽力去创建优秀的家庭文化,这也是涉及到的家庭功能的两种:教育和文化功能。

事实上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到了很多家庭的意识中,但大部分还在想到做的过程中蹒跚向前呢!确实从意识到再到真正做到还能做好,这个距离不是一般的遥远。不过 如果不做,我们的父母会越来越发现: 前期没有理顺的事情,后期再去理和顺或者修正、改变是多么地难,而且很多还是不可逆的,教育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受人的理智控制,直到最后父母们的情绪、心理都崩溃。

我们不建议 父母们总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或者走一步看一步,活一天算一天的消极等待的教育思想,这样无论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未来还是家庭的现在、未来都是极有害的。我们一起了解下下面的这个案例吧:

孩子大致的成长背景:

曾经追踪过一个四岁孩子5年的成长经历,我们把这个孩子上餐桌吃饭的经历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男孩,独子,一般中午餐桌上会有爷爷奶奶和父母,家庭的餐桌是圆形的,从孩子可以跑跑跳跳得去到厨房开始,便被奶奶、父母同步要求坐在妈妈和奶奶中间的位置进食,就这样一直持续到这个孩子上三年级。

先从孩子自身看:智力发育正常,语言运动等生理各项机能发育也都正常,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天生的底子还是不错的,从目前的学习能力测评看,只要干预得当孩子是完全有可能实现一个不错的教育结果的。

从家庭成员的关系看:祖父母一贯奉行家和万事兴的处世准则,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条件不算殷实也算小康了,基本上孩子学习方面的需求都会被满足,父母关系也较为融洽,很少发生肢体冲突。

孩子的现状:

①饭桌上:即使孩子已经是一个三年级即将要升四年级的小学生了,还是习惯性主动或被动地坐在妈妈和奶奶中间,如果饭桌上有什么好的有营养的菜,四个大人还是习惯性地给孩子往碗里夹,特别是奶奶,更有甚者是奶奶会夹起比较烫的食物后吹一吹再给孩子喂到嘴里,孩子已经学会了起身直接拿着筷子去到对面的盘子里搅合一通,只要是能够得着的都会下筷子搅合一通,吃完饭后也总习惯于碗里剩那么一点点,旁边吐一堆渣子,然后说一句“吃饱了”便起身跑去玩了。还有就是学会了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而且是停不下来的节奏。

②学习上:每天的学习、作业时间都有父母一方陪伴在侧,所有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内容都是通过父母的手机进行查看,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和习惯,曾经比较听妈妈话的孩子现在学会了顶撞和只有爸爸才能管得了,成绩中上,想得最多的就是能玩什么或者可以喊谁一起玩。

虽然我们从上述案例的部分描述中能够发现很多问题,但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聊 成人如何避免从小把孩子的独立之路断送或者延长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4、5岁其生理各项发育都是正常的,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和意外受伤的经历时,成人如何避免孩子因为所生活的家庭环境这个外因而导致其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双双发展不足,最终影响到学习成绩和 健康 的心理建设等多项发展内容的?

1、成人对于性别的固有认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发挥的负面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奶奶和妈妈,还是爷爷和爸爸都一致地作出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孩子从小坐在女性身边。这个决定的认知基础当然是来源于几千年来中国大多数人对于男女性别功能的固有看法了,而确实女性能够在 社会 中寻求独立、地位和自我也是不长时间的事,所以女性身上那些遗传了数千年的隐性和显性基因确实没有改变多少:一贯对于家庭表现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对孩子更是细致耐心、无微不至。而这种一贯如果在一个认知层次比较高、个体素质修养同样也比较高的家庭是会被极为尊重和爱护的,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女性都能受到这样高级别的待遇。

往往男性同志们会从妈妈奶奶那一辈就在意识中形成了女性在家庭中本该如此为家人操持一辈子且不该有什么抱怨和不耐烦的认知。同样当男性同志们终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时仍然会在思想意识和行为语言中延用这一认知。但意识中的“本该”和看到后能做到“理解、尊重、更为疼惜妻子”完全是两回事。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听到很多家庭的男主嘴上在说“我有多么爱自己的妻子和母亲”,但却是很少能看到他们非常有眼力劲地帮助女性来分担一些家务或者情绪垃圾的,这不是真的爱。

如果是真爱、真孝,就应该在女性忙碌时搭把手,在女性提重物时迅速上前接过来,在女性疲惫时端上一杯热饮接过剩下的家务,就应该在自己在家时帮助女性分担更多。而不是所谓的“你就应该如何如何”,“你怎么还没有什么什么”,“你怎么能忘记做什么”等各种嘴上说。 所以毫不客气地说很多时候男同志的懒惰和不负责任却是女同志们给惯的。

而这个惯直接导致了在新时代环境中,下一代孩子的教育被严重影响了,大家纷纷声讨“产后抑郁”、“丧偶式 育儿 ”、“守寡式婚姻”,女性朋友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婚姻、生活,开始尽可能地去改变修正。但经历过的人都清楚这个过程是有多么痛苦。不过这个错误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女性自己埋下的,不管是男同志们的妻子还是母亲都有很大的责任。

最终男同志们狭隘地以为只要自己挣足够的钱给到家里就算是尽责了,可是没想到因此导致的后面的麻烦事还多着呢。比如因为女性没有节制的宠溺导致孩子不仅是性格上、言行举止上有问题,能力、心理等更高层级的发展内容也 出现了问题:一个习惯性照顾孩子的固定行为让孩子从小便失去了 从大小肌肉发展、手眼协调、身体平衡、感知觉系统发育到身体和脑部机能等各项内容需要通过不断练习训练的机会。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孩子上学后无法正确握笔、无法持续写字、写字不出框、坐不定、动手能力差小制作无法完成、对于学习内容反应迟钝、无法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等诸多问题;同时孩子从小在被照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依赖感和被控制将导致孩子独立意识及能力无法形成、发展,对于自我意识的认知也会开悟很晚,而且也没办法形成一个个体该有的积极处世的态度行为和能力,这些都是后续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除了女性抚养人普遍存在的行为上过于勤快和对孩子时刻疼爱外,就是大部分女性都没办法给予孩子们成长中所需要的力量、勇气、创造力、动手机械能力、意志力、纪律意识、以及为人处世中该有的宽容、心胸、气魄、远见、和必要的理性。这些是很多女性自身都非常缺乏的,如果养育的再是个儿子,就更弱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位母亲都能做到像芈月那样教育弟弟和儿子的。所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太强势独断专横不行,太优柔软弱缺思想更不行,这其中的权衡把握又非一日之功可以练成。

2、成人对于规则意识的无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埋下的隐患

另外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还能特别明显看到的就是这个家庭缺乏该有的规则。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现在能够通过各种平台看到自己喜欢的偶像因为各种对于规则的无知、蔑视和无法遵守导致的悲催事件,前段时间孙杨就是一个典型。所以 父母们需要敏感地意识到 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的世界中,那些破坏规则、缺乏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人,无论你曾经多么优秀辉煌,都将失去一切、一无所有。我想我们现在做的教育就是能够最大限度避免我们的孩子未来会不慎掉入规则的泥坑而无法跳出。

当一个孩子在整个锅里或者盘子里左右前后地翻腾时,周围的成人如果没有制止,并晓以利害监督其改正;当一个孩子在家里从来不被要求参与饭食的制作;当一个孩子也不被要求自己收拾清洗碗筷清理桌面;或者当一个孩子即使主动清洗碗筷也是为了赚钱,从来不认为自己作为家庭一份子应该如此行为时,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并不会有什么出息, 因为未来 社会 中不欢迎自私的孩子、没有团队意识的孩子、不懂为他人着想肯付出的孩子、只贪图利益才去做事的孩子 。但任何一个孩子总不可能一辈子都不迈入 社会 吧?

而当有一天这样的孩子迈入 社会 后突然发现自己无法很好地融入,又不被很多人、组织接纳时,即使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也是无法及时改正的,因为已经定型了的人想要改变特别是行为动作上的改变这个难度不是一般地大,这个孩子已经不可能重回炉再重塑了。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饭桌上的场景,但背后对孩子的 健康 成长、能力发育、学业成绩、未来人生可是影响巨大。父母们不仅需要学习具体的 育儿 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学习方法背后的理论和逻辑,否则会经常出现瞎子摸象、一叶障目的情形而不自知,等将来出了问题我们便也无回天之力了。

小小的饭桌,大大的 育儿 学问,请时刻提醒自己:家中无小事!这不是威胁恐吓,而是真诚的提醒和唠叨!



  • 教育闲聊之家庭餐桌上,孩子不能总坐在女性旁
    答:①饭桌上:即使孩子已经是一个三年级即将要升四年级的小学生了,还是习惯性主动或被动地坐在妈妈和奶奶中间,如果饭桌上有什么好的有营养的菜,四个大人还是习惯性地给孩子往碗里夹,特别是奶奶,更有甚者是奶奶会夹起比较烫的食物后吹一吹再给孩子喂到嘴里,孩子已经学会了起身直接拿着筷子去到对面的盘子里搅合一通...
  •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答:针对这种情况,妈妈要将计就计,充分利用孩子的游戏心理,把吃饭这种行为转化为一种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快快乐乐地把饭吃下去。 另外,妈妈要学会调整吃饭时的气氛,切记不要在吃饭时训斥孩子。应该谈论一些与食物有关的有趣的话题,无论吃什么都表现出吃得很香、很满足的样子,勾起孩子的食欲。如此一来,便会潜移默化地...
  • 孩子总不好好吃饭,家长怎么办?
    答:想要让孩子真正爱上吃饭,那么家长就不应该以施加压力的方式来促使孩子吃饭,包括但不限于:恐吓、威胁、不断催促等等。这些带有压迫性的做法会导致气氛很压抑,孩子不会觉得吃饭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所以,吃饭的时候一家人要坐在一起,享受吃饭的过程,尽量让孩子掌握吃饭的自主权。2、制定一些"小"规矩...
  • 儿子学校家长群好多家长在里面闲聊,我该怎么办?
    答:相信当老师在群里立下相应的规矩之后,这些家长就会收敛很多。聊得比较好的家长,可以另外建立一个群,在里面闲聊。或者私聊,都可以。这样可以避免对其他家长的一个骚扰。家长群就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们沟通的一个平台,而不是闲聊的群。我们家孩子所在学校的家长群,大家都还是比较有素质的。基本上很少有...
  • 教育孩子从来不会立竿见影,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答:教育孩子从来不会立竿见影,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爸爸妈妈必须积极主动地将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教给孩子。这样有利于小孩社会上发展。自然,在这一方面,以身作则胜过言传身教,大家能做小孩的好榜样。建立优良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也不愿意的事,也不能自身做一...
  • 妈妈上厕所,13岁儿子丝毫不避讳,亲情越界,对孩子危害大
    答:孩子很小的时候,跟父母睡很正常,但6岁以后,需要让孩子自己睡觉,培养独立意识。异性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面前换衣服,和孩子一起洗澡。即便在家中上厕所也要随手敲关门。总之,生活细节方面要注意,清晰地让孩子明白与父母相处的界限,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现在教育竞争压力增大,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学习辛苦,...
  • 育儿方式上,你和婆婆有过哪些分歧,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答:当儿媳和婆婆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出现分歧时,首先双方应该保持冷静,并尝试进行沟通和协商。双方可以坐下来详细地讨论各自的观点和理念,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考虑,并寻求一个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折中方案。在讨论中,双方应该尊重彼此的看法,并秉持着以孩子的利益为重的原则,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双方实在无法达...
  • 简短的育儿经验分享
    答:家长所选择的食物,挑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教你采用诱导法:选好可爱的食物,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孩子愉快地边吃边谈。一定要让气氛保持轻松活泼,不要指责他的吃饭习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许多不同种类的饭食。千万记住:进餐是与孩子共处的.大好时机,要好好享受它,不要在饭桌上挑起战争。3...
  • 家外妈妈与邻居闲聊,家里“熊孩子”坐上了面盆,网友:悔不当初
    答:面对网友的评论,我们也应该好好的反思,孩子这是坐在了面盆里面,如果是坐在了热水或者更加危险的地方呢,所以在父母带娃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不要忽视了孩子独处的情况。1. 不要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 不要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尤其在父母单独带娃的时候,有的时候父母会做一些家务,...
  • 从小不在家,长大后如何跟爸妈有效沟通?
    答:对于从小不在家,我们长大后如何跟爸妈有效沟通的问题,需要理解与包容父母,主动沟通,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学会倾听,调整期望值,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下几点建议可能会有所帮助:1. 理解与包容:首先要理解父母与自己长时间分离的原因,他们可能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同时,要包容他们的观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