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名人事迹的作文400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9
我家乡的湖南名人故事作文400字作文

今天放学后,我和我同学去了一趟超市,买了好多好东西,我们边走边吃,我们又到了一家小卖铺,在里面逛了半天,快到天黑才出来,我们也着急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
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们连飞回家的心都有了,在我心里着急的想:“估计现在爸妈在焦急的到处找我了.”我很快的得到了家,天色越来越黑,走到半路时才想起今天还有一节英语课,哎 ,今天又逃了一节课,到了家里,我慌张的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打电话才知道,爸爸已经给班主任李老师打电话了,爸爸说到家再说.爸爸到了家,就开始问话,我忐忑不安的回答着.
吃饱饭后,妈妈过来了,看我嬉皮笑脸的,不好好回答,妈妈出去拿了把扫把回来开始问话,问完话后,妈妈生气地说:“你趴下”我躲的远远的,妈妈生气地说,我打你这一回,你就记住了,不打你,你记不住”我硬是不怕下,最后妈妈拿扫把打了我几下.打完之后,妈妈生气地说:“你改不改”我忐忑不安的说,妈妈,我以后改”说完妈妈就看哭了,爸爸让我给妈妈道歉,看见妈妈哭我也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错了,”站了一会,妈妈脸上还带着眼泪说:“赶紧写作业去吧”到了屋里,我听见妈妈还在哭.
我暗下决心:“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敢这样了,我以后不把你的话当耳旁风了,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

  我们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们村的“养猪大户”——李大叔。
  李大叔养的猪个个肥头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来斤重,活像一个个大肉球。
李大叔养猪十分有经验。每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来把猪圈打扫打扫,给猪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干完后,他便为猪做“早餐”了,“早餐”十分丰盛,不仅有上好的猪饲料,还有一些青菜萝卜呢!李大叔的猪也很乖,从不挑食,不管给他们什么食物,它们都会全部吃完,从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饭。每天中午,李大叔便会请来兽医,为他的猪检查身体,看看有没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让兽医为它们打针,直到好了为止。晚上,李大叔便会搬来一些稻草,为那些猪铺上,让那些猪睡得暖和些。难怪,李大叔家的猪会养得这么好。
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猪卖掉,留下小猪仔,让那些小猪仔长大后再卖。李大叔一年就因养猪就赚了七、八万元钱,没过几年,李大叔便发家致富了。
村里的人看到李大叔养猪能发家致富。便去请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犹豫地对大伙说:“只要对猪有无微不至的关照,那么猪也不会亏待我们的。”大伙听了,都知道了自己养猪不能发家致富的原因:没有给猪好吃的,没有为猪看病……现在,我们村里的人都改正了养猪的方法,全都发财了,现在,大家都感谢李大叔的提醒,让我们村的人都发家致富了,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非常敬佩李大叔。
  

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

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两晋

陆机(261—303),字士衡,文学家。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他的《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张僧繇,梁天监至大同年间大画家。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绘肖像,作风俗画,尤善画龙,曾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故事。僧繇作画,骨气奇伟,“六法”精备。用笔多依书法,有意到笔不到之妙。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画学东晋顾恺之法,画史上常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平生爱画古圣贤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后人谓其画笔迹周密,劲利如锥刀刻划,号为“密体”。亦工绘蝉、雀、马、猴,及绘捣衣、荡舟、斗鸭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画中四祖”之一。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张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书法家。能诗,长于七绝,与包融及贺知章、张若虚都有名当时,号称“吴中四友”。其书法以草书名世,所书“狂草”逸势奇状,潇洒豪放,连绵回绕,别具一格。人们尊为“草圣”。张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酒醒后,自己都认为是神来之笔,不可能再写出第二幅,世称“张颠”。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斐旻剑舞与张旭草书为“三绝”。

杨惠之,唐开元天宝年间(712~755)雕塑家。先学画,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后专攻雕塑,成为天下第一雕塑手,与“画圣”吴道子齐名。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与神情特征,生动传神,对后世塑像艺术影响甚大,被尊为“塑圣”。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吴县角直保寺圣罗汉像相传出自其手。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洛阳人。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马郎中任苏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宾礼儒士,顾况、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辈,与之酬唱。其性高洁,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号称“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得建安风韵。著有《韦苏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离任。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之为“白堤”。他离任苏州时,百姓啼哭相送,刘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在苏州时也有歌颂姑苏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诗歌。

陆龟蒙(?—876),字鲁望,唐代长洲县人。隐居甫里(今吴中区角直镇),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他生活清贫,一面亲自下田耕作,一面读书论撰不辍,史称“乐闻人学,讲论不倦”。他擅长诗文,与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负盛名,人称“皮陆”。所作诗多写闲适隐居生活,写景咏物为多。所著《耒耜经》,是研究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文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景佑元年(1034)知苏州时,大水成灾,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在苏州还创设郡学,成为苏州有学之始。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文章阐述其政治主张,词多写塞上风光,风格较为明健。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毕生心志,成为激励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著名诗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学士名义出使金,不畏强暴,敢与金主力争国权,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受到当时南宋朝野的称颂。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家”。其《田园四时杂兴》诗60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尤为突出。他撰写的《吴郡志》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苏州地方志乘。



高 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县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属吴中区角直),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同以诗名,称“吴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观以张士诚府重修府治,被谗受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其诗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况 钟(1383—1443),字伯律,号龙岗,别号如愚。江西靖安县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的支持和协助下,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减轻人民负担,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清理历年积案,维护社会治安,发展教育,培养选拔人才等,苏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况钟因丁忧、考满,三次离任时,苏州府先后有十三万五千余名群众联名上书,请求夺情起复和留任。明正统七年(1422)十二月卒于任上,享年60岁,“郡民罢市,如哭私亲,七邑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邻群苏、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络绎弗绝”。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杰出建筑大师,北京明故宫设计者。吴县香山(今属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参加北京宫殿的设计和建筑,被任命为“营缮所丞”。正统年间(1436~1449)负责重建皇宫三大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年(1464),又主持规划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长榫卯技术,被誉为“蒯鲁班”。

吴 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书法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时勤奋好学,“好古力学,至老不倦。”善诗文,为当时文章领袖;擅绘画,尤长书法。平生学宗苏轼,书法亦酷似东坡。好藏书,且多亲手抄录。故居在苏州城区乐桥西尚书里。其待人宽厚,讲人情,重友谊,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于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著名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长洲相城人。擅画山水,初得法于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后学宋元,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吴镇、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会变化,自成风格。与其学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居其首。书法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其诗、书、画,被时人视作“神品”,称之为“三绝”。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著名书画家。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29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狱。后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卖画为生。生性不羁,常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后皈心佛教,自号“六如”。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学元人。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称作“明四家”,又善书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的中兴书法家。诗初多秾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誉为“吴门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年又号拙叟。文学家,吴县东山陆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乡试,明年会试均第一,廷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王鏊秉性耿介,与宦官刘瑾势力斗争,与大学士李东扬力救被刘瑾加害几死的崔璿、姚祥、张玮、韩文、刘健、谢迁、杨一清、刘大夏等官员,得以免死。但终因刘瑾专横,祸流缙绅,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归。辞官返里后,蛰居东山14年。其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再出。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乡,墓表坊上镌有唐寅书“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对联。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号枝山、枝指生,长洲县(今苏州)人。著名书法家。5岁能书径尺字,9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当众疾书,思若涌泉。青年时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称“吴中四才子”。工书法,擅直、行、草、章;尤长草书,名动海内。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著名书法家,长洲(今苏州)人。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常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工行、草书,有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推为第一,亦能隶书。擅画山水,师法宋元,多写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亦善花卉、兰竹、人物。亦能诗,宗白居易、苏轼。以诗、书、画“三绝”兼擅,驰誉艺苑,名满天下。沈周、唐寅死后,推为吴门画坛领袖。

魏良辅(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仓州人,昆曲“水磨腔”创始人。他早年习北曲,经过十年潜心研究,在原来流行吴中的南曲声腔基础上,研制成既保留南曲纡徐回环的特点,又兼收北曲雄健刚劲风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誉为昆曲的“鼻祖”、“曲圣”。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著名文学家、戏曲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有才气,惜怀才不遇。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还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谭概》等,并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曾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等人作品多种,合称《墨憨斋定本传奇》。另外还著有《春秋衡库》、《春秋指月》、《别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补》、《七乐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梦桂、弟梦熊皆有名,称“吴下三冯” 。

文震亨(1585—1645) ,字启美,长洲人。造园艺术家。文徵明之曾孙。其造园专著《长物志》12卷,阐发了独特的造园理论,认为园林必须内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间接的各种有关要素,方能形成综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说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为“吴县派”戏曲作家领袖。明亡后,专事剧本创作。与毕魏、朱素臣、张大复等相友善,研究曲调,从事戏剧创作,形成“吴县派”。作有传奇40余种,今存《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麒麟阁》等18种,剧作为戏班所争演。又编订《北词广正谱》,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圣叹(1608—1661),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颖敏绝世,奇才横溢,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生性不羁。好饮酒。能文善诗,绝意仕进。善衡文评书,议论发前人所未发。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他将《水浒》七十回以后的情节全部删除,并续上他写的“梁山泊英雄惊噩梦”作为全书的结局。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圣叹与一些秀才于顺治皇帝治丧期间,控告县官贪污仓粮,酷刑逼税杖毙乡民的罪行,遭巡抚朱国治镇压,逮捕诸生5人,金圣叹等又与一批群众哭于文庙,以示抗议,朱国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圣叹等13人,是为“哭庙案”。



毛 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书家。毛氏汲古阁前后收藏书籍8400余册,并聘请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时间里,毛晋刻书共600多种,为中国古代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传下来的毛刻本,至今为学者珍视。

孙云球,字文玉,号泗滨。原籍吴江,迁居长洲。明末清初光学家。他除了研制出近视镜、老花镜外,还制成了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留给后人《镜史》1卷,对后世光学仪器和眼镜的制造技术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叶 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吴县人。著名医学家,中国温病学说主要创始人、奠基者。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世代业医。叶桂继承家学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著《温热论》,倡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其临床处方精简,用药配伍有独到见解。尤擅治奇经、脾、儿科等病,曾有“天医星”之誉。与薛生白、缪遵义合称“吴中三名医”。

毛宗岗,康熙年间长洲县人,字序始,号子庵,清初小说评点家(批评家)。其父毛纶,字德音,晚更号声山,有文才,曾评论过《琵琶记》、《三国演义》,称《琵琶记》为“第七才子书”。毛纶晚年双目失明,毛宗岗继承父业,评刻《三国演义》。毛氏父子对罗贯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订,整顿四月,修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使之更加紧凑畅达,成为至今流传的120回本,为小说流传及价值的揭示作出了贡献。

王周士,元和人,清评弹艺人,善说《白蛇传》、《游龙传》。乾隆南巡时,奉召至御前弹唱,赐以七晶小京官之冠,并随驾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说书游公卿大夫间,名著京华。病乞归乡后,在苏州创建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惠 栋(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初学诗于吴江叶燮。中年以前授徒为生,并以诗名。曾筑屋居木渎山塘街,著书作述,后归居苏州城区。曾为乾隆帝校《御制诗集》,深受赏识,称为“江南老名士”。其论诗主“格调说”,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其诗学深邃,曾选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为研究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晚号牧牛老叟,著名医学家。吴县人早年学诗于吴江叶燮,博学多才,不求闻达。善诗,工画。尤精于医,长于温病,与叶天士齐名,为温病大家。临诊多奇验,治学不拘成说。其《湿热论》系探索研究湿热病之力作,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与叶天士《温热论》齐名,堪称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吴大澄(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清末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古文学学家。吴县人。善书画,工篆书,精于金石学与古文字学。著《古籀补》、《古玉图考》、《字说》、《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诗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后寓居苏州。著名学者。以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古文经学,诸子学见长。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校正误文,发明古义,为士林所推重。又擅长诗词,旁及小说、戏曲;亦工书法,尤长篆隶。其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为其86岁病逝前4月所书,雄浑刚健,被奉为翰墨之宝。

沈 寿(1874—1921)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寿,晚署雪宧。杰出的苏绣艺术大师。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于苏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学刺绣。8岁绣制“鹦鹉图”即显露了她的艺术才智,得到亲友们的称赞。光绪十九年与余觉结婚。余能诗善画,夫妻画绣相辅。沈精心绣事,创造出近10种新的针法。其绣品押印题识,署“天香阁”三字,为士夫争相购藏。宣统二年(1910)绣制的《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一等奖。民国4年,沈寿借鉴油画稿所绣的《耶稣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

顾颉刚 (1893—1980) 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著名历史学家。吴县(苏州)人。早年就读于长元吴高等小学堂,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编纂出版了《古史辨》,轰动了整个史学界。先后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为整理出版这两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草桥中学,先后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小学、角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语兽言》,短篇小说集《膈膜》、《水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圣陶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小说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三集》、《邻居》等,以及《十三经索引》,与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话》等。

颜文梁(1893—1988),字栋臣,吴县(苏州)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自小随父学画,曾任振华女中、吴江中学、太仓省立四中、苏州第二女师、苏州第一师范图画教员。民国11年与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后赴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回国,仍任美专校长,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学、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创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爱国将领-杨虎城
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人,幼名长久,乡人称杨大娃,亦曾自称呼尘.
杨虎城出身贫寒,父亲杨怀福是一位农村木匠.1908年5月被仇家陷害致死,一家生活几近绝境.辛亥革命爆发杨参加革命队伍,反抗清政府的统治,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树起护旗帜号召讨伐北洋军阀杨辛参加了陕西省的于石任、井勿幕为首的靖国军.1925年3月 孙中山逝世陕西仅有杨虎城一人送挽联 并于5月1日在耀县举行孙中山追悼会 ,会上慷慨陈词:"革命的旗帜永远不会倒!"
1926年吴佩孚任刘镇华为甘剿匪总司令.刘镇华带领10万大军向潼关出发,兵临西安城下,所到之处庐舍尽毁.5月15日西安被围,杨虎城部为配合全国革命的形势发展,推戴李虎臣为总司令自任副司令誓死守卫西安.守城自4月6日始战况惨烈仅守城军民饿死超过5万人,但终于以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吴佩孚的频频失败于11月23 日止.历时8个月.
----解围后所以军民遗骨.埋葬于城内新辟的革命公园杨将军主持万革命大公祭,他所挽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素,怨满三秦".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痛苦.
----1930年部队进驻陕西后, 除任17路军总指挥,西安妥靖公署等军职外,兼任陕西政府主席.他任职期间重视教育,曾聘请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担任要职,并选派思想进步的青年出国留
学.在故乡蒲城,杨兴办了中山中学和勿幕图书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1931年9 月8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悍然入侵中过而蒋界石却不顾民族安危
鼓吹"攮外凶必先安内" 的政策 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1933年3 月 杨虎城将军在河北当
面见蒋界石 请求抗战 遭到蒋训骂.眼看民族就要灭亡大好河山沦于敌人的手而蒋界石却于19
36年12 月24 日亲自来陕西令杨虎城与张学良围剿红军,张杨二人即使哭谏都无济于事,深感民
族危亡在即,虽然有兵谏逼蒋抗日.逆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凌晨发动了西安事变 蒋
世石在临潼骊山一石缝中被搜山的士兵发现........
---- 西安事变成功以后,张杨二人深明大义邀请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共商相关事亦,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筑成了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钢铁长城.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界石背信弃义囚禁了张学良 逼杨出国考察,杨将军在国外亦不顾个人安危,宣传抗日的救国思想,并于1937年11月毅然回国抗日.抵达香港时,即被特务控制 .从此被反动派囚禁. 1949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内战连连失败.蒋介石宣告下野.李宗仁以代总统的身份接受中共和谈条件,下令重庆市长杨森释放杨虎城.而杨森却通知了毛仁凤去浙江江溪口请示幕后主使蒋界石!遭蒋严词拒绝.
----1945 年8月间,蒋逃台湾后,又撤返重庆亲自支持西南特区的大破坏,并指使毛仁凤残忍的杀害了杨虎城将军和夫人谢保贞及儿子杨拯中、秘书宋绮云夫妇和两个尚不满10的孩子.......

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

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两晋

陆机(261—303),字士衡,文学家。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他的《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张僧繇,梁天监至大同年间大画家。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绘肖像,作风俗画,尤善画龙,曾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故事。僧繇作画,骨气奇伟,“六法”精备。用笔多依书法,有意到笔不到之妙。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画学东晋顾恺之法,画史上常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平生爱画古圣贤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后人谓其画笔迹周密,劲利如锥刀刻划,号为“密体”。亦工绘蝉、雀、马、猴,及绘捣衣、荡舟、斗鸭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画中四祖”之一。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张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书法家。能诗,长于七绝,与包融及贺知章、张若虚都有名当时,号称“吴中四友”。其书法以草书名世,所书“狂草”逸势奇状,潇洒豪放,连绵回绕,别具一格。人们尊为“草圣”。张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酒醒后,自己都认为是神来之笔,不可能再写出第二幅,世称“张颠”。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斐旻剑舞与张旭草书为“三绝”。

杨惠之,唐开元天宝年间(712~755)雕塑家。先学画,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后专攻雕塑,成为天下第一雕塑手,与“画圣”吴道子齐名。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与神情特征,生动传神,对后世塑像艺术影响甚大,被尊为“塑圣”。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吴县角直保寺圣罗汉像相传出自其手。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洛阳人。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马郎中任苏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宾礼儒士,顾况、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辈,与之酬唱。其性高洁,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号称“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得建安风韵。著有《韦苏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离任。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之为“白堤”。他离任苏州时,百姓啼哭相送,刘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在苏州时也有歌颂姑苏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诗歌。

陆龟蒙(?—876),字鲁望,唐代长洲县人。隐居甫里(今吴中区角直镇),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他生活清贫,一面亲自下田耕作,一面读书论撰不辍,史称“乐闻人学,讲论不倦”。他擅长诗文,与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负盛名,人称“皮陆”。所作诗多写闲适隐居生活,写景咏物为多。所著《耒耜经》,是研究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文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景佑元年(1034)知苏州时,大水成灾,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在苏州还创设郡学,成为苏州有学之始。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文章阐述其政治主张,词多写塞上风光,风格较为明健。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毕生心志,成为激励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著名诗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学士名义出使金,不畏强暴,敢与金主力争国权,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受到当时南宋朝野的称颂。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家”。其《田园四时杂兴》诗60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尤为突出。他撰写的《吴郡志》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苏州地方志乘。



高 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县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属吴中区角直),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同以诗名,称“吴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观以张士诚府重修府治,被谗受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其诗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况 钟(1383—1443),字伯律,号龙岗,别号如愚。江西靖安县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的支持和协助下,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减轻人民负担,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清理历年积案,维护社会治安,发展教育,培养选拔人才等,苏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况钟因丁忧、考满,三次离任时,苏州府先后有十三万五千余名群众联名上书,请求夺情起复和留任。明正统七年(1422)十二月卒于任上,享年60岁,“郡民罢市,如哭私亲,七邑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邻群苏、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络绎弗绝”。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杰出建筑大师,北京明故宫设计者。吴县香山(今属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参加北京宫殿的设计和建筑,被任命为“营缮所丞”。正统年间(1436~1449)负责重建皇宫三大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年(1464),又主持规划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长榫卯技术,被誉为“蒯鲁班”。

吴 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书法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时勤奋好学,“好古力学,至老不倦。”善诗文,为当时文章领袖;擅绘画,尤长书法。平生学宗苏轼,书法亦酷似东坡。好藏书,且多亲手抄录。故居在苏州城区乐桥西尚书里。其待人宽厚,讲人情,重友谊,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于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著名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长洲相城人。擅画山水,初得法于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后学宋元,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吴镇、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会变化,自成风格。与其学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居其首。书法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其诗、书、画,被时人视作“神品”,称之为“三绝”。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著名书画家。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29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狱。后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卖画为生。生性不羁,常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后皈心佛教,自号“六如”。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学元人。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称作“明四家”,又善书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的中兴书法家。诗初多秾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誉为“吴门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年又号拙叟。文学家,吴县东山陆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乡试,明年会试均第一,廷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王鏊秉性耿介,与宦官刘瑾势力斗争,与大学士李东扬力救被刘瑾加害几死的崔璿、姚祥、张玮、韩文、刘健、谢迁、杨一清、刘大夏等官员,得以免死。但终因刘瑾专横,祸流缙绅,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归。辞官返里后,蛰居东山14年。其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再出。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乡,墓表坊上镌有唐寅书“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对联。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号枝山、枝指生,长洲县(今苏州)人。著名书法家。5岁能书径尺字,9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当众疾书,思若涌泉。青年时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称“吴中四才子”。工书法,擅直、行、草、章;尤长草书,名动海内。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著名书法家,长洲(今苏州)人。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常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工行、草书,有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推为第一,亦能隶书。擅画山水,师法宋元,多写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亦善花卉、兰竹、人物。亦能诗,宗白居易、苏轼。以诗、书、画“三绝”兼擅,驰誉艺苑,名满天下。沈周、唐寅死后,推为吴门画坛领袖。

魏良辅(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仓州人,昆曲“水磨腔”创始人。他早年习北曲,经过十年潜心研究,在原来流行吴中的南曲声腔基础上,研制成既保留南曲纡徐回环的特点,又兼收北曲雄健刚劲风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誉为昆曲的“鼻祖”、“曲圣”。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著名文学家、戏曲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有才气,惜怀才不遇。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还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谭概》等,并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曾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等人作品多种,合称《墨憨斋定本传奇》。另外还著有《春秋衡库》、《春秋指月》、《别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补》、《七乐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梦桂、弟梦熊皆有名,称“吴下三冯” 。

文震亨(1585—1645) ,字启美,长洲人。造园艺术家。文徵明之曾孙。其造园专著《长物志》12卷,阐发了独特的造园理论,认为园林必须内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间接的各种有关要素,方能形成综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说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为“吴县派”戏曲作家领袖。明亡后,专事剧本创作。与毕魏、朱素臣、张大复等相友善,研究曲调,从事戏剧创作,形成“吴县派”。作有传奇40余种,今存《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麒麟阁》等18种,剧作为戏班所争演。又编订《北词广正谱》,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圣叹(1608—1661),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颖敏绝世,奇才横溢,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生性不羁。好饮酒。能文善诗,绝意仕进。善衡文评书,议论发前人所未发。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他将《水浒》七十回以后的情节全部删除,并续上他写的“梁山泊英雄惊噩梦”作为全书的结局。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圣叹与一些秀才于顺治皇帝治丧期间,控告县官贪污仓粮,酷刑逼税杖毙乡民的罪行,遭巡抚朱国治镇压,逮捕诸生5人,金圣叹等又与一批群众哭于文庙,以示抗议,朱国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圣叹等13人,是为“哭庙案”。



毛 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书家。毛氏汲古阁前后收藏书籍8400余册,并聘请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时间里,毛晋刻书共600多种,为中国古代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传下来的毛刻本,至今为学者珍视。

孙云球,字文玉,号泗滨。原籍吴江,迁居长洲。明末清初光学家。他除了研制出近视镜、老花镜外,还制成了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留给后人《镜史》1卷,对后世光学仪器和眼镜的制造技术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叶 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吴县人。著名医学家,中国温病学说主要创始人、奠基者。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世代业医。叶桂继承家学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著《温热论》,倡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其临床处方精简,用药配伍有独到见解。尤擅治奇经、脾、儿科等病,曾有“天医星”之誉。与薛生白、缪遵义合称“吴中三名医”。

毛宗岗,康熙年间长洲县人,字序始,号子庵,清初小说评点家(批评家)。其父毛纶,字德音,晚更号声山,有文才,曾评论过《琵琶记》、《三国演义》,称《琵琶记》为“第七才子书”。毛纶晚年双目失明,毛宗岗继承父业,评刻《三国演义》。毛氏父子对罗贯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订,整顿四月,修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使之更加紧凑畅达,成为至今流传的120回本,为小说流传及价值的揭示作出了贡献。

王周士,元和人,清评弹艺人,善说《白蛇传》、《游龙传》。乾隆南巡时,奉召至御前弹唱,赐以七晶小京官之冠,并随驾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说书游公卿大夫间,名著京华。病乞归乡后,在苏州创建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惠 栋(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初学诗于吴江叶燮。中年以前授徒为生,并以诗名。曾筑屋居木渎山塘街,著书作述,后归居苏州城区。曾为乾隆帝校《御制诗集》,深受赏识,称为“江南老名士”。其论诗主“格调说”,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其诗学深邃,曾选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为研究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晚号牧牛老叟,著名医学家。吴县人早年学诗于吴江叶燮,博学多才,不求闻达。善诗,工画。尤精于医,长于温病,与叶天士齐名,为温病大家。临诊多奇验,治学不拘成说。其《湿热论》系探索研究湿热病之力作,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与叶天士《温热论》齐名,堪称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吴大澄(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清末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古文学学家。吴县人。善书画,工篆书,精于金石学与古文字学。著《古籀补》、《古玉图考》、《字说》、《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诗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后寓居苏州。著名学者。以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古文经学,诸子学见长。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校正误文,发明古义,为士林所推重。又擅长诗词,旁及小说、戏曲;亦工书法,尤长篆隶。其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为其86岁病逝前4月所书,雄浑刚健,被奉为翰墨之宝。

沈 寿(1874—1921)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寿,晚署雪宧。杰出的苏绣艺术大师。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于苏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学刺绣。8岁绣制“鹦鹉图”即显露了她的艺术才智,得到亲友们的称赞。光绪十九年与余觉结婚。余能诗善画,夫妻画绣相辅。沈精心绣事,创造出近10种新的针法。其绣品押印题识,署“天香阁”三字,为士夫争相购藏。宣统二年(1910)绣制的《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一等奖。民国4年,沈寿借鉴油画稿所绣的《耶稣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

顾颉刚 (1893—1980) 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著名历史学家。吴县(苏州)人。早年就读于长元吴高等小学堂,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编纂出版了《古史辨》,轰动了整个史学界。先后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为整理出版这两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草桥中学,先后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小学、角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语兽言》,短篇小说集《膈膜》、《水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圣陶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小说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三集》、《邻居》等,以及《十三经索引》,与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话》等。

颜文梁(1893—1988),字栋臣,吴县(苏州)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自小随父学画,曾任振华女中、吴江中学、太仓省立四中、苏州第二女师、苏州第一师范图画教员。民国11年与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后赴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回国,仍任美专校长,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学、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创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草桥中学,先后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小学、角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语兽言》,短篇小说集《膈膜》、《水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圣陶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小说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三集》、《邻居》等,以及《十三经索引》,与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话》等。

颜文梁(1893—1988),字栋臣,吴县(苏州)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自小随父学画,曾任振华女中、吴江中学、太仓省立四中、苏州第二女师、苏州第一师范图画教员。民国11年与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后赴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回国,仍任美专校长,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学、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创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草桥中学,先后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小学、角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语兽言》,短篇小说集《膈膜》、《水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圣陶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小说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三集》、《邻居》等,以及《十三经索引》,与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话》等。

颜文梁(1893—1988),字栋臣,吴县(苏州)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自小随父学画,曾任振华女中、吴江中学、太仓省立四中、苏州第二女师、苏州第一师范图画教员。民国11年与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后赴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回国,仍任美专校长,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学、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创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用安徽的名人写作文
    答:3. 安徽的名人作文450字左右 游安徽名人馆安徽名人馆位于大蜀山北侧,有23个场景和2个群体蜡像厅向大家展示了形象逼真的50多位安徽历史名人。 其中我认为最为恢宏的场景是赤壁之战和戚继光抗倭寇了。来到赤壁之战展区,中间一艘仿制的古...
  • 镇江名人沈括作文400字
    答:我的家乡镇江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说起家乡的名人真是数不胜数,每当想起他们为人们做出的贡献,就一定会为自己是一个镇江人而感到骄傲。在众多名人中,最为耳熟能详的无疑是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了吧。沈括,字存中...
  • 浦北怎么写作文
    答:相传,关于珍珠,还有一个“珠还合浦”的感人的故事呢!我爱我的家乡合浦。 3. 我的家乡浦北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合浦,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是全国闻名的珍珠故乡。 我们这地方的公路四通八达,直的,弯的,有从还珠广场到...
  • 名人的作文
    答: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关于名人的作文13 假期,我看了《名人故事》这本书,我觉得有关诺贝尔的故事
  • 写家乡名人的作文400字要南通的
    答:南通的名人 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
  • 关于山西名人的作文400字左右
    答:需要一篇关于山西的作文400字... 需要一篇关于山西的作文400字 展开 ...“蚕祖”之称的嫘祖,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张果老这些神奇美妙的故事都发生在...我家乡的名人我的家乡在山西,有许多名人。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
  • 搜索家乡名人的优秀事迹,作文.
    答:在我的家乡,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他曾经是大都市里一个不起眼的保安,但他从小就有着不屈服命运的志气。几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努力,从大都市回到家乡,历经了许多次失败,最后靠养鸡致富,他,就是...
  • 作文一篇,写家乡名人的400字左右
    答:因此,有更多人听之后从远处也来修电脑。怎么样,听我讲述这么多,你一定十分了解这位‘名人’了吧。他的事迹是不是很让人感动?他的手艺是不是让人敬佩?这,就是我身边的名人,也是我家乡的一位‘名人’...
  • 家乡的名人作文(400字左右)
    答:我家乡的名人 说起名人,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跳水冠军——劳丽诗。劳丽诗从小有着不服输的精神,使她从游池游跳台。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从校跳到市,再从市队跳到省队,国家队。劳丽诗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因为父亲是“...
  • 小学写家乡作文400字
    答: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写家乡作文400字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