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详解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一战和二战的知识点

一、二战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是中途岛战役;北非是阿拉曼战役;苏德战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影响和评价
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
2、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3、在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击败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
三、绥靖政策影响
1、法西斯侵略日益膨胀,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2、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四、雅尔塔体制
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谅解协议。

扩展资料:
1、三国同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2、三国协约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斯大林等人创立苏联,随后退出一战,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权苏联……十分钟时间带你看一战二战时期世界格局。

世界大战
(1)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①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②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1.1亿人,军民伤亡l亿余人,其中亡 5000万人,财产损失 4万亿美元。

③战争引起了革命。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④战争中联盟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为了战胜法西斯集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从 1936年到1941年,屡次呼吁、倡议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率先在延安组织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在中国共产党推动和中国政府的倡议下,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 1945年 5月,先后又有 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世界大战”的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美军《统帅纲要》和1962年版《作战纲要》都把世界大战称为“全面战争”,并明确“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同义,是敌对核强国或联盟使用一切手段所进行的“不受限制”的“双方都使用核武器袭击对方的本土”的战争。前苏联领导人和官方著作都说:新的世界大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火箭核战争”,是“全球性的对抗”,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思想斗争,以达到“重大政治和经济目的”。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以来,都准备打一场“按电钮”式的世界核大战。苏联、“华约”解体后,苏美两极体系崩溃,世界正向着政治、经济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推迟或被制止的。只有消灭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战争的根源和危险性才能彻底消除。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 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 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为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俄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大战开始后,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另外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战争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时进行,战场遍及欧、亚、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战争第一年(1914年),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河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 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岛海战(12 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再次转入西线。德局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松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尼维尔攻势”(4~5 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 ——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首次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比利时
* 英国
o 澳大利亚
o 加拿大
o 印度:
o 新西兰
o 南非
o 联合王国
* 法国
o 法国殖民地
* 希腊
* 意大利
* 日本
* 黑山
* 罗马尼亚
* 俄罗斯帝国
* 塞尔维亚
* 美国

同盟国

* 奥匈帝国
* 德意志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 奥匈帝国
* 比利时
* 英国
* 保加利亚
* 法国
* 德意志帝国
* 希腊
* 罗马尼亚
* 俄罗斯
* 塞尔维亚
* 奥斯曼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取自 KeyinWiki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编辑] 轴心国集团
国家 宣战时间
德国 1939年9月1日
意大利 1940年6月11日
匈牙利 1941年4月10日
保加利亚 1941年6月22日
芬兰 1941年6月25日
日本 1941年12月8日
中国伪满洲国 1941年12月8日
斯洛文尼亚 1941年12月12日
克罗地亚 1941年12月14日
泰国 1942年1月25日
中国汪伪政府 1943年1月9日

[编辑] 反法西斯同盟国
国家 宣战时间
波兰 1939年9月1日
英国 1939年9月3日
法国 1939年9月3日
印度 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亚 1939年9月3日
新西兰 1939年9月3日
南非 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9月10日
挪威 1940年4月8~9日
比利时 1940年5月10日
卢森堡 1940年5月10日
荷兰 1940年5月10日
希腊 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
苏联 1941年6月22日
美国 1941年12月7日
菲律宾 1941年12月7日
巴拿马 1941年12月7日
哥斯达黎加 1941年12月8日
多米尼加 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12月8日
萨尔瓦多 1941年12月8日
海地 1941年12月8日
洪都拉斯 1941年12月8日
危地马拉 1941年12月9日
古巴 1941年12月9日
中国 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1941年12月9日
巴西 1942年5月2日
墨西哥 1942年5月22日
埃塞俄比亚 1942年12月1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6日
玻利维亚 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哥伦比亚 1943年11月26日
利比里亚 1944年1月27日
厄瓜多尔 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2月8日
秘鲁 1945年2月11日
智利 1945年2月12日
委内瑞拉 1945年2月14日
乌拉圭 1945年2月22日
埃及 1945年2月26日
叙利亚 1945年2月26日
沙特阿拉伯 1945年3月1日
阿根廷 1945年3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8月9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
http://bk.baidu.com/view/26747.htm

第二次世界大战:
http://bk.baidu.com/view/5338.htm

一战
起因:在萨拉热窝,奥匈帝国首脑被刺杀,战争爆发
经过:不详
结果:协约国胜利,同盟国失败
协约国:英法美
同盟国:德,俄,奥匈帝国
二战
起因:德国纳粹党首领希特勒由于小时候看到犹太人剥削德国人,因此,深恨犹太人。也想吞并世界
经过:首先,1936年,德国对波兰发起攻击,首次使用闪击战战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对中国发起大面积进攻,全国上下掀起抗日浪潮。
然后,德国攻击了法国,还有很多有犹太人的国家。法国投降,德国孩建立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
例如:把犹太人的头发全部剪掉,编织成地毯;把犹太人的脂肪拿来做肥皂;把犹太人关进毒气室里杀死……
参考书籍:安妮日记
同时,日本利用东三省,建立伪政权,侵略华北,华东,还对无辜的中国平民进行了大屠杀
如:南京大屠杀,把中国人拿来当刀靶子;
把中国人抓到集中营里,逼迫中国人干活,为他们修筑公事;最可怕的是,把中国人送进731细菌部队。在那里,日本人把中国人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人们,大多是战俘,拿来当作实验品,作成标本,或者是进行活体实验,比如,割开动脉,注射细菌。
日本还在中国投下了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比如,芥子毒气,还有氯气,鼠疫,霍乱,天花等病毒。
1941年,德国突然攻击俄国,那个时候是苏联。斯大林率领人民开始了保卫国土的战斗。
著名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等等
日本为了发展在太平洋上的势力,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宣言:美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抵抗法西斯
之后,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录,美国在太平洋频频得手,日本本土也在美国的轰炸范围之内,法西斯国家连连败退。
1945年,苏军和美军分别从两个方向攻进德国本土,苏军进入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的帮凶,意大利投降。
日本依然在负隅顽抗。
美军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下两枚原子弹,苏军对日宣战,苏联红军的骑兵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扫平日本关东军。日本天皇裕仁不得已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结果:反法西斯联盟大获全胜,法西斯国家失败
反法西斯联盟:美,中,英,俄
法西斯国家:德,意,日

闪电急袭,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打响,意味著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当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结合起来时,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电战”是怎么回事。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安全,但是波兰的抗战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而是实行所谓的“静坐战”,企图祸水东引。波兰军队以骑兵对装甲,奋力抵抗,但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的德军击溃。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在复国20年后,又一次消失了。
虽然东线战事形势千变万化,可是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虽然屯重兵于国门,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著一个唐·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著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予以形式上的谴责而已。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镰刀割取,西线战事的爆发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改良过的施里芬计划( 亦称为曼斯坦计划)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和法国,静坐战结束。
第一阶段作战:当法国统帅部迷恋在马其诺防线不可攻陷的神话里时,5月13日德国A集团按曼施坦因意图军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人的两个坦克师在高射炮的掩护下强渡缪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一时期德意志帝国B集团军也使用闪击战的方式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计划中的大包围网。到5月19日7个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意志帝国装甲部队已经望见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德军的致命失误,被包围的盟军立即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刻尔克大撤退。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克尔刻,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保留了元气,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跌落至低荡。
第二阶段作战:1940年6月10日,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由于先前在低地国地区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纷纷进行一场竞速比赛,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国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贡比涅地区的福煦车厢内签署与停战条约。根据此项条款,法国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疆域由德意志帝国武装部队来进行实质占领,而南部地区则成立由贝当执政的附庸政权: 维希政府。
从德国展开西线进攻到法国败降只经历了6个星期,闪电战的威力让法国体会到了亡国的耻辱。法国的战败令英国必须独自面对德国。
占领法国后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可能的登陆战(海狮计划)。德国决定首先进行空战消灭英国皇家空军,这即不列颠战役。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登陆战根本就不切实际,因为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将皇家空军赶出南英格兰,剩余的英国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兰中北部对德国登陆造成威胁,德国的登陆部队很有可能被英国海空力量切断,然后逐个消灭。
但是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8月5日发动了“鹰计划”,即对英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而为陆军登陆扫除障碍。在战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军每天平均出动1000多架飞机,凭借著数量上的优势与已经十分疲劳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作战,虽然英国拥有先进的雷达技术,他们还是损失了四分之一的空军飞行员。
德国却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烂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伦敦更是从9月7日到11月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其他受袭击的城市还包括工业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军基地等。
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大的地面冲突,因此空战成了主要的战事。英国空军也不时在夜间轰炸欧洲大陆。8月25日晚上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不列颠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无限期推延”海狮计划,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另一个令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的主要原因,他已将战略目标由西欧转向了曾经是盟友的苏联。

巴尔干半岛
1939年4月7日,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意大利就开始了对阿尔巴尼亚的侵略,随后又在1940年10月28日进攻希腊,可是意大利不但未能占领希腊,希腊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进入了阿尔巴尼亚。但这时德国开始介入战事。1941年4月6日德军开始与希腊人作战,同时还攻击了南斯拉夫。英国人虽然支援希腊,最后还是无法取胜,德国的军队在4月27日进入雅典。之后德国又开始发动对克里特岛的攻击,6月1日克里特战役结束,德国伞兵成功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该岛。但是这次行动对德国来说也不太顺利,之后德国再也没有使用伞兵攻击。
英国和希腊的最后几支武装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尔干落入纳粹手中之后,希特勒终于可以无顾虑地发动对苏联的袭击了。

★巴巴罗萨,东线德苏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也叫苏联卫国战争。
而除了德国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对苏联发动袭击。另一个参与进攻苏联的国家是芬兰,由于苏联在建立“东方战线”的时候侵略芬兰,并割占了芬兰的部分土地,所以芬兰在1941年6月25日宣布将攻击苏联,以取回其在两年前的冬季战争中所丧失的土地。芬兰在战争初期夺回被苏联割占的土地后就停止了进攻。另外芬军亦参与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这场被称为“继续战争”的冲突持续到1944年。
在战事的最初几个星期对苏联红军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由于斯大林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和进攻方向估计的严重错误,加上许多红军将领在斯大林发动的肃反行动中丧生或者被流放而严重削弱了苏军的作战和指挥能力,苏联对德意志帝国发动的闪电战猝不及防,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战争前苏联著手建立的“东方战线”被德军坦克一碾而过,进而丧失了大片国土,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首府基辅等大城市相继被德国占领,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也被包围,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辅保卫战,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被大规模围歼,苏军仅被俘人数就达60万人之巨,这一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歼灭战,此战导致苏联西南防线的溃退。
虽然一开始德国人打得极其顺利,但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其中最严重的缺陷是其后勤补给。苏联广袤的土地意味著如果德军行动过快,后勤补给将无法及时跟上。所以尽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宫已遥遥在望,苏联政府和外国使馆已迁往莫斯科以东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萨马拉),但11月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样在红场进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受阅部队刚刚接受完检阅即被投入战场,到1941年12月5日德国人的攻势被遏止时,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已经达到极限,再加上战线后方苏联游击队的不断破坏,前线部队的进攻已经难以维继,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粉碎。巴巴罗萨计划最初制订时认为苏联红军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崩溃,但真实情况是苏联部队始终能够组织有效抵抗。这一错误的估计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计划。另外,苏联人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他们坚壁清野,令德国人的后勤问题更为突出。当冬天来临时,大量德国士兵因苏联严寒的冬天和苏联的反攻而死亡。
虽然德军最后不得不因供应短缺与寒冷的冬天而停止进攻计划,但他们还是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而苏联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复失地。
当德军占领了大部分苏联东欧部分的土地后,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悲剧开始了:围攻列宁格勒。当德意志帝国与芬兰的部队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后,希特勒下令必须“将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清除”,命令消灭城内的所有人口。德军开始包围列宁格勒以切断来自外部的援救物资,同时用炮击和空军轰炸。包围持续了900天,在饥饿、严寒和恐惧的氛围中,大约100万平民死亡--其中80万死于饥饿;但列宁格勒始终没有向纳粹屈服。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为此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去表现苏联军民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当中的英勇抗争及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后,德军开始准备进一步的进攻行动。原本进军莫斯科的计划现已经改为进攻伏尔加河地区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并在进攻过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高级将领们对改变计划的不满以及过长的补给线,以及苏军的顽强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成为德国士兵的恶梦。当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时,20个师的德军(还有2个罗马尼亚师)被切断了退路,德第六集团军被完全围困。随著食品、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德军的阵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一部分德军在1943年初投降。为了确保前线军官不会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团军司令弗雷德里希·保卢斯为陆军元帅(历史上的德国陆军元帅没有一个投降过。保罗斯没有投降,但也没有“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被苏军俘虏)。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而加载史册,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大约有200万人死亡,其中50万是平民。该战役与中途岛海战同时成为二战最重大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渐渐丧失战场的主动权,但苏联人也因为战争损耗太大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1943年开始,苏军在战场上逐渐转入反攻。1943年夏天,苏德双方的军队集结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由曼施坦因将军领导下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打响。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役。由于苏联方面事先获得了情报,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订了一个大规模计划。在他们的抵抗之下,德军装甲部队最多只前进了17英里。在该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结束后,红军就始终控制著战争的主导权,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势,直到1945年5月2日占领柏林。

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 一战的历史背景?
    答:一战前的世界 一战前的世界 三国同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
  • “一战”的战胜国有哪些﹖
    答:一战的战胜国有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开始?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14年7月28日,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标志为1914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结束标志为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在各自利益划分...
  • 一战二战 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是什么?
    答: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间:1914年8月 1、主要战场:欧洲 2、直接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哪些国家开战的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多少年?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是什么?最后谁获胜?
    答:一战爆发于1914年7月28日,一直持续到了1918年11月11日才结束,这场延续了4年的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包括了战争中的损失。关于一战爆发的起因有人说是萨拉热窝事件,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战的导火索而已。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恐怕一战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归根结底,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
  • 一战是怎么结束的
    答: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遭到失败。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撵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谁发动的?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奥匈帝国以及德国发起的。事情起因: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哪国发动的…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11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Great War)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