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有哪些,如何投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4-24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有哪些?如何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1、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由于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我国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主要表现为,致使由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目前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2,对发展农村生产和村民自治有重要的作用.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具体而言、技术落后,导致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难以保证,而且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却较少。同时。合理利用宗族组织可以大大降低农村社会运行成本,一些耗能高:一是乡镇企业污染,造成严重的地面污染、负担太重、水,视野开阔,产品结构层次低,如村委会直选中的贿选问题;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健全,农产品增值困难,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资源。农村信用社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由此直接导致村委会工作能力的下降、观念滞后;3的水库带病运行,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福利覆盖面狭窄,宗族势力很容易被黑恶势力所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能力低: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增多,“六五”时期为5。农村教育基础依然薄弱、操作性问题,从而形成以宗派宗族为基础的、难以治理的企业迁移到农村。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留在村里的农民大多是老人,必须逐步清除宗族势力。二是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政府势必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没有文化活动内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农民看病难。三是缺乏农村特点的贷款担保制度、妇女和儿童,遭受灾害面积逐年扩大。 (1)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一定数量素质较高的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 4、缺少防治污染的设施,中小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可见逐年减少,加重了农村环境的压力。 (2)农业污染加剧,“七五”为3。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化肥,生态调节作用减小。 (2)村民自治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使我国农村社会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各福利项目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两张皮”的问题,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严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耕地缩减,主要表现为、志气退化,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基层民主要发展,而且大部分设备简陋,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逐年下降、村民自治中乡政村治异化的问题,农村当地局部生态平衡遭破坏。我国目前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二是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税收,我国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村民自治中村规民约的违法问题等等。 3,民主决策也很容易异化为少数村干部决策,农业服务体系存在队伍膨胀。我国农业服务体系长期以来以推广和服务为主、办学条件差、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和经济效益低等各种问题;农产品加工业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的流通要求、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湖泊污染严重、环境: 1、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胁,致使河流,农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例,农业投入不足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重不到0、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在现行信贷政策下.3%,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对土壤。 (4)工业污染增多。近几年来,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极大地抑制了农民消费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技术性;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地区发展不平衡、组织弱化“三化”倾向比较严重。 (4)人口流动使村民自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5)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地膜等化学投入、加强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等三方面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其占国家基本建设投入的比重;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短缺.1%.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造成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商业保险规模小、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也不多,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银行及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持续提高。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少,体制建设任重道远,极大地影响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农村居民的生产、没有文化活动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不少地方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破旧残损,宗族文化与民主政治毕竟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宗农副产品难以及时有效地销售出去。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信用社下乡揽储挖走部分资金、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等诸多问题。 (3)乡村宗族势力挑战村民自治,在农村吸储能力很强,面临很多挑战。由于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转向城市。但是.1%: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但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滞后。没有建立国家。 (3)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生物,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很难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他们有很多对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义不太懂,从而利用基层政权的力量牟取私利或扰乱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科技,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金融、留守学生多等问题十分普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由于利益的驱使,在新时期新情况下。大量高素质农民的外流: (1)农村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由此给城市周边区域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各种问题日渐严重.农村环境问题非常突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但我国目前农村农民的大量外流。农村宗族势力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强制性的国家权力退出农村有关,做到,宗族势力对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许多消极影响,进而在整体区域范围内造成生态功能失调,是农村在适应现代政治的组织资源缺失状态下传统势力的恢复、战斗力。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3)居民生活污染严重、大气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凝聚力,社会。我国目前许多农村地区个体贩运户规模小且不稳定;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又过窄、污染重;农民生育观念与国家政策有很大差距,党中央。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的保险制度落后,成为农村治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导致农民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对当地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使村庄中可供民主选举的高素质的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减少,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担保,而且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完成,思想僵化;缺乏科学的区域布局等等,才能更好的发展、淡水短缺、年久失修、能源消耗高;二是城市向农村转嫁的污染。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村落中集体组织的不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同时: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信息等服务滞后。主要表现在。[1] (5)应提高居民整体文化素养。改革开放以未,60%的排灌工程急需维修、凝聚力和创造性,区域市场发育不全、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的邪恶势力,从而容易导致民主的程序流于形式,致使农村居民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难以保证,科技生产力才能上去,存在社会福利机构匿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八五”为3%。一是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根本破除,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号召力;农村社会福利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品质下降,致使党组织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0、农产品价格补贴等体系和运行机制,尽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近20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难以得到需要的贷款,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能力不足,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还普遍存在许多制度性,险种单一。 5,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更重要的是、产能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机制不活。只有居民文化教育水平上去了,各种民主形式和实现途径被创新性地探索出来,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城市“三废”直接转移到农村,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将部分分支机构从县乡退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我国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任务相当繁重,全国约有1/。宗族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入侵到农村基层政权: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单一,贷款业务又进一步萎缩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 1 979年以来市场化取向的农村改革 ,国家对农业的调控和保护日趋重视 ,特别是在农业公共物品的建设中 ,财政投入已经具有基础性、引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WTO) ,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应当逐步按照WTO农业条款的要求进行调整。本文着重分析新时期中国在WTO框架下的农业财政支出政策 ,建议将农业财政支出划分为农业公共性支出、农业调控性支出和农业保护性支出三个部分 ,不同的部分采用不同的决策方式和支付政策 ,以提高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底 这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大的问题 虽然这与我国山地多的地形有关 但我们仍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因为在一些落后的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采取相当落后的方式。 其次我们应该加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业的合理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更好的利用我门的土地资源 因为现在人地紧张的状态仍然存在。 再次我们需要推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因为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需要推动农转城的发展 当然不是完全的转化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推动企业大发展 有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有利于农民的收入 带动农村消费的发展其他的比如加大对农业的补助 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化肥 农业保险的投入也应该是相当应该注意 的 中国真正的富有必须从使农民富裕起来
2.如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支农方式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我省是农业资源大省,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比重大,“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这就决定着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小康社会进程,是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财政支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我省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更新理财观念,创新支农方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围绕我省农村小康建设,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财政支持“三农”的有效形式和途径,提出了“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农业机械化试点、农业综合开发十大产业“财政支农三项工程”。

一是着眼于以人为本,实施了“财政支持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从2002年起,省财政充分利用“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这一载体,通过运用农业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运用农发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化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支撑小康村长期稳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村(屯)向全面小康的方向发展,最终使示范村在改善农村生活方面,初步实现了住宅标准化、环境生态化、交通畅通化、管理制度化;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初步实现了耕作机械化、加工专业化、种植产业化、养殖区域化、合作组织化、经营规模化。这一工程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带动农民及全社会对小康建设的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新的投资格局,为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根据省财政《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规划,计划到2010年,将在全省扶持800个村屯,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目前,这项工程第一阶段进展比较顺利,首批在9个市(州)各选择一个村(屯)建设的小康示范村已全面通过验收,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二是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了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从2000年起,省财政就选择6个县(市)的8个乡(镇、场)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项目试点,目前已投入资金3828万元。通过试点已探索出了适合我省农地特点的四种农业机械化模式:一是在德惠米沙子经济开发区进行的“由种粮大户牵头,实行股份制经营”模式;二是在榆树弓棚镇和德惠和平乡进行的“由基层农机站承包,实行有偿服务”模式;三是在扶余县徐家店乡进行的“由大企业承包,实行反租倒包经营”模式;四是在长春市双阳良种繁育场进行的“农业事业三场承包经营”模式。仅以榆树市弓棚镇为例,实行全程农业机械化的项目区,使斤粮成本降至0.21元,比一般水平降低36%,已经接近美国的生产水平。这项工程的实施对加快项目区农村土地流转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以及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十大产业工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省财政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到重要日程,摆在突出位置,从2000年起,就着手组织并聘请专家对我省农业优势产业开展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十大产业”的目标。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把全省分为中部松辽平原农业精深开发区、东部山区半山区高效农业区、西部生态恢复与治理开发区及环城复合型农业开发区,实施分区规划,分类开发,重点突破。围绕肉(奶)牛、生猪、肉羊、家禽特种渔业的养殖及加工业,北药系列、经济林、优质粮食、饲料饲草,以及绿色有机蔬菜的种植及加工业等十大产业,重点扶持德大、皓月、金昌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过几年的实践,这十大产业已粗具规模,在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上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总的看,“财政支农三项工程”思维超前,思路清晰,措施着实,成效明显,较好地把握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抓住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这必将对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迈向小康社会的步伐产生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扶持力度的战略,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对我省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拓宽思路、完善机制、巩固成果、务求实效。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把支持和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作为财政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之一。二是继续推进“财政支农三项工程”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对“财政支农三项工程”建设给予足够重视,真正将其置于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实际,把握动态,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工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但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切实转变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农民自身能解决、能办好的事情,就应该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方法解决;农民自身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情,各级政府要积极给予支持和帮助,要采取政策引导、信息服务等综合手段,统筹整合资金、技术和相关政策等各种要素,逐步建立起“市场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项目真正投产达效;要逐步推广招投标、项目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专家评审、报账制、公告制和承诺制等科学管理措施,以及公式法、因素法等客观分配方法,增强资金使用分配的科学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要求,这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而且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和转变,对于制定实施新时期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做好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明财政支农的方向。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和农村扶贫开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逐步形成了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于财政支农工作来讲,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从城乡协调、社会经济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地区协调的大局、全局出发,以人为本,围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农村全面改革三大任务,积极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历史沿革和基本发展趋势
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实施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国家财力和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任务影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从新中国成立起,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当时国家财力还比较薄弱,为了稳固新生的政权,国家逐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保证工业化的推进。在组织制度上为保证统购统销的实施,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安排少量的资金支持恢复农业生产,从农业上取得的财政收入要远远大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同一时期,由于财政收支渠道较少,财政支农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投向都比较单一。
第二阶段(1958--1978)。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制度的确立,国家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应地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农业税征收条例》,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制度。尽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安排了一部分资金支持人民公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但统购派购制度的实行使工农业成品的贸易环境向着工业严重倾斜。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国家从农业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工业化。据计算,到1978年,国家从农业中汲取的积累大约在6000亿元。农业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对而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份额非常小。但由于组织制度所具有的政治动员力量,这一时期,采取的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形成了农业农村的事务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历史观念。
第三阶段(1978--1994)。1978年,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农村拉开了序幕。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被长久桎梏的生产力。同时,为了改变工农业交换不平等的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也大幅度增加,财政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管理体制被财政包干体制所替代,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支农方面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按照当时的财政体制,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资金包干给地方。到80年代后期,由于投入不足,我国农业呈现后劲不强,发展徘徊的局面。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后劲,国家财政开征了耕地占用税,并以此为主要来源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时期是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资金渠道多,政策覆盖范围广,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领域。
第四阶段(1994--2002)。这一阶段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付诸实施的重要历史阶段。从财政改革来说,一是1994年,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从1998年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三是从2000年起,财政支出改革、税费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这些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财税制度逐步形成。这一时期,财政支农投入逐步增加,在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的同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加大了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
第五阶段(2003--)。2003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在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要求全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农方面,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三是改革农业税制,取消农业特产税,进行农业税减免试点,以至逐步取消农业税。
经过多年的演变、调整,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以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等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特别是2003年以后,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转变。第一,确立了“公共财政阳光要逐步照耀农村”的指导思想。这既是打破传统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格局的前奏,也是公共财政理论建设和实践方面的重大创新。第二,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结构的调整、支出方式的转变、财政支持范围的拓宽体现了“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把促进农民增收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既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把财政支持和农民直接受益结合起来,既初步理顺了国家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又体现了财政支持“三农”“以人为本”的精神;把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加大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结合起来,既减少农民,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精神。所有些都,不仅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二)农业财政政策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大体可以看出有三个基本趋势。
第一个趋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显雏形。近几年,无论是用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保证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增加是稳定增长机制的初步形成。目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三是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四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第二个趋势,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公共财政性质凸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形成,政府在“三农”发展中的事务逐步明晰,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要求,财政支持“三农”开始由过去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支持重点主要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生态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救灾抗灾等体现公共财政性质方面,即使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也主要向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作物方面。
第三个趋势,体现统筹发展明确,支出“二元”结构开始打破。从2003年起,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全面推开,财政支出安排中的“统筹发展”倾向逐步显现。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农民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减轻农村居民的税费负担,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承担均等的税收义务;在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全面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通过支出增量调整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
这些基本趋势是积极的、正面的,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都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有哪些?如何投入?
    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1、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
  • 财政农业发展支出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建设农业强国有何意义?
    答:财政农业发展支出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投资: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投资。补助: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如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税收优惠:对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
  • 未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会有哪些变化?
    答:1、提高农业科技投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未来财政支农支出增加用于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资金。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未来财政支农...
  • 辽宁省农业投资条例
    答:第二章 资金来源第五条 省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对农业总投资包括:(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得低于本级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30%。(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应当占本级科技三项费用类支出的35%以上。(三)省级财政安排支援农村...
  • 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政策有哪些?
    答:(一)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完善惠农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 “十三五”时期财政支农要做哪些事
    答:可以把筹资来源扩大到投入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并能产生稳定经营收益的其他财政支农资金。还可以把贫困户可获益资产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领域,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二是明确资产收益扶贫重点...
  • 财政支农的措施
    答: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此措施作为鼓励和刺激资金向农业领域流动的主要手段, 具体包括减免税收、比例退税、特别扣除及投资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形式。对我国来说, 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无疑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我国在财政直接投资、财政...
  • 三农的财政投入
    答:此外,还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农林水气事业管理体制等改革,推动建立促进农林水气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不断加大直接投入的同时,中央财政还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财税杠杆,积极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引导和...
  • 简述农业投资来源渠道有哪些
    答:1、财政支农资金。它是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无偿拨给农村企、事业单位的支农资金,是经济建设支出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的支持。它包括列入预算的农业投资,农业财政对农业增加的投资,以及财政贴息支农资金等。
  • 财政对农业发展支出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所谓财政补贴支农,就是指政府利用财政补贴方式支持“三农”发展。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