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弭谤的现实借鉴意义

来源: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周厉王弭谤的实质是什么结果?如何收入本文的现实借鉴意义
答: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说明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邵公谏厉王弭谤作品赏析
答:在《国语》中,有一篇故事详细描绘了周厉王被人民驱逐的历程。他统治期间,由于其残暴不仁,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批判。然而,面对指责,他并未反思改正,反而采取高压政策来压制公众的言论。这导致人民的忍耐达到了极限,最终选择了起义,将他从王位上拉下。这个事件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防民之口,...

召公谏厉王弭谤 得到什么启示
答:启示:人们在劝别人时要语气委婉,讲求语言的艺术,做到让对方微笑着接受自己的建议,忠言不一定逆耳,在语言艺术的薰陶下,忠言也可以顺耳。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 《国语·周语上》,重点是记述召公的谏词,这体现出《国语》记言为主的特点。 召公劝谏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设喻。召公用河川的比喻来劝谏,说明...

召公谏厉王弭谤 得到什么启示
答:召公谏厉王弭谤启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

什么是弭谤?周厉王弭谤的实质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周厉王弭谤的实质是消除民众的言论,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他设立了专门的特务机构来监听民众的言论,对批评朝政的人进行抓捕和杀戮,使得人们在路上相遇时连招呼都不敢打,只能用眼神交流。这种做法严重地钳制了言论自由,破坏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结果,周厉王的这种高压政策并没有使社会变得更加安静,反而...

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拒谏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给今人留下怎样的历史教训...
答:厉王强禁舆论,采用“监谤”和“杀之”的残忍手段来消除谤言,从而引出召公的劝谏。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民言胡可壅?”“为民者宣之使言”。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这是谏词要加以论述的。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邵工谏厉王弭谤注释注解
答:周厉王,为周夷王之子,名胡,执政期间长达三十七年(前878年至前842年)。他面对国都内居住的平民百姓,即"国人",实行了一套苛虐的政令,引起了广泛不满。邵公,即穆公虎,是周王朝的重要卿士,他的建议对于当时的政局有着重要意义。邵公针对厉王的不当行为,提出了警示,其中涉及到了一位名叫...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作品鉴赏
答:中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忠于历史真实,并从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去挖掘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召公亦作邵公。周厉王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

求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答:召公的谏言不仅对周厉王有警示作用,对后世的统治者也有借鉴意义。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听到人民的真实声音,才能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否则,就会像周厉王一样,闭目塞听,闭目塞听,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以上是对召公谏厉王弭谤的翻译及详细解释。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作者如何描绘为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思想的?
答: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

网友看法:

滕仇18584919105: 如何翻译古文 -
舞阳县长韦::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

滕仇18584919105: 求召公谏厉王弭谤详解 -
舞阳县长韦::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

滕仇18584919105: 邹忌进谏方法的优点 -
舞阳县长韦::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使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勇于纳谏的齐王,既有大智,也有大度.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周厉王施行暴政,激起国人的不满和指责.召穆公劝谏周厉王不能壅民之口,要“宣之使言”,而周厉王“弗听”,继续用高压政策强禁舆论,结果国人奋起反抗,把周厉王流放到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