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事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16
钱学森的事迹简介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1955年10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并于1958年10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当时人力、物力等条件很差,但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满腔热情地投入我国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军委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为奖励他的突出功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一、艰难回国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二、成立导弹研究所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三、两弹一星完成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四、探索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五、提出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钱学森在中国工程物理学方面的科学贡献。钱学森是中国导弹工程和航天工程的领路人,是系统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和神舟号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工程物理学已经走在世界科学的前列!

钱学森在中国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科学贡献。钱学森提出了宇宙的三大层次——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在钱学森科学思想指导下,《易脑》提出了《宇宙统一论》,发现了宇宙结构关系式,给出了宇宙五大基本作用力的计算公式。

扩展资料: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 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

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60年11月15日,在聂荣臻元帅现场亲自指导下,以张爱萍将军为主任,孙继先、钱学森、王诤为副主任的试验委员会,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地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

1966年10月27日 ,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圆满成功。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

扩展资料:

钱学森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4、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学森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12月11日,是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0华诞。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的雄才伟略使他在50年前就已名扬世界。这里记叙的是他半个世纪前辗转归国的一段传奇经历,借此表达我们的一份崇敬之情,并衷心祝愿钱老健康长寿。

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的消息传到上海,他的老父亲钱均夫深为儿子一家人的处境忧虑。他给儿子写信勉励道:“吾儿对人生知之甚多,在此不必赘述。吾所嘱者: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
钱学森在被软禁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运用控制论中的基本思想、概念,结合战争中得到大发展的伺服机理论,把控制论运用于工程中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中去,从而完成了经典工程控制论的综合,创立了以控制论命名的《工程控制论》。
美国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出版了钱学森所著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第一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讲述工程控制论的专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开创了工程控制这门新的技术科学,标志着这一新兴科学的建立,从而也确立了钱学森作为工程控制论科学创始人的地位。此后,1956年苏联出版了该书的俄文版。1957年德国出版了该书的德文版。1958年我国出版了中文版。
钱学森在书中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一方面奠定了工程控制论的基础,另一方面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使人们能够更系统地、定量地处理工程控制问题,为控制论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对自动化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钱学森在等待回国的几年时间里,经常从《大公报》、《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建设事业。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跟上祖国飞跃发展的形势,他潜心研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且和一些中国科学家、留学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
1955年春,毛泽东对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拟对中国和东方红色阵营实行“大规模报复”的核讹诈演说,问周恩来道:“在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我们的人才如何?”
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答道:“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钱三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夫人同在一起工作过,杨承宗和彭桓武是从法国、英国回来的著名放射物理学家,另一位在美国“火箭之父’冯·卡门博士门下工作过的导弹专家钱学森教授,我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他早日归国……”
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到一家餐馆去用餐。他们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钱学森缠住联邦调查局人员,蒋英借口上洗手间,给在比利时的妹妹寄了一封信,请她把信转寄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1876—1966)。陈叔通是钱学森和蒋英的杭州同乡,也是他们的父执,钱均夫和蒋百里的老师。信写在一张小香烟纸上,信上说:“被美国政府扣留,今已5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信上还说:“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陈叔通接信后很快交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立即转给外交部,并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向美国进行严正交涉。
1955年8月1日下午4时,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的日内瓦国联大厦内开始。我方代表是我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为美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尤·阿·约翰逊。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在朝鲜战争期间俘获的美国飞行人员。他们已经在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在8月4日可以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将对我们的会谈起到有利的影响。”
约翰逊向王炳南表示了谢意。接着双方先商谈了会议议程。
8月2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举行第二次会谈。约翰逊首先发言称:美国人民关心中国继续拘留的美国人,其中大部分关在监狱里,有的得不到出境许可。现在还有36位美国平民被拘,此事影响美国人民及政府对中国的态度。随即将36人名单交给王炳南。王炳南发言说,在美国的中国侨民,绝大多数的家属都在中国大陆。相当时期以来,由于美国政府的限制和在实际上所造成的困难,他们不能自由回返他们的祖国,无法回到他们自己的家庭。这个问题不仅是他们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一向极为关切的问题。
8月4日,举行第三次会谈。针对约翰逊信誓旦旦的保证和声明,王炳南按照周恩来的授意,突出地提出了钱学森被阻挠回国的事例,还拿出了钱学森的来信作为铁证,对美方代表的谎言予以揭露和回击:“请问大使先生,既然美国政府早在今年4月间就取消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还在6月15日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回国呢?显然,中国留学生要求回国依然遭受美方的种种阻拦。据回国同学报告,钱学森被禁止离开他所在县界。”王炳南要求美国政府立即恢复钱学森返回祖国的权利。在确凿的事实面前,约翰逊再也无法辩解,美国政府也不能再阻挠钱学森等人回国了。
1955年8月5日,钱学森终于接到了美国移民归化局的通知,被允许离开美国。
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准许他离境的通知后,便立即订购船票。当时,这一班船上只剩有三等舱(亦称“最经济舱”)的票了。钱学森连一天也不愿再耽搁了,他无暇顾及旅程的艰苦。
8月8日,中美大使举行第四次会谈。当时王炳南不知道钱学森已经得到可以回国的通知,他再次向约翰逊进行交涉。约翰逊答复说,钱学森已被允许离开美国。这样,为钱学森回国之事所进行的斗争遂告一段落。
钱学森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来到冯·卡门家里,向恩重如山的老师告别。钱学森说:“亲爱的老师,我是来向您辞行的。”他向老师恭恭敬敬地捧上早已准备好的自己写的《工程控制论》和一本《物理力学讲义》。74岁高龄的冯·卡门接过书,默默地翻动着书页,由衷地说:“我为你骄傲,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老师的话使钱学森的心潮涌动。
钱学森后来回顾在美国的经历时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到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很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同22位中国留美科学家一起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美国回国。美国朋友还组织了一个岸上欢送队为他们送行。启程前,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专程赶到船上采访钱学森。
9月20日,船上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一个“同学会”。“同学会”的第一件工作是在9月20日印制了一份《克利夫兰轮第六十次航行归国同学录》。至今,钱学森还珍藏着这份“同学录”。
10月1日是人民共和国的6周岁生日。一轮满月,悠悠地从天水相连的太平洋面升出。“克利夫兰号”上,钱学森博士、李正武博士、何国柱博士、肖伦博士、疏松桂博士等和夫人、孩子们一起聚集在甲板上,欢度两个美好的节日。钱学森略显疲劳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他那有点湿润的眼,久久注视着大家动手精心制作的五星红旗。钱学森应大家的邀请做了主要发言。他兴奋地把在美国时随时从报刊上收集到的关于国内建设的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然后,他又诚恳地对大家说:“祖国一些机关的领导干部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他们对祖国解放是有功绩的。我们回国以后,一定要尊重这些老同志,虚心接受他们的领导,和他们搞好合作。”
从旧金山开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先后在洛杉矶、夏威夷、横滨、马尼拉、九龙等港口作短暂的停留。每到一个码头,便有记者蜂拥而至,访问钱学森。
1955年,10月8日上午11时25分,钱学森一家和同行的中国留学生乘火车离开香港,经罗湖口岸踏上祖国大陆。
中国科学院代表朱兆祥和广东省政府交际处一位姓邵的副处长赶到深圳迎接钱学森。
10月8日,周恩来总理给聂荣臻元帅打电话,告诉他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回来了!周恩来叮嘱聂荣臻元帅:“学森同志是爱国的,要好好对待他,要在政治上关心他,生活上照顾他,安全上保护他!”聂荣臻听了十分高兴,祖国又多了一名难得的科技人才,他身旁又多了一名能干的大将!
10月9日,遵照周总理的电话指示,陶铸在广州接见并宴请了钱学森。
10月10日,在朱兆祥的护送下,钱学森一家离开广州回上海与家人团聚。
1955年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抵达首都北京,开始了他伟大人生的新的旅程。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 钱学森爱国事迹概括
    答:2010-12-16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是什么,简写不少与100字 1916 2012-10-01 钱学森的爱国事迹 2008-12-22 钱学森爱国的事迹 160 2012-10-09 钱学森爱国故事 2261 2012-09-30 钱学森的爱国事迹 200字 352 2020-01-02 钱学森的事迹概括50字 111 2012-05-11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30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 钱学森的故事梗概,300字左右
    答: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三次激动 “第一次...
  • 钱学森事迹100字左右
    答:3、钱学森还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还是中国工程院的创始人之一,为推动中国工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事迹的相关知识 1、事迹的意义:事迹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动力,鼓舞人们积极追求进步和成长...
  • 根据刘敬智的《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概括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急!!
    答:钱学森的生平事迹: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
  • 钱学生的事迹介绍
    答:钱学森的事迹介绍: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参加中国火箭、导弹研制工作,从事航空航天研究。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享誉海内外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主要从事,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航空工程、火箭导弹技术、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等领域的...
  • 钱学森故事一百字以内
    答:钱学森故事一百字以内 一、不再去美国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钱学森对美国朋友和科学同行十分友好,并保持着联系,但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 二、谦虚的态度 钱学森是对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他一贯反对别人说他是...
  • 钱学森的事迹?
    答: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主要事迹,自己删减一下。
  • 钱学森都有那些感人事迹啊?
    答:1934年,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为抵御外侮改习航空学。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生于上海,少年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英、法、德、意、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侵华狂潮。1926年英国军舰在长江上寻衅炮轰万县,令我上千军民死伤,造成“万县惨案”;1927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 钱学森的事迹简要概括
    答: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火箭技术专家,他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的事迹始于他对科学和技术的深厚热爱。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专注于航空和火箭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学术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然而,他并未满足于在国外的成就和舒适生活...
  • 关于钱学森的伟大事迹50字
    答: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人物经历如下: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