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正在慢慢毁了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8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跟人交谈时,有时你从各个角度给他分析一个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他怎么都听不进去,表现地异常固执。

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说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多增长见识,不仅是对自己的事业、人生都有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他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还不如挣来的钞票实在。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有限,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地越固执,且会陷入心理误区无法自拔。

心理误区人人都会有,只是有的人可以意识到,而有的人身处其中,浑然不觉。最近和30位书友一起参加了一场读书特训营,主要的内容,就是围绕我们身边常见的心理误区(认知偏差)展开来,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说一说比较常见的3种心理误区以及应对的措施。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但很多时候,父母拼尽全力给孩子的所有,在孩子看来只是将就。

朋友家境并不富裕,家里有一位正在读高三的孩子,周末有各种补习班,早上六点就起床,晚上10点才回家。照常理来说,高三补习也没什么,可他家的孩子,从刚进入初中就开始各种补习班,孩子早就对补习班倦怠了。

朋友有时侯向我吐苦水:你说,我们省吃俭用,给他吃好的穿好的,报补习班那么贵,钱也花了,就让他好好学,怎么就那么难呢。

朋友的做法,正是陷入“沉没成本效应”误区的表现。在朋友看来,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回收的支出,就是“沉没成本”,而朋友在孩子明明已经厌学的情况下,还执意报班甚至到了央求孩子好好学习的地步,就是决策时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

单单站在学习角度来看,就目前的状况,应当在薄弱的学科上多下功夫,而且最好找找新的方法,旧的方法既然让人倦怠,不如趁早转变思路。而朋友的心理则是,既然已经花了这么多钱了,为什么不在原来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科都再将分数提升一个层次,忽视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长此以往下去,衍生出来的,就不仅仅是受到“沉没成本效应”影响那么简单了,最悲哀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

去年年初的时候,我随大流,也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一个赞一本书,年底公布读书的数量。到了年底,啪啪打脸,连当初规划的十分之一都没有读完,悄悄删掉了当初那条动态。

现在看来,当初自己就是陷入了“过度自信”这个误区。过于自信,并不等同于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自高自大常常体现在人们的交往中,让人感到不舒服;相比之下,过于自信则是一般人的通病,通常体现在人们对自我的评价上。就像,决定减肥的时候,会在朋友圈立下flag,每天要跑多少公里,请大家在朋友圈监督,没过几天,朋友圈却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再过几天,朋友圈包括立flag的那个人,都会淡忘“减肥”这个flag。

总想成为宣讲会上那种金光闪闪的大人物,但走向大人物的道路上,你却用拖延症、懒惰、,自己的宽容与高度的自信,活生生把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过度自信却没有相应的执行力,造就的结果便是,你同学都身价上亿了,而你还在纠结早晨几点能起床。

前两天,一篇《煎饼摊大妈: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刷爆了朋友圈。

随之而来的,是《煎饼摊大妈月入三万,而985 211的你,为什么还一无所有》,人们再一次将某个月收入很高的职业与985 211的学生放在一起对比,背后,是“读书无用论”又一次激烈的讨论。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固执地认为读书、上大学没用,大学毕业生赚的钱还不如小学没毕业的人赚得多,这是一种低水平认知的表现,更是“结果偏见”的表现。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时,越明白自己的无知。

因为,你的认知水平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也更明白,看待事物不能只依靠结果。只有谦虚地走不断在学习、领悟的道路上。

而根据单一的结果去评判一个人,不会站在多个维度看待问题,只会在“结果偏见”里越陷越深。

就拿前两天处在风口浪尖的郭敬明来说,很多人总是习惯于嘲讽和打倒。他的争议,最初源自抄袭行径,而后加上他在商业上的开疆拓土,总能用令人不齿的方式成功,屡屡触犯了许多人或底线或道德观,加上其个人处理这些争议的方式,让“倒郭”成为了一种大众习惯。

郭敬明曾在影片的宣发现场,情绪崩溃: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人生而复杂,单一的“结果偏见”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地越固执,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既然这些心理误区,会影响一个人的正确决策和正确认知,那怎样才能避免呢?

所谓“对思考反思”,指的是对于“思考”这件事本身,你就要意识到认知偏差,意识到这些心理误区的存在。只有意识到思考过程中偏差的存在,才能去改变它。

从最简单的心理学入门,推荐你阅读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是当代最有成就的行为决策学研究者之一,1993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他的研究涉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以及幸福学等诸多领域。

而他的著作《别做正常的傻瓜》既具有理论的深度,又具有实用的价值;书中有大量案例,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来帝都求学两月有余,深深地感受着身边人的匆忙和焦虑,这个时代太快了。网络上充斥着“XX天教你速成XX”,商家利用你的焦虑,鼓动你迅速“思考”,鼓动你“比别人成长地更快”。

乔布斯在苹果的发布会上,时不时会有沉默。沉默是思考的过程,慢下来,才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产生最大的价值;有的人,说话时唾沫飞溅,旁边的人已经不耐烦了,而他还急于表达自己,反而令自己印象直线下降。

less is more,one is all;

相似的道理,慢,是这个时代的良药,慢下来,才会有更多时间,对思考进行反思,避开心理的误区。

  • 认知偏差有哪些?
    答:2、在熟悉的事物面前,会有注意力偏差 在一些场合里,面对众多的选择,为什么我们只会倾向于某一种选择呢?其实,是注意力在作祟。注意力偏差指的是,人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偏好的倾向。比如面对一道不会的选择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个答案,在投资时,也会倾向于投资自己所知道熟悉的公司...
  • 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认知偏差?
    答: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会影响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和相处方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1. 首因效应:这是指人们对于初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格外重视,这种印象会在后续的交往中产生深远影响。由于人类倾向于对初次接触的信息给予更多权重,这种偏差可能导致片面或表面的判断。大学生...
  • 认知偏差让我们变得很蠢
    答:认知的过程就是将外界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为心理活动,支配人们的各种行为 所以一旦你的认知出错,那你的心理行为和活动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 现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以下认知偏差,你中招了吗?对自己的成功认为是个人的归因,对失败认为是情境的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就觉得是情境归因,对失败做...
  • 对行为的三大类认知偏差
    答:本月在圈外的课程,有一门辅修课程《行为分析》,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知、能、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三大类的认知偏差:知识的诅咒、证实偏见和刻板印象。很多时候,会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看完这三类偏差,对很多他人的行为就能更理解了。1 知识的诅咒,即一旦你知道了某件事情,就很难去...
  • 阻碍成长的5种认知偏差,你有几种?
    答:这一认知偏差还包括你会下意识地对与你相似的人更好。即使我们发现了这种认知偏差的存在,可真正地回到现实,我们却意识不到它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就好比在一个班级中,你会发现人们通常是根据共同点来划分朋友圈,或者是在社区中,你跟那些与你相似的邻居们关系更好。2. 想象那些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
  • 人容易出现哪些认知偏差?
    答:人容易出现哪些认知偏差? 这个问题深入探讨了人类思维中常见而往往不易察觉的偏误。了解这些偏差对于提高个人决策能力、增强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本文将概述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思考模式的局限性。首先,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指出我们可能只注意到那些“幸存”下来的信息...
  •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
    答: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对比效应、首因和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像我效应。
  • 生活中常见的6种认知偏差
    答: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无意识地陷入各种认知偏差,这些偏差源自直觉的判断,而非逻辑思考。以下是六个常见的偏差现象,帮助我们反思日常决策是否受到这些错误直觉的影响。1. 过度自信:许多人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如股民自认为能把握市场,但实际上往往高估了自己。应试教育出身的人,也可能过于自信,忽视了应试...
  • 认知偏差让我们变得很蠢
    答:1. 认知是人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基本心理过程,包括感觉、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这一过程涉及将外界信息加工为心理活动,进而影响行为。2. 认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人们往往将个人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反之,对他人成功则倾向于认为是情境所致,对其失败则归咎于个人。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有哪些?
    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交往对象的认识、第一印象、态度以及情感反应等,都会对交往产生直接影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际认知经常出现偏差。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根据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形成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会影响后续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