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王昌龄

来源: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出塞 王昌龄 的翻译
答:【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全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处】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注释】1.但使:只要。2.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出塞曲 唐.王昌龄诗意
答:《出塞》全诗的诗意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这首...

古诗《出塞》内容是什么?
答: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王昌...

出赛王昌龄的古诗
答:王昌龄的诗《出塞》有两首,分别是《出塞二首·其一》和《出塞二首·其二》。1、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文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只要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

王昌龄的出塞诗词并用斜线画出朗诵时的节奏
答:《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作品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

古诗《出塞》的译文,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答:《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

山塞古诗王昌龄意思
答:译文:从秦汉时,明月就照临着边境上的古老关塞,至今,这里仍然还有无数离家万里的战士,在这关塞上戍守,不能返还家乡。只要能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在这边界上把守,外来的敌人就不敢来侵犯了。原诗:《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古诗出塞
答:王昌龄的古诗出塞是乐府旧题。《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

出塞 王昌龄 诗意
答: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

网友看法:

左海15582046760: 古诗唐代的王昌龄出塞 -
山亭区贺洋::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左海15582046760: 古诗出塞内容()朝()急 - 作业帮
山亭区贺洋::[答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左海15582046760: 出塞这首诗意思是什么? -
山亭区贺洋::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出塞【作者】王昌龄【朝代】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