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达斡尔族的历史及迁徙过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0
中国各民族的迁徙过程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
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其源盖出于此。
其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明言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其云:“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
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民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黄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亦即《史记·周本纪》所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
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关于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说:“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如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所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朱德:《祭黄帝文》,《新中华报》1937年4月5日。)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
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形式
我国近1亿少数民族人口广泛分布于祖国各地, 经过几千年的民族交往、迁移和发展已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分布形成。在地理分布上已呈现出互相交错分布、混杂居住的局面。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生活。
不少民族分布范围很广,如回族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口以散居形式遍布全国;蒙古、满、苗等族分布的省区也很广泛。建国后,为了建设需要,民族人口的调动增加,使各地区的民族成份更趋多样化,如北京有56个民族成份,其他各省区中绝大部分都有30 个以上的民族成份。
同时,许多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迁移中,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聚居地,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如分布于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就占其总人口的73% ;藏族人口居住于西藏、四川的就占了70%左右;维吾尔族99%以上聚居于新疆。
壮族人口92%居住于广西;其他如布依、白、傣、 哈萨克等几十个民族在某一省区的集中程度也都98%以上,显示了明显的聚居分布的特点。
二、人口分布的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从全国范围来说,主要分布东北、西北、西南等内陆边疆地区。这里自然环境较差,人口稀少。但由于民族地区范围广阔,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有显著的差异,因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1992人。

  【语言文化】
  “达斡尔”的意思说法不一,有的说“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有的说“达斡尔”意即“长宫”、“原来长座位置”,是达斡尔人对先人建立的“辽国”和“长国”的宫廷生活时常怀念。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族的其他亲系语友的语言有许多共同的语法特点和相同、相近似的词汇。
  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国家队主力之一,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人曾多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财畜神、祖神等。原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主持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大多信仰多神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财神、祖神等。由于达斡尔族居住在祖国各种文化交汇和过渡的地带,加之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变迁,因而形成了他们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征。达斡尔族的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的特点。
  【饮食习惯】
  达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菜。米面较之,以米为主。住在黑龙江北岸时,兽肉曾经是主食之一。迁徙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菜类增加了,粮食逐渐变为唯一主食了。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燕麦叫"花林坡",带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麦粥叫“花林坡巴达”。这是达斡尔人尤其老年人爱吃的一种饭。炒熟的燕麦面粉叫"哈格";炒熟后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黄油、牛奶吃。由于哈格和欣特勒抗饿性强,干燥,便于携带,受到猎手、放排人、农民的欢迎。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煳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主要节日】
  春节,达斡尔族称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最晚在明初,达斡尔人分布在西起贝加尔湖,东至牛满河,北至外兴安岭,南达黑龙江南岸的广大地区。据苏联学者莫柴也夫在《中国的东北》一书中考证:“从前达斡尔人居住于贝加尔湖之东。因此,外贝加尔湖地区,特别是石勒喀河和额尔古纳河上游,至今还往往称作达呼里亚地区。”又据《苏联大百科全书》记载:“达呼里亚是一个历史地理区域的名称,在贝加尔湖的东边,一部分在黑龙江流域(到17世纪为止)一直伸展到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结雅河(牛满河)和部分松花江及乌苏里江流域。这一区域的名称来自达斡尔族,因为那时候他们即住在西达雅布罗诺威岭(西段外兴安岭——编者)的大部分地区。”明朝政府曾一度在黑龙江北岸特林地方,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和许多卫、所等行政管理机构。
  明朝末年,女真族重新崛起于东北。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继而开始了征服统一黑龙江流域的战争。至清朝初年,被称为“萨哈连部”、“萨哈尔察部”、“索伦部”的达斡尔、鄂温克等族各部相继归服清廷,被编为“佐领”,岁贡貂皮,在清朝中央政府理藩院和宁古塔昂邦章京(后改称宁古塔将军)的管辖下过着猎、渔、耕、牧的和平生活。
  达斡尔族的南迁,始于个别归服清朝的部族首领及其家族。清崇德初年,达斡尔族敖拉氏(敖姓)的呼力尔肯,被朝廷封为三等男爵后,率所属部众,迁到嫩江中、上游两岸(今莫旗、嫩江县境),建立了村屯。1649年(顺治六年)原居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畔的清朝额驸精奇里氏(今金姓)巴尔达奇及家族迁居北京,入满洲正白旗,此为达斡尔族人定居北京之始。
  达斡尔族大举南迁嫩江流域,因沙皇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入侵。1643年冬,沙俄雅库茨克统领戈洛文派以波雅尔科夫为首的武装哥萨克“探险队”,首次闯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和平居住区,野蛮地烧、杀、抢、掠,激起达斡尔等族人民极大的义愤,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击。嗣后,沙俄又几次派出哈巴罗夫等武装深入黑龙江省腹地,进行更大规模明目张胆的武装侵略和物质掠夺,其暴行令人发指。达斡尔族等北疆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作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达斡尔等族人民反抗沙俄武装侵略的斗争,是我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辉一页。
  当时的清朝政府因入主中原不久,正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北顾,不得已动员黑龙江北岸的达斡尔、鄂温克等族迁居内地嫩江流域,以断绝入侵者的粮食等给养,暂保北疆安宁。达斡尔族人民为避战祸,应清政府之命,迫不得已,痛弃家园故土,扶老携幼,渡黑龙江、越大兴安岭,举族南迁至今嫩江流域广大地区。嫩江流域自此成为达斡尔族人民的聚居地。
  达斡尔族南迁嫩江流域之初,就有一部分人定居于齐齐哈尔地区。当时清政府以齐齐哈尔屯为中心,任命洪吉、扎木素为“打牲”处(渔猎部落之意)总管等职,管理达斡尔族等军政事务。康熙三十年(1691年)“命选索伦达呼尔人民,披甲驻防齐齐哈尔”(《黑龙江志稿》卷30),其中,从布特哈地方抽调12佐达斡尔人迁驻齐齐哈尔。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蒙古科尔沁部向清朝廷交出于天聪八年(1634年)俘获的达斡尔、锡伯等族1.4万余人,清政府议复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和宁古塔将军佟宝,“齐齐哈尔最为紧要形胜之地,应于席北、卦儿察、打虎儿内拣选强壮者一千名,令其披甲,并附丁二千名,一同镇守齐齐哈尔地方,令副都统品级马补代管辖”(《清圣祖实录》卷155)。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从墨尔根城移驻齐齐哈尔,并设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在齐齐哈尔八旗所辖佐中,达斡尔族共16佐。雍正十一年(1733年),“议复黑龙江将军卓尔海奏言,挑选布特哈打牲人一千名,令往齐齐哈尔地区城北本尔得地方居住,编为八旗”(《清世宗实录》)。原居和后几次派驻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族官兵及其家属的后代形成了现在的齐齐哈尔达斡尔人。齐齐哈尔达斡尔人因地处平原,更接近内地,多从事农业,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也较高。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额尔古纳河成为中俄界河,呼伦贝尔地区成为国防重地。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办理军机大臣等遵旨议复,“相视呼伦贝尔附近之济拉嘛泰口处,地方辽阔,水草甚佳,树木茂盛,可以种地筑城,请拣选索伦、打虎儿、巴尔虎、鄂伦春之兵三千名,迁移其地,将伊等编为八旗”(《清世宗实录》)。在新编呼伦贝尔八旗50佐中,迁自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族人共26佐,730名兵丁。后因呼伦贝尔地方气候极寒,不易耕种,几经奏请,于乾隆七年(1724年)获准,26佐达斡尔人全部迁回布特哈原籍。其中少数为官者及家属仍留在呼伦贝尔。后清末、民国初年及东北沦陷时期又有一大批达斡尔人陆续迁居呼伦贝尔地区,他们共同形成了现在的海拉尔达斡尔人。
  17世纪80年代,新疆额鲁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反清。至1757年,清军相继击败噶尔丹及其后继者策妄阿拉布坦、阿睦尔撒纳军。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征战中,达斡尔官兵参加多次战役。战斗结束后,以3年为期,实行轮换驻防制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免去长途跋涉之苦,清政府决定选派达斡尔、鄂温克、锡伯等族官兵携带家眷迁驻新疆伊犁地区。同年秋,布特哈地区达斡尔、鄂温克、锡伯等族官兵,携带家眷,分南、北两路,远赴新疆。途经千辛万苦,分别于第二年、第三年抵达新疆。到达伊犁后“索伦在奎屯萨玛尔地方游牧,达虎尔在霍尔果斯河一带,建盖房屋居住种地”(《西陲要略》)。达斡尔族人被编为索伦营左翼4旗。同治初年,新疆达斡尔人因战乱突围至塔城地区。同治十二年,曾有回返布特哈故乡之举,因中途受阻,辗转数年,又返回塔城地区。新疆达斡尔人为保卫和开发建设祖国西北疆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嫩江以西今莫旗所辖地区,自清初就是达斡尔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历史上称为西布特哈。清末,清政府开禁招垦,大批汉族等农民、工匠、商人涌入布特哈地区。而嫩江东岸的东布特哈地区因放禁较早而首当其冲。移入农户大量毁草、毁林开荒,部分达族村屯的土地、牧场、山场被抢占、破坏,达斡尔族人传统的牧、猎、渔、农业生产受冲击。民国以后,该地区相继实行县制,捐税繁多,加之民族压迫、阶级压迫日益加剧,社会治安混乱,盗匪猖獗,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难以维系。嫩江东岸的达斡尔等族人民怀念从前较为安定的自然生活方式,相继举村迁居嫩江西岸今莫旗地方。首先西迁的有德都勒、温察尔、塔文浅、哈力等屯的人们。东北沦陷时期,沿嫩江沿岸居住的多金、都尔本浅等屯的人也相继迁居嫩江西岸。从此,今莫旗地方就成为全国达斡尔族最集中的地区。
  17世纪80年代,新疆额鲁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反清。至1757年,清军相继击败噶尔丹及其后继者策妄阿拉布坦、阿睦尔撒纳军。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征战中,达斡尔官兵参加多次战役。战斗结束后,以3年为期,实行轮换驻防制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免去长途跋涉之苦,清政府决定选派达斡尔、鄂温克、锡伯等族官兵携带家眷迁驻新疆伊犁地区。同年秋,布特哈地区达斡尔、鄂温克、锡伯等族官兵,携带家眷,分南、北两路,远赴新疆。途经千辛万苦,分别于第二年、第三年抵达新疆。到达伊犁后“索伦在奎屯萨玛尔地方游牧,达虎尔在霍尔果斯河一带,建盖房屋居住种地”(《西陲要略》)。达斡尔族人被编为索伦营左翼4旗。同治初年,新疆达斡尔人因战乱突围至塔城地区。同治十二年,曾有回返布特哈故乡之举,因中途受阻,辗转数年,又返回塔城地区。新疆达斡尔人为保卫和开发建设祖国西北疆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你是达斡尔族的吗。。我也是~

  • 达翰尔是个什么民族?
    答:民国初年裁军,1917年,达斡尔族迁居今塔城市阿西尔一带屯耕。新中国成立后,塔城县设“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1990年,全地区有达斡尔族4474人,聚居在塔城市的有4324人。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一部分人兼通汉、哈萨克、维吾尔等族语言,有“天然翻译”之称,现普遍使用汉字。达斡尔族世...
  • 契丹族的后裔是什么民族?
    答: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辽朝灭亡以后,达斡尔族的先民迁徙到黑龙江以北。2,达斡尔民族区:1956年9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决定,将原龙江县虎尔虎拉区、达呼店区、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以及榆树屯等4个农村区合...
  • 达斡尔族的历史达斡尔族的起源
    答:达斡尔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12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达斡尔族先民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部。但达斡尔族的形成是在明代,只有从这一时期的史料中才能准确记录达斡尔族的活动。明代,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北岸。这里有丰富的水和肥沃的土地。他们经营农业,种植小麦,放牧,在森林里打猎,与邻居...
  • 达斡尔族分布的主要省区 达斡尔族的文化历史
    答:达斡尔族是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体育与游艺项目,为丰富祖国的体育文化宝库作出了贡献。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传统达...
  • 莫力达瓦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达斡尔族
    答:莫力达瓦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所在地的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约为13万人。他们在历史上是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曾在17世纪初从黑龙江北岸迁徙至南岸及嫩江平原,与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共同抵抗沙俄侵略,以英勇事迹捍卫了北部...
  • 达斡尔族民族概况是什么?
    答:达斡尔族人口约12万余,主要居住在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鄂温克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新疆塔城一带。达斡尔族被认为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其先民发祥于黑龙江北岸。新疆达斡尔族是十八、十九世纪从黑龙江迁徙而去的。这个曾经过着渔猎游牧生活的民族,已...
  • 龙江达斡尔族史话:达斡尔族语言
    答:清代,达斡尔族中广泛流传着,辽亡后,一部分达斡尔人经西喇木伦哈喇木伦河迁徙到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和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一带,从事渔猎生产的传说。与契丹贵族库烈儿不肯降金,带领其部北迁黑龙江一带记载相符合。另外,达斡尔族关于其先人曾随汗南征,留守未去之部为现代达斡尔的传说。也同...
  • 达斡尔族的族称族源是怎样的?
    答:达斡尔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1-12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聚居在大兴安岭西北的就是达斡尔族先民。然而,达斡尔族的形成是在明代,从这时期起才有确切记载达斡尔民族活动的史料。在明代,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北岸。这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他们经营农业、种植麦类、放牧牲畜、林中狩猎...
  • 简要叙述达斡尔族概况?
    答:达斡尔族人口约12万余,主要居住在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鄂温克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新疆塔城一带。达斡尔族被认为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其先民发祥于黑龙江北岸。新疆达斡尔族是十八、十九世纪从黑龙江迁徙而去的。这个曾经过着渔猎游牧生活的民族,已...
  • 达斡尔族姓什么?
    答:斡 拼音wò guǎn 。知识扩展:达斡尔族的介绍 1.达斡尔族的起源与历史: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起源可追溯到元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他们的祖先可能是生活在北亚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并逐渐迁徙到今天的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在清朝时期,斡尔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2.达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