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分析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2
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那些伟大变化?

辛亥革命以其伟大的成功与沉痛的失败昭示世人,如果不能提出一个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各阶层全民族的力量,不能建立起支撑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制度框架,便无法救斯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以辛亥革命为起点,承续孙中山先生等辛亥一代开创的伟大事业,这个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组织纪律严整、思想高度统一、社会动员能力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以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以民族复兴的使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穿越9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从“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辟了新纪元。
  辛亥革命后的一百年来,伟大的祖国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惊天动地的奋斗,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百年来的经验证明,现代化不是一个自发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才能完成。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对于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盼采纳!!!!!

做事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空想。

比如孙中山。很明显,袁世凯是旧式官僚、两面三刀,不久前还镇压革命,不可信。当时的主要将领李燮和,已经提醒孙中山了。而且,李燮和的北伐军很顺利,完全不用理会袁世凯。可孙中山却把袁世凯想象成是共和派,让权给他。后来,袁世凯又找借口不到南京赴任,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他要耍花招,可孙中山还是没有警觉,依然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从宋教仁被刺杀后,他才克服了空想的毛病,但已经迟了。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周年了。辛亥革命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这场革命以其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而彪炳青史,被载入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

  然而,评论界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曾一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着不同的声音。有的评论文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胜利的,但也有不少文章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那么,究竟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笔者认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如同对其他革命事业的评价一样,不能片面地、主观地评价它,而是应当从它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革命本身的历史事实出发,即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方能得出客观公正的、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结论。

  一、搞清辛亥革命同武昌起义、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是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前提。

  此前,在史学界,在研究辛亥革命、研究孙中山学说的专家、学者群中,对辛亥革命有多种解释。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把辛亥革命界定为1911年(即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尤其是在广大群众乃至政界人物的一般认识中,持此种观点的为数不少。这种观点看似正确,其实却是把辛亥革命狭隘地界定在某一历史事件上。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辛亥革命定义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解释的界域显然要比前一种解释宽广得多,这是因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者说旧民主主义革命,较之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不论其内涵或其外延都要比广泛得多、深刻得多。虽然,持如是观点者不在少数,但问题是这种解释又无形地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同武昌起义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割裂开来,同样似嫌不足。

  以笔者粗浅的认识,觉得辛亥革命虽然与武昌起义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同属此理,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又不等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外延远比辛亥革命要深刻的多、广泛的多。所以,用辛亥革命来囊括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显然也是欠妥的。理论界至所以出现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其关键乃是不少人往往把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或旧民主主义革命)这几个既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概念相互混淆,混为一谈之故。

  那么,究竟怎样来界定辛亥革命呢?以笔者之管见,所谓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以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对辛亥革命的这一界定中不难看出:辛亥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武昌起义,但又不等于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起始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但延及同年11月、12月的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终止于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而从1907年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前这段时间内,由孙中山先生等人领导的潮州黄岗之役、惠州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州之役、河口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存在期间乃至解体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而开展的一系列斗争,包括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等,虽然同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又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辛亥革命的范畴。

  二、辛亥革命是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是成功的,胜利的。

  在纪念辛亥革命之际,人们谈论辛亥革命时,往往在观念上会留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长期来我们在研究和宣传中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者区分开来,本来是两个问题却被混谈为一个问题。“辛亥革命失败”论的一个典型论据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袁世凯所篡夺,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辛亥革命失败”又成了后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被普遍运用论证旧民主主义革命何以必然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依据。

  笔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中国资产阶级未能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也是一个历史事实。但这并不足以成为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据。辛亥革命既然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则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就意味着革命的成功。显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已经达到了革命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清政府,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这既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是它取得胜利的根本标志。至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未能巩固胜利的成果,未能进一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而是在强大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进逼下丧失了政权,中国从此陷入了北洋军阀统治之下,这是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挫折和失败,而不能将之归结为辛亥革命的范畴。这正如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胜利不能因为后来的1794年7月的“热月政变”而被否定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因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失败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早已以其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辉煌胜利而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

  三、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遭到失败,有其错综复杂原因,这也正是辛亥革命未能保住胜利成果的原因。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回顾、分析这些原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如前所述,中国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以后未能巩固革命的成果,进一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而是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进逼下,丧失了政权,这本身不属于辛亥革命的范畴,而是整个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挫折和失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首先,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理论,主要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虽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一般地讲到了要推翻清朝政府,要建立民国,要平均地权等问题,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没有提出革命全过程中每个革命阶段的具体行动纲领,没有提出革命的政权问题,革命的敌、我、友问题,武装斗争的战略战术问题。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在没有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情况下发生的革命运动,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以至一旦遇到困难和曲折时就难免会丧失信心和束手无策。正是因为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因此,连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孙中山也认为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任务就已大功告成,只剩下民生主义了,因而他本人也就集中精力去发展实业了。再者,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简单、片面地宣传反满复汉,把满族统治者视为鞑虏,过份强调汉族祖先的光荣传统,这只不过是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既不利于全中国人民包括汉、满、回、藏、苗等56个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又模糊了敌我友的界限,轻易放过了外国侵略势力和支持满清统治的汉族封建势力。上述认识和做法,显然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应当说是错误的。这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辛亥革命,是一种致命的误导。

  其次,革命组织的涣散。世界上任何一次大革命,要夺取革命的胜利,使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尤其是要夺取政权、巩固政权,首先应当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协调的组织,特别是要有一个革命的领导核心。否则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是十分困难的。从中国历史看,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及其领导层,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思想上、认识上存在重大分歧;二是组织上纪律松散、涣散、缺乏战斗力;三是行动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有的自立门户,自拉山头,另行组党,有的对孙中山不满,乃至漫骂攻击,以至造成了南洋、日本和江浙地区同盟会组织的大分裂,大大削弱了革命党的威信和战斗力。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民主运动的高涨和同盟会的组织作用,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有着它的必然性。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然能取得胜利。仅以辛亥革命的主要标志——武昌起义来说,武昌起义本身是成功了、胜利了。然而武昌起义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完全是在无领导的状况下发生的起义。当时,孙中山先生在美国,黄兴在香港,由于无人领导,临时找来了汤化龙、黎元洪当作领导。黎元洪不是革命派而竟成了建立中华民国的元勋,以致于建立中华民国的真正的元勋们——起义士兵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一天天缩小,而反对革命的势力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武昌起义成果的复失,这个教训,不可不谓深刻。

  其三,单纯冒险的武装起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武装起义是一大特点和优点。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同样高举武装革命的大旗,一直把武装斗争放在革命斗争的重要地位。武装起义不仅动摇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根基,也极大地鼓舞和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但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十数次武装斗争,包括著名的广州起义,无不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武装斗争之所以屡战屡败,究其原因,一是未能发动和组织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二是单纯地依靠会党,而这些会党又未经改造和整肃,利用这些尚未真正属于政党的会党举行起义,断无不败之理;三是没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有群众基础的革命军队,也不懂得军事斗争要与群众斗争紧密结合,所进行的武装起义无不带有军事暴动和军事冒险之嫌。正因为革命派在武装斗争这个核心问题上,在认识和实践上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是故每次武装起义均只能是败走麦城。

  其四,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至。这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受失败、辛亥革命未能保住胜利成果的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加之革命派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在实践中又实行了单纯冒险的武装起义,这就必然导致革命派在政治上的软弱和妥协。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和软弱性。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软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害怕北洋军阀的兵力,未能认清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反动本性,因而拱手把革命政权让给了袁世凯。

  第二、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因而不愿和不能彻底地推翻帝国主义。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帝国主义列强先是支持卖国的晚清政府,后来又大力扶植北洋军阀,从本质上讲,它们不可能支持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因为害怕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总是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既得利益,期望以此换取帝国主义的“中立”和“援助”。结果是门内打狼,门外进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在经济上不给新生的民国政府贷款,相反还施加种种压力,绞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三、未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革,同盟会的纲领中也明确提出要“平均地权”。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仅仅以此取得一些宣传效果,而未能真正付诸行动,更没有实现这样一个大变革。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是根深蒂固。所有这一切,无不充分暴露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如若把中国民主革命寄希望于他们,注定是要落空的。这一历史使命必然落到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当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失败,也同他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因为,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形式来领导的革命,党内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领导层又缺乏领导经验,加上钻进革命阵营里进行投机的立宪党人、官僚政客们与袁世凯者流里应外合,以及帝国主义施加的压力,致使革命遭到失败。

  总之,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对辛亥革命的成败应作为历史的、客观的分析。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进行分析,还其历史本来面目,不能简单地用胜利或失败来衡量这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革命。我们既要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行了民主共和,是成功的、胜利的,尤其是辛亥革命在唤起民众、推动民众思想变革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要看到,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保住胜利成果,是因为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是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原因的。而且这也并不意味着辛亥革命本身的失败。我们不能把辛亥革命同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同起来。我们可以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却不应当说辛亥革命失败;可以说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篡夺,不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失败。毕竟,辛亥革命的胜利同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资本主义的失败,到走社会主的过程,起的变化,大家有目共赌

你也是蚌医的?

  • 从唯物史观,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答: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得出了一个结论,不是制度不行,而是人不行,即思想仍需改造,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应该从思想上改造封建思想文化意识,通过建立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可见,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第二点是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从唯物史观可以看出,先进优秀的文化...
  • 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答:关系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是无产阶级壮大起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
  •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答:看看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再看看人物代表的阶级,最后再读读人物传记了解人物在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活动及其影响
  • 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现代社会——辛亥革命至今
    答:中国的知识分子传统上倾向于通过学术影响政治,但近四十年来,新知识分子的重心转向了利用政治操控学术。他们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束缚,追求政治领导权,注重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辛亥革命后,西方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对旧传统和文化的否定,以及新政治和社会的构建,以模仿西方为时尚。马克思...
  • 从唯物史观角度回答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1、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主义和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
  • 李大钊的思想是什么?
    答:这时,正值辛亥革命失败后不久,从当时的政论(如《言治》、《独立周报》等)来看,大体上都认为现实的丑恶是枝节问题,社会的本质还是好的,只是受某些人的...它们所表现的思想,与“动的,矛盾的连贯的宇宙观”或“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的唯物史观是完全相通的(《近三十年的中国思想史》)。全面分析李大钊的...
  • 几大历史史观及介绍,谢谢!
    答:二、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或 “反帝反封建史观”。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拯救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分期标志。因为它们...
  •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辛亥革命的什么任务
    答:从历史逻辑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深受辛亥革命思想解放运动成果的影响,深刻反思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经验教训,在辛亥革命开启中华民族复兴之门的基础上奠定中华民族复兴之基,找到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一、思想启蒙:在辛亥革命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下早期共产党人完成自身思想和身份的转变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变革和成就,是以资产阶级...
  • 什么是群众史观
    答:群众史观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所形成,后来经过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起来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群众史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说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第二,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第三,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起着...
  • 如何理解文明史观 现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
    答: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