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1.试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4-28

论述题 1.试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但大致上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方面的因素,一类是后天方面的因素。
先天因素又可分为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早已被肯定。人类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已证明,人类行为和身体一样,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感觉运动器官、脑的结构功能等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营养不良的影响。妊娠期,孕妇营养不良可使婴儿出生体重轻,某些营养素过少或过多则可导致先天畸形。低体重儿可能有脑细胞减少、智力发展迟缓、脑功能异常等缺陷,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
2.患病或用药不慎的影响。妊娠期孕妇患病和使用药物不慎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损害。有研究报道,母亲孕期患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曾服水杨酸制剂)、低热、先兆流产以及经常患感冒,都可能与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有关。又如,如果孕妇感染了流感病毒,可引起胎儿发生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影响出生后心理的正常发展。
3.情绪状态的影响。孕妇精神受到 *** ,特别是突然的重大 *** ,会造成过度心理紧张,从而引起胎儿的发育异常和障碍
4.妊娠期环境污染、放射线、菸酒等也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后天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学前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家庭结构和功能、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父母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氛围、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等,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人格。
1.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关于父母离异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儿童出现孤僻、自卑、胆怯、冷漠等心理,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问题行为如:撒谎、多动、讲脏话、自虐。孩子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受到阻碍。同时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惊和迷惘,对“新”家庭难以适应,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产生孤独、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稳定的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居住条件:居住条件不仅仅是住房型别和面积大小问题,实际上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居住拥挤时儿童攻击性行为增多,受感染或污染的机会多;高层住房者外出或户外活动少,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发育迟,甚至影响到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住平房或四合院的儿童,运动发育早、活动量、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较其他住房条件为大,交往能力强,但不安全因素多;住别墅的儿童,因为经济条件、父母行为或社会地位不同,往往存在优越感,但未必影响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由此可见,居住条件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形成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虚、合群、求知、好奇等健康心理;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吵架、撕打、气氛冷漠、关系不和睦),往往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处于不不愉快的情绪之中,惊恐焦虑,没有安全感,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不讲礼貌等。另外,生活在吵闹家庭中的孩子还容易产生行为紊乱,夜惊、梦魇和遗尿症等心理疾病。因而,家庭氛围的好坏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4.家长的文化和心理素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
5.夫妻关系:和谐家庭对于女的心理正常发育起良好作用,它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有利于各种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和谐家庭的子女往往温顺、大方、公平、是非分明、富有正义感。不和谐家庭对子女正常心理发育往往起著不良的作用,夫妻的互相争执、争吵、抱怨、打架,不能给子女带来安全感。夫妻的打骂、争斗行为往往给子女以效仿作用,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子女容易出现说谎、打架、反社会行为。这类家庭的不安全感则影响子女性格的正常发展,容易出现孤僻、退缩、胆小、敏感等不良性格特征。
(2)幼儿园:幼儿园所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园所的环境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下进行的,是一个以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互动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应当说,园所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理想的场所,但在教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托幼园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这是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学前儿童和其他社会人群一样,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环境中和各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路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主要是环境因素,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就是一张白纸,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受什么样的教育都会影响到他,这个阶段的小孩子主要是一个模仿和玩耍心理,有时候不应该过严的管理,过严管理会影响他以后的性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1、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
2、教育态度与方式
从发展的观点看,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儿童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每个人都不一样。
孩子不是你的后续,你也不是孩子的前传。
让孩子自由发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有往坏的地方发展的倾向时,及时告知就可以了!
把孩子当朋友一样沟通!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先天因素
父母的遗传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果孩子患有先天遗传疾病,比如先天聋哑、脑力发育不全等,这些疾病都会令儿童出现心理障碍。还有,在幼儿阶段,由于喂养不适,或营养不良,这些也会严重制约著儿童心理发展。如果遗传好的话,孩子也会相对健康聪明,这对于后期心理发展是关键的。
二、家庭因素
温馨的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最关键的事,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父母的争吵会导致儿童出现自私、自卑等心理疾病,严重的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如:讲脏话、自虐或者伤害别人。一个破裂的家庭是无法满足儿童成长条件的。只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儿童快乐、开朗、诚实、自信。孩子感受到家的安全、幸福,自然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儿童的主观因素
随着孩子的长大与逐渐接触社会,孩子会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形成自己独立的内心和人格。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会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内心更加热爱生活,能让孩子形成优秀的品质。

试分析影响幼儿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幼儿喜欢模仿大人行为,并且喜欢夸奖,比如孩子会和经常夸奖的大人亲密,听话~

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心理的个体发展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有理?他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在各个年龄阶段(儿童、青年、成年、老年)中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发展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展所必须阐明的问题。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儿童期(包括少年期和6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成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自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研究和著作日益增多,他们称之为毕生发展心理学,内渤L童心理、少年心理、青年心理外,还包括成年心理、老年心理。一般说来,心理的发展是从低阶走向高阶,从简单复杂;但从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也包含某些因素的消逝和新因素的出现。如新生儿与生俱来抓握反射在婴儿期会慢慢消逝,这对婴儿手部动作是有利的。儿童思维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开展到实践贱的过程,有些原来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被简化和省D同时又提高了思维的概括性。动作技能的发展也与此类似,逐步减少多余动作才能形成有效的技能。
学前儿童的性心理行为及性心理卫生教育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体各部的发育和成熟中,人的性生理发育和成熟相对较晚。学前儿童的性生理还远未发展起来…。那么,学前儿童到底有没有性心理或行为呢?有人认为,婴幼儿有对性的关心 、探求和疑问,没有性意识的基础,纯粹是对知识 。就像对“天为什么要下雨”、“鱼儿为什么会游泳”等现象的好奇一样,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也有人认为幼儿有性行为。现代性学研究至今没有证实婴幼儿有性意识,从心理上说,婴幼儿并没有形成性意识;但从行为和发展来看,婴幼儿期的性心理现象是存在的。笔者认为婴幼儿的性心理和行为是 比较普遍存在的,所以。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1 学前儿童性心理行为的突出表现
1.1 性别角色认同障碍 学前时期是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正常儿童 3岁左右出现性别意识 ,即识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 ,同时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绝大多数孩子在这一年龄段都能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同时在家庭和周围环境中开始意识到 自己的性别角色。 如果在 3岁时性别自认紊乱,即形成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以后就极难改变。所谓儿童“性别角色认同障碍”,就是有些儿童对自己的性别意识、言语行为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上爱好像异性或坚持否认 自己的真实性别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其直接结果就是男孩女性化和女孩男性化,这给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有的要做变性手术等。形成性别角色认同障碍的原因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就先天因素而言,根据胚胎学的研究,在胚胎期,性腺结构发生初期是倾向于形成女性器官卵巢的,心理学家曼内称之为“夏娃原理”。只是由于男性细胞中 Y性染色体的作用,产生男性性腺和胎儿雄激素,才使住苗勒 氏管的结构(女性外生殖器的前身)退化,并在胎儿雄激素的进一步促进下,使男性化内生殖器得以形成,并使大脑男性化。如果缺乏胎儿雄激素,就会自胎儿时期开始引起男性大脑女性化 ,从而造成自认的障碍。就后天而言,儿童性心理卫生学家约翰·莫尼认为:人的性别倾向有 3种 ,即同性的、两性同体的和异性的。在人出生之前,某种同时具有男女 2种性别的特征和气质就已植根于婴儿大脑之中。这些特质或气质或许有利于确立 3种倾 向之一,但这些特征和气质所具有的二价染色体太多,以致于不能决定绝对排斥或恒定保持同性、异性或两性均存状态。决定 3种状态取舍的基本因素是出生后儿童生活的发育时期,特别是婴儿后期到幼儿初期的几年。而当某种状态在早期发育的几年中确立,就变得十分稳定。
1.2 对异性感兴趣和关注 在幼儿园工作过程中,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儿童从 3岁左右就开始对异性有爱恋的意识和行为。马丁森认为,在 3 8岁的男孩和女孩之间,会发生下面各种行为:相互拥抱 、接吻;把对方抱起来;喜欢小伙伴,与小伙伴在一起很惬意,排斥其他孩子,2人一分别就悲伤;赠给小伙伴礼物;为了小伙伴 ,克制自己,宁愿不要 自己想要的物品和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小伙伴与其他孩子成为朋友就会嫉妒。据日本名古屋市青少年问题协会 1970年对 290名儿童的调查.幼儿园的儿童从裙子下面窥视、摆弄性器官 、窥视厕所、摸小伙伴的性器官或 *** 等行为的发生频率很高。其中做掀裙子动作的有 201人 ,而在成人眼皮底下停止掀裙子的儿童占70%,窥视厕所者 167人,摆弄性器官者 108人。上述现象在幼儿园确实是经常发生的,幼儿园教师经常会面临和解决来自幼儿的告状,如,老师,他亲我,她摸我,他抱我……但千万不要把这些现象与孩子的道德品质联络在一起。幼儿对异性的朦胧兴趣还表现在孩子们特别喜欢玩婚礼游戏,并主动去挑选新郎或新娘,他们很高兴让 自己喜欢的男孩或女孩当自己的“新娘”或“新郎”。孩子们还喜欢玩过家家游戏,男 、女各自扮成爸爸、妈妈 .手里抱着一个布娃娃当小孩,并有拥抱、接吻等模仿夫妻的游戏等。这些既有模仿的成分,也可能有对异性关心、感兴趣的成分。
1.3 恋父恋母情结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把 3—7岁幼儿的人格发展阶段命名为“性器期”,即这一阶段的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发生对自己性器官的兴趣,性器官成为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儿童在行为上开始出现性别之分,并表现出所谓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一方面以父母中的异性者为恋爱物件,另一方面对父母 中的同性别者产生嫉妒和憎恨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和大量的生活经验与事实提示,男性和女性几乎分别有恋父、恋母情绪。这是儿童依恋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性别角色认同所必须的。女孩正是以父亲作为心目中 异性的理想形象而塑造 自己女性的性格与特质,男孩也正是以母亲为异性的理想形象而塑造 自己的男性气质。大部分孩子都能顺利通过心理冲突,使自己的人格内似 。一部分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使恋父、恋母情结以病态的面 目出现时,人的心理发展以及以后的婚姻生活或婚后夫妻关系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如有一男孩,6岁,他妈妈反映,他看到妈妈与别人在一起就很生气,晚上睡觉也只和妈妈睡,不让爸爸和妈妈睡一张床,他爸爸只得一个人睡单床。这是对母亲过分依恋的表现。
1.4 儿童 *** 或 自淫 青春期的青少年大部分有 *** 现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说起婴幼儿也有 *** 现象,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而事实上,有些儿童确实有 *** 或自淫现象。
案例 1:某女,6岁,幼儿园大班。家长和老师都发现 ,她每次上床后都将两手伸进裤子内摸下身,不停的在动 ,并有满头大汗的表现。因此还被妈妈打过几次,但仍改不掉。
案例 2:某女 6,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幼儿园里,每次坐在椅子上进行安静的活动,如画画、写字时,她就会停止手里 的活动 ,夹紧大腿,臀部在椅子上不停的摩擦,两眼发直,直到满头大汗为止,一天中要发作几次。 以上是 2个典型的儿童 *** 和自淫现象。有的学者 也称其为“夹腿综合证”或“交叉擦腿综合证”等,系指~组儿童时期出现的以摩擦会 *** 取得 *** 的行为l6 。有些国外学者发现 ,当幼儿有上述行为时,可出现类似性 *** 的生理反应。可见, *** 现象不仅存在于进入青春期的儿童 ,同时在学前儿童中也会发生。
2 性心理卫生教育及干预
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幼儿的种种性心理及行为,并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干预.是广大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为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教育和干预措施。
2.1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 同 首先 ,要警惕先天因素。如果发现是先天生理因素,就要咨询有关专家,做进一步的诊疗和矫正。
其次,将婴儿按其特定的性别来养育。性别的分化对于婴幼儿来说虽然只具有生物学意义,但对孩子按照男孩子的行为规范来养育,还是按照女孩子的行为规范来养育,就有了确定的社会学意义。有的家长喜欢女孩子,将男孩当作女孩来抚养,如梳小辫子、穿花裙子等;还有的家长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将女孩当成男孩抚养,如剪短发 、穿男孩裤褂、玩刀枪棍棒等,都容易形成性别角色认同障碍。
第三,按孩子的性别提出行为要求 ,如对男孩子的要求“男子汉 、自己爬起来、不能哭鼻子”等,可有效的培养男性意识,并利于形成阳刚之气;对于女孩子 ,就要求做事认真、仔细,脾气温和,养成善于体贴他人的性格特点。
第四,在生活中,爸爸应用尽量多的时间与儿子共同玩耍或游戏,以利于男孩子模仿爸爸的行为和风格,形成男子气;女孩子更多与妈妈共同活动,以形成温柔典雅的行为方式。
2.2 进行性教育,解除孩子的性神秘感 首先,成人要认真回答有关陛的问题。当孩子问到生殖器,就告诉他(她)是 *** 或 *** ,在孩子听来就象是知道 自己的手指和脚一样,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千万不要打岔或乱说 ,造成孩子对性有神秘感 ,那样他会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自会以其他渠道获得答案,但此时的答案就不能确保是正确的。
其次,进行人体功能的教育。要讲解人体的结构及男孩与女孩身体的不同,使孩子明白,男孩、女孩的身体都很美,很奇妙。目的是使孩子在幼小的年龄时,就知道爱惜并保护 自己的身体,教师和父母要 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无论在家、在外都要衣着庄重。
第三,防止性骚扰。要告诉孩子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部位称为私处 ,任何成年人、较大的孩子或同龄的孩子不能碰孩子私处,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私处,或要求孩子去触控他们的私处。任何人不能用不正当的方式拥抱或亲近孩子 7 J。
2.3 使孩子的依恋情绪正常发展 所谓“恋父”、“恋母”还是孩子的性身份认同问题,只要正确对待就会很少出现。首先,利用依恋情绪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 同与内化。恋父、恋母情绪是儿童依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符合异性相吸的自然规律。适当的恋父恋母情绪有利于幼儿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内化。
其次,有一定的人体界限,警惕恋父、恋母情结。所谓人体界限是指人与人之间应保持的距离。如父女关系、母子关系应保持一定限度,女儿或儿子到一定年龄就应与父亲或母亲分开 睡,父母不要经常把她(他)们当婴儿一样经常拥抱和亲吻;男孩到一定年龄就不要摸著妈妈的 *** 睡;父亲在夏季不要在女儿面前只穿内衣裤,洗澡或睡觉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看见裸体等。研究表明,所有的孩子都分别有恋父、恋母情绪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孩子形成了恋父、恋母情结。当这一情结 以病态出现时,孩子成长中与人的交往 、成人后的婚姻关系以及婚后夫妻关系就会出现较严重的问题。
第三,要避免父母中的一方因为夫妻感情问题而把所有的感情都投注到儿子或女儿身上,从而造成孩子对一方感情过于依赖,而对另一方表示疏远。
2.4 正确看待儿童 *** 我们知道,成人只要不过频 *** ,是没有害处的,偶然宣泄一下反而能缓解紧张和焦虑。现代医学科学的大量研究已证实 :少儿 *** 不是好习惯,但 只要不是过频的 *** ,并不危害健康。如果孩子 *** 次数偏多,就会形成习惯性的 *** ,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头脑昏沉,身体疲乏 ,进而诱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减退等不良反应。所以,教师和父母发现孩子有这一现象时,不要大惊小怪 ,更不要严厉训斥打骂或当众批评,要耐心寻找和分析产生 *** 的原因,从而进行科学的引导以克服这一不良习惯。
首先,要防患于未然。母亲在怀孕期间不要有过频的性行为或 *** 行为;控制环境影响,减少看到各种媒体上拥抱或床上动作的镜头;父母对孩子适度的身体接触和言语呵护、心理呵护;经常保持外生殖器卫生; *** 过紧、过小、过于束缚 的裤子;不逗再孩子的敏感部位。
其次 ,转移注意力。不用恐吓和惩罚来加以阻止,这反而易引起幼儿的焦虑和惊恐不安,形成懦弱 、敏感 、自卑或孤僻等性格,使 *** 次数更加频繁。当发现孩子有 *** 的行为时,不直接点破,而应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给新颖的玩具 、讲有趣的故事 、找伙伴一起玩 、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等 ,使孩子没有机会去 *** ,在紧张有趣的活动中,逐渐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总之,性是与生俱来的。学前儿童的性心理及行为的表现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正常现象,我们要克服认识的误区,不谈性色变或回避,只要正确认识并科学引导,学前儿童的身心就能获得健康发展。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相对来说家庭式最重要的,影响的是孩子的一辈子,中科院心理所的儿童心理学对这些就阐述的非常全面,也方便家长家庭教育,给孩子健康快乐的童年,心理健康,人格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