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

B

  看看这篇文章,也许对你有帮助:

  论中国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摘 要: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其具体的内涵和修养的方法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美德;人格培养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色,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属伦理型文化。中国的伦理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于中国人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于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曾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中国文化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这些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系统的美德,这些美德在封建社会被称誉为“君子之德”。所谓“君子之德”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理想人格所必备基本品德、基本素质。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美德给以创造性的转化,给予现代的科学解释,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美德,从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培养21 世纪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基本素质。
  一、人格的内涵
  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对人的气质、涵养、价值的一种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毫无疑问,人格是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与导向,而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中。所以,人格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与推进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二、中国传统美德概述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的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为中华民族设计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家设计了“道法自然”“、小国寡民”和“无君论”的理想,墨家提出厂“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或者用时代精神解释了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就是为了在中国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他认为他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就是符合大同理想的。毛泽东也很欣赏“大同”理想,他把共产主义称作“世界大同”,并为在中国实现“大同”理想奋斗终生。人各有志,都应当建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憧憬一个美好的境界。
  (二)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质。孔子提倡:“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才苛求别人。所以他又告诫人们:“躬自厚,而薄责二十人,则远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评,“薄责于人”,是少批评别人多做自我批评,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减少对立面,减少怨言。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把孔子严以律己、注重自己身心修养的思想总结成一条指导人生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梁漱溟在论述中西文化的区别时说道: 中国文化是向内用功夫的(强调自我修养) ,西方文化是向外用功夫的(提倡认识物性) 。重视人生修养不但是中国文化之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之美德。普通的人通过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才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中国文化总是把做人、修养放在首要位置。
  (三)强调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
  孔子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都是以爱他人,关心他人利益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待别人的慈爱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谓“群体和谐”精神。北宋开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概括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芳数百年,激励开明政治家去关心人民利益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以此为高尚的道德标准,为民兴利,为国除害。
  (四)坚持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精神,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周易乾卦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正是《周易》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精神,也是数千年积累起来的传统美德。孔子正是遵循这种精神奋斗了一生,把自己铸造成为人类的伟人。他在晚年面对自己的弟子述说自己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时说:“其(指自己)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曾参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从此,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数以千万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终生奋斗。
  (五)发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来被认为是志士仁人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理想与信念的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也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谱写了新的动人乐章。
  (六)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有人称中国文化是“孝文化”,这是有道理的。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孝道”,我们当然应该进行分析、鉴别。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则是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认同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应当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向来有“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提法,这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说明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四、借优秀传统,塑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具体的、现实的。儒家有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有道家的理想人格,墨家有墨家的理想人格,古代有古代的理想人格,现代有现代的理想人格,东方有东方的理想人格,西方有西方的理想人格。现代的理想人格,一定是在继承古代理想人格优秀遗产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西方理想人格的可取成分的条件下,融合、转化而成的。这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完成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成就现代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的人格,成为体“仁”的人也就是理想人格,即所谓“圣人”人格。“仁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能够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够“泛爱众”“博施于民”的人都是“仁人”。“泛爱众”“博施于民”就不容易做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具体的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忠恕之道,要求做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比,也就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矜而不争”。这些理想人格的文化、道德素质,在古代看来已经很理想,今天看来就很不够了,它只是一个侧面而已。_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能够“体道”的人格,也就是“真人”或“至人”的人格。所谓“体道”或“真人”的人格,即是能顺乎自然,“无欲”“无争”“知足长乐”的人格。这在道家看来己经是很理想了。但是,今天看来也是很不够的,都缺乏现代意识、现代精神。
  现代新型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既有传统的美德,又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又有现代科学及管理知识。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全球意识。实事求是地说,这四种意识都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必须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与现代意识、时代精神相结合,掌握现代的科学与管理知识。在此条件下,建立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这种人格,善于调处个人与环境、个体与整体、需要与奉献、欲望与现实等等的关系,既表现为自尊、自爱、白律、自信、自强、自进的精神,又具有开放、创新、竞争、奋斗品质,既有忧患意识,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有“公天下”“天下为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这就是我们要造就的21世纪理想人格。
  如何培养新型的理想人格呢? 也就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问题。孔子称作“为仁之方”。他在《论语》中讲了许多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学习、笃行、内省三种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品德的具体方法。孔子要求其弟子除了学习之外,强调实行,怎样实行呢? 他主张效法身边的榜样去身体力行。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何谓“能近取譬”呢? 就是效法身边的榜样,以身边的仁人为榜样去实行仁德,这便是实践仁的方法。儒家最重视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下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儒家提倡做人要有修养,有修养的核心在于能经常用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去做自我反省。儒家的基本经典《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这样强调修身呢? 《大学》一文解释得非常明白:“意诚而后心自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原来,修身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中庸》一文则将这种修养方一法叫做“慎独”,所谓“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修养的人,常做自我批评,自己扫除心灵上的尘埃。以上儒家的修养方法,今天看来,虽然有脱离实际之处,但是,它那种自尊、自重、自律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教益,仍有启发。希望青年朋友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意识,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推进人类文明多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

人,不同于自然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每一个人追求他们自己的自觉期望的同时而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通过理想人格的范导而形成塑造自己的人格。那么,什么是理想人格呢?所谓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美典型,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理想人格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一定的阶级意志和时代精神。理想人格高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升华。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唯有如此,它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成为人们完善自己人格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电视连续剧《渴望》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厚爱,以致在它播出时,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情况。这是因为这部电视连续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人们心灵深处蕴藏的“渴望”:对真善美人格的追求,对现实人格中假恶丑的痛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也不会泯灭人们追求真善美之心。恰恰相反,人们对真善美理想人格追求的脚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

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人类孜孜不倦的崇高境界。早在2000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柏拉图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人通过理性观到理念本体世界,灵魂达到了真善美统一的境界。而康德写了三本著名的批判作品,建构了一个真善美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影响甚远。《纯粹理性批判》解决我能够知道什么,以求得真理;《实践理性批判》解决我应当做什么,以求得善。康德用判断力的理论沟通两者,写了第三本《批判》即《批判力批判》,人类理性表现为批判力,自然向人生成,以求得美。

1.理想人格中的“真”

从著名哲学家特别是康德的理论体系中,我们不难找到认识真善美本质的思想线索。“真”解决我能够知道什么,属于认识论范畴。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在“尘世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人的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是工业和科学,是“物质群众”利用“物质自然”进行的“物质实践”。人在认识客观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其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掌握的知识和真理越多,就能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些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丰功伟绩的人们,例如牛顿、爱因斯坦,总是受到人们的无比崇敬。知识和真理作为智慧力量在理想人格中占有重要一席,这是应有之义。

2.理想人格中的“善”

理想人格中的“善”解决我应当做什么,它的本质是以人类社会内在关系为准则的道德价值。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存在物,与动物那种无意识的生命活动相反,人在自己的活动之前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即有目的。从价值论角度看,在人的主体活动中,总有一定的价值目标存在。人们总是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超越现实的规定,并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成为合乎理想要求的人。“应当做什么”体现了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真与善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两者又是可以统一的。柏拉图认为善本体不仅是道德和道德观念的来源,也是万物的本源,他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了。而在中国哲学中,真善是一个重要特色。中国哲人认为至真的道理就是至善的准则,求真即求善,不能离开善而求真。如果离开善而专求真,结果只能得妄,而不能得真。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们认为致知与修养密不可分,对宇宙真理的探求与人生至善的达到,是一事之两面。穷理即是尽性,崇德亦即致知。

黑格尔有句名言:“善就是被实现了的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以及依据这种认识对客观现实的能动改造。这也就意味着善是主观目的和客观现实的一致。列宁在评价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时指出:“‘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是人的实践要求的外部现实性。”“善”与“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最大的善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并运用这些规律去创造性地为社会、为人民谋幸福。向善必须求真,向善包含求真。

3.理想人格中的“美”

正确理解真与善的统一,我们才能认识理想人格中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而真与善的统一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马克思关于美学理论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中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马克思在这里提到了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即“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这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亦即事物的“真”。第二个“尺度”,即“内在的尺度”,是指人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必然包含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真”,即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是“善”,即把握与实现主体的目的性。这种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构成了“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最基本的内容。如果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把自己掌握真和实现善的本质力量通过感性形象在对象中显示出来,这个过程及对象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将导致人格的畸形,影响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这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情形。

西方理想人格中突出知识、智慧的作用,这无疑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西方的工业化文明也带来了种种弊端,突出的两个问题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人际关系的疏远、空虚感、焦虑感的增加或曰精神危机。而西方一些著名学者,例如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兹,把解脱精神危机,建设世界文明的希望寄之于中华民族身上。汤因兹说:“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以伦理为本位

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以善为核心。西方文化是外倾文化,强调外在超越,强调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对外部环境的改造;而中国文化是内倾文化,强调内在超越,强调内省智慧。古希腊人专注于自然哲学的探究,刻意觅求宇宙的终极本体,以说明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发展。在古希腊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自然崇拜占主导地位。文化源的不同特点对中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西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设计形成不同的侧重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看作是治国之本,也看作是理想人格之本。黑格尔断言:“中国纯粹建筑在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是可取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和追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设计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当然应是真善美的统一,这种设计和追求是建立在科学地反思中西文化基础之上的。我们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人格因素中的智慧力量是必要的,西方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不仅要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要大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促进每个成员的自我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对于外国的东西和中国传统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兼收并蓄。西方理想人格中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道德,均应在摒弃之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不问青红皂白,把外国的东西都打入“另册”,这是不正常的。改革开放,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开放,也应包括精神文明的开放。但是,近几年来,有些人对于外国的东西一概顶礼膜拜,趋之若骛,而对中国传统的精华又不屑一顾,视而不见。这是错误的。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解剖刀”,像庖丁解牛,作一番分解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设计和追求的理想人格与西方的和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有着“质”的区别,这种理想人格是和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是“真”的;它以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指导人们的行为,是“善”的;它是人类最美好的事业,是“美”的。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也应是真善美的统一。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为此他要求青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提出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要求;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证明。

应有人格是现实人格走向理想人格的中介

理想人格是值得我们追求和达到的人格目标,它与我们现实生活实际的人格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现实人格走向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我们还可提出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格概念——应有人格。

诚然,理想人格与应有人格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代换。因为两者都以超越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都是必然性的表现。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严格地说,两者不能划等号。应有人格比理想人格更具体,更接近于现实,更具有操作性。如果说理想人格可能属于将来,并且距离现在相当远,那么应有人格属于今天的现实。应有人格指令现实中的哪些方面在今天已是必须改善或改变的,并以规范和命令的形式对现实和人的行为提出自己的要求。而这些规范和命令在现实生活中有较强的操作性,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因此,应有人格的提出是社会成员道德活动的推动力,是改造当今现实的实际力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可表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个方面。

应有人格的“有理想”。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对内实行经济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我们的理想。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中国的改革如果走向资本主义私有化,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私有化与我们的理想,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是背道而驰的。在对外实行开放中,我们也要“冷眼向洋看世界”。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国家关系上处于和平共处状态,而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利用这种机会,加紧对我们国家展开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以期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我们必须保持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挫败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中的有理想意味着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开放中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应有人格中的“有道德”。有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人格中的题中之义。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与不发达的生产力相联,要使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实现经济的腾飞,就必须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每个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没有亿万人民的献身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大踏步前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带来道德观念的变化,但没有也不可能带来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否认。竞争不再是道德的对立物,但竞争不能背离社会的道德要求;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不能见利忘义,泯灭人类良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私自利,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将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谴责。我们所说的有道德的人是指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就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要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而对社会的先进分子来说,应当具有公而忘私,勇于献身的共产主义道德。

应有人格中的“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其中包括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里,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对企业的命运生死攸关。由于社会分配不公等因素,当前青年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所减弱。“学富五车书呆子,生财有道小财主”,既然知识的多寡并不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中“流生”增多,不少青少年弃学经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的塑造必须强调“有文化”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改变生活中愚昧落后的社会风气。当然,我们所说的“有文化”也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中等教育改革中要重视专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人才的需要。

应有人格中的“有纪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离开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律自行其是。遵纪守法,令行禁止,才能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没有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就很容易搞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去打什么“擦边球”。另外应有人格中包含“有纪律”的内容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没有严格的劳动纪律,就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无法提高经济效益。中国长期以来是小农意识占优势的国家,许多人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旧中国曾被讥为“一盘散沙”,这是民族的耻辱。增强纪律性,克服国民性格中的弱点,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内容。

现有人格

与理想人格、应有人格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有人格。现有人格可分为两大类:病态人格和健康人格。

1.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表现为与社会和他人格格不入,对生活缺乏信心,悲观失望,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突出地表现为贪婪地追逐金钱,为了满足自己的金钱占有欲,不择手段,礼义廉耻早已置之脑后。80年代初,江西省一些地区出现了一股盗墓的狂潮。有一个农民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亲手挖开了自己母亲的坟,而这仅仅是为了一对金耳环。尽管在挖掘前还烧香、磕头、祷告:“不是为儿的狠心来挖掘你的坟,而是我不挖,别人也会挖。”但这并不能掩盖他贪婪的嘴脸和病态的人格。

病态人格需要矫治,而现有人格要通过应有人格的追求,走向和接近理想人格。而这一切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是联系在一起的,是通过不断进取,攀登道德阶梯,逐步完善自我得以实现的。既然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那么中国一代新人的人格塑造将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奠定基础。

2.健康人格

人格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求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格的健康。因此,健康人格成了人类永恒的话题。什么是健康人格呢?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杜·舒尔茨认为:“健康人格是什么?迄今为止,我们确实不知道是什么构成了健康的人格。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工作的心理学家,一致的意见是很少的。关于健康人格,有足够写满一本小册子的定义。在我们认识的当前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完成的最好的事情,是研究那些看来是最完善的心理健康的概念,看一看关于我们自身,这些概念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尽管给健康人格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是困难的,但杜·舒尔茨还是列举了7种西方人格理论家关于健康人格的模式,即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罗杰斯的“功能完善的人”;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荣格的“个体化的人”;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皮尔斯的“此时此刻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人能够而且必须超越其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相信人自身中有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的实现就成为健康人格。在众多研究健康人格的学者中马斯洛是研究最深入最系统的一位。他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估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这10条标准被许多人认为是健康人格的标志。直接描述健康人格定义的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德和特德·兰兹曼认为,健康人格是人的良好的行动的方式,这种方式由理智所导引并尊重生活,因此人的需要得以满足,而且人的意识、才智以及热爱自我、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能力都将得以发展。从西方人格理论家们对健康人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健康人格的主要特点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他们不仅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而且认知、情感、价值、道德、审美等要素整合良好,身心系统经常处于平衡、稳定状态,人格和谐统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下人格可以改变。青年期是人格的第二次重建时期,即人格的再造期。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优。以大学生为例,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20.23%。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抓紧人格塑造的有利时机,促进青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健康人格的塑造

健康人格的培养塑造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个体通过吸收一定的文化,经过自身主观努力和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使人格逐步健康的过程。在我国深化改革,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提高民族素质,其意义更加深远。健康人格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发展问题,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有一段颇富深意的论述:“个人心理态度、价值观朝现代化改变同时会伴随着行为方面朝现代化改变。这些行为的改变,能给导致国家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制度赋予真正的意义和生命,并持久地支持住国家朝现代化方面的转变。”

人格发展与改变决定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改变。因此,党和政府应积极面向于培养和塑造具有健康人格和进取开拓意识的社会成员,大力改善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廉政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抓起,综合治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富有生气的社会风气。制订行之有效的公民规范,使人们在合理有序的环境里生活、工作和学习。用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地向应有人格靠近,让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成为主导社会思潮的大气候,并成为永久的习惯意识。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改革开放后,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在引进西方发达资本主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涌进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凭心而论,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并不都是腐蚀剂,它里面也有民主性的精华和颓废精神垃圾之分。对于西方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我们务必要积极学习吸收消比。

本世纪初,清王朝的末年,中国一批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积极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是带来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动摇了皇权专制观念,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随之而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把去旧革新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顶峰,把人类智慧的最高结晶物——马克思主义请进中国,很快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直至伟大坚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所以,学习西方社会的长处,对我们具有作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人格理论的涌入,对解放中国人的思想,激发中国人的革新创业意识则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说,开放地有选择有目的地吸取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精华部分,是丰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必须坚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处理问题的优良传统。对于西方文化中颓废腐朽的东西必须坚决予以抵制,防患于未然。鉴于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论”。对任何先进文明的学习都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认识过程,渐进地吸取其合理的内核,决不能一次性到位。反过来说,中华文明固然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落后东西,但它里面更有一些富有活力的精神养料,我们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更有生机与活力的文明。一句话,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树立长期曲折的辩证思维来对待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这个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由具有健康人格品质的一个民族共同完成,反过来,这个光荣艰巨的劳动过程也是培养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二者共同向理想的境界迈进。

健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主体对系统理论的学习。对此,党和政府,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力量要齐心协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于应有人格和理想人格的理论建设,大量投资于精神文明建设,大量出版精神修养方面的书籍刊物,组织社会各界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学习讨论。对干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建树者,及时给予权威性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这样做,其目的在于使全体社会成员对健康人格的理论认识达成共识,形成理论学习的热潮。不仅如此,还应使系统理论的学习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实践是培养与塑造健康人格的直接课堂和应用天地。健康人格是社会生活实践对个体社会成员精神素质的要求,是个体人类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健康人格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自发的人格实践经过数代人的经验总结升华为理论性的智慧结晶,加上人类思维的复杂发达,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时代特征为准则,提出完美的理想人格标准,以此衡量社会成员人格的高尚与否。人格的这种社会实践性决定了塑造健康人格的主要和直接课堂理所当然是社会实践。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产生塑造健康人格的需求,提供塑造健康人格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健康人格由抽象的道德教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品格气质;也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提供检验健康人格的场合,显示健康人格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号召组织人们学习系统理论,更要倡导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和发展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教育人们从身边周围的事物出发,留心注意,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努力向真善美的目标迈进。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留心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也要注意观察身边周围人物的人格表现,鉴别分析其优劣,作为自身人际交往的参考。我们90年代的青年一代,要立足现实,立足自身,放眼全局,放眼世界,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检验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以健康人格的精神风貌迎接灿烂光明的21世纪的到来。

综上所述,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验,面临的需要克服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我们在珍惜现有大好局面的前提下,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外优秀人格理论,吐故纳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健康人格方向奋勇前进,造就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 传统文化与少年儿童人格培养
    答: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模式造就了大批具有人格魅力的先贤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典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理想人格模式对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模式的...
  • 理想人格是英雄是中国古代哪个思想学派?
    答: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谐。而英雄主义则强调了个体的力量和责任,英雄的勇气、正义、牺牲精神等特质,符合了儒家对于道德和人格的追求。总之,儒家学派关于理想人格是英雄的观点,强调了道德、个性和个体责任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的价值在中华文化中得到了长久的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华民族重精神的传统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人的境界有不同的层级,如儒家认为,人生境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真人”、“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
  • 道家把什么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
    答:所以,他描绘的神奇瑰丽的理想人生境界不仅不显得原离现实,反而具有强大吸引力,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和悠然向往。道家的人生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的造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庄子反对人为物役,主张不为礼法所拘、追求个体身心自由,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开后代个性思想解放之...
  • 儒家理想人格是什么?
    答:儒家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为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所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视内省和践行的道德人格养成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
  • 君子之称从何而来?
    答:孔子学堂 君子的转身:论中华君子人格的早期嬗变 日期: 2021-06-17 11:26 浏览次数 :1070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和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君子之为一种理想人格,已成为中华民族成己成人的价值认同。君子及其人格是中国文化史尤其是儒家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论者众矣。然而,从发生史角度对君子人格...
  • 如何理解余秋雨的礼仪之道?
    答:既然我们的所有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每一种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的文化、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英雄,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先知,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绅士,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骑士,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浪人,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牛仔,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
  • 中国人崇尚什么样的精神?
    答:“真善美”,“重义轻利”和“天人合一”。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上,中国人彰显出世俗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特性;在理想社会的构建上,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在整个理想与信仰体系中,“天人合一”则为中国人精神的最高境界。总体呈现追求“真善美”和“重义轻利”的特质,从而...
  • 大学思修怎么学?求解
    答:所谓“君子之德”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理想人格所必备基本品德、基本素质。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美德给以创造性的转化,给予现代的科学解释,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美德,从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培养21 世纪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基本素质。一、人格的内涵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
  •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儒家君子人格
    答:对儒家“君子人格”的思考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价值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而“君子人格”则是与它的价值论相联系的,是其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价值论在价值目标上向往个人道德的高尚和社会道德的普及,即:追求一种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这一价值目标在中华民族个性品格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