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识字教材和现今的区别很大,那么中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有什么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对于中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特点,我们主要从编撰者、编撰内容、编撰形式和选字种类及数量进行分析。

就编撰者的身份而言,很多政治家、学者都是教材的编写者。如李斯、赵高、胡毋敬、史游、李长、周兴嗣等都是当时朝廷的重臣,司马相如、朱熹、王应麟、王筠、蒲松龄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学者,他们亲自编写蒙学教材保证了教材的质量和权威性,也为当时政府提倡的规范字体起到了推广和示范的作用。

就识字教材所涉及内容而言,中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堪称“百科全书”。编撰者把识字和人文知识、自然知识、日常生活常识、伦理道德思想等统一在一起。例如,《急就篇》包括姓名官职、衣食住行、飞禽走兽等等,学了它,就能够“泛施日用”。《三字经》仅1000多字,却包罗了天文地理、封建伦常等大量的文化常识,被人誉为“古今奇书”、“袖里通鉴纲目”, “言简意长,词明理析,演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插图]其他小学识字教材如《蒙求》《龙文鞭影》集中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嘉言懿行等。

就教材编撰形式而言,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一是重汉语之“韵”,二是重儿童之“趣”。就“韵”而言,蒙学教材是“以类相聚,连篇成韵”。即:把文字按类编排(或按内容,或按形体),句式很短,常为三言、四言或五言、七言不等,如《史籀篇》《仓颉篇》《训纂篇》都是四言、《凡将篇》多为七言,《急就篇》为三言、四言和七言相杂,《三字经》为三言,《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四言。就儿童之“趣”而言,很多蒙学识字编写采用故事、图画、诗歌、歌诀、成语典故等形式,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例如,《对相识字》《养蒙图说》都给文字配备了图画,增强直观认知效果;《蒙求》《龙文鞭影》几乎一句一典故。

就识字教材的字种字量而言,《急就篇》共34章,其中尽量避免了重复字,总字数2144字,经笔者统计,确切字种为1695个;“三、百、千”2594字,不计重复共收字1462字;《开蒙要训》1400多字,没有重复字;李翰《蒙求》2384字,《幼学琼林》17809字,《龙文鞭影》4248字,这三本书除去重复的字,字种也均在2000左右,《文字蒙求》收2058字(按:包括2044个《说文》中字,14个补缺字),没有重复字,《字学举隅》1842字,无重复字。可见,古代蒙学书的字种字量基本是在2000字左右。



古代识字的特点就是特别简单,还有非常押韵的教材,比如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等,这就是古代启蒙教学的教材,不像现代都是用拼音开始学习,他们从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认字,也是从比较简单的字开始学习的,古代的启蒙都是学习三字经之类的,这种读起来比较朗朗上口,里面的字也特别简单好认。

中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有基础性,全面性,复杂性,难背性,以及枯燥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功能比较齐全,除了能提高这些孩子们的识字量之外,可以提高这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然后也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理解能力。

特点就是,古代的识字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只有纸和笔,而现在的方法是更加先进的,有很多的教材,还有教学工具,还有多媒体,非常的方便。

  • 古代和现代的区别?
    答:古代和现在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跟我们现在根本是没法比的,没有可比性。
  • 简述中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
    答:答:蒙养教材的种类主要包括识字、诗文、名物、历史、道德教学的课本。其编写特点是:(1)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2)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3)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4)重视汉字的特点。
  • 世界上最早的识字课本是我国的哪一部著作?
    答:周谷城先生在传统蒙学丛书《千字文》的前言中说“周兴嗣编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认编得最好的识字书,从南北朝直至清朝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不能不说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我国古代,日本、朝鲜还有越南等国的遣唐使都曾将《...
  • 世界上最早的识字课本是我国的哪一部著作?
    答:南朝梁代的《千字文》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识字课本。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千字文》。现在也还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影响深远。这本书写于公元六世纪,是奉梁武帝之命编写的。梁武帝一身戎马,没有时间读书学习。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后辈都能成为国家栋梁。为此他亲自登台授课...
  • 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可以分为哪三类
    答: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大致可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诗选教材和作文教材5大类。1、蒙学教材:《急就篇》2、经学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代表。3、文选教材:《昭明文选》4、诗选教材:《诗经》5、作文教材:《文章轨范》我国的蒙学教材的代表作是《急就篇》,大致可分为七类:一是综合...
  • 古代教学用的教材都是统一的吗?
    答:并不是统一的,而且各地教书先生侧重点不同。大体分为五类:蒙学教材:《急就篇》正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其一,“姓氏名字”,其中罗列的姓名体现了战国秦汉的一些时代特征;其二,“服器百物”,举凡锦绣、饮食、用具、虫鱼、服饰、音乐、庖厨、人体、兵器、车舆、宫室、树木、六畜、飞鸟、野兽、疾病、...
  • 古代人说话是讲白话还是文言?
    答:古代人说话用白话文。古人的普通话与我们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发音方面,词汇的组成和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别。先秦时期的文学著作非常精简,例如《春秋》记录了鲁国三百年的历史也不过一万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写作技巧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古代的识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时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数老百姓...
  • 如何教学语文识字的探讨
    答:而《三字经》作为古代识字教材,儿童很喜欢这样三字一句,前后又大致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的编排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记住了字形。 诚然,《三字经》中的内容已落后于当今时代的要求,但它的编排形式完全可以借用于今天的识字教学。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中,一部分识字内容就借鉴了《三字经》的编写形式:如,一年级下册在...
  • 汉字的演变过程
    答:虽然汉字和表音文字都使用音符,但汉字的音符同表音文字的音符有很大区别。表音文字的音符是专职的,汉字的音符是借现成汉字充当的,属借音符性质。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象形字大多变得不象形了。如古代汉字的“ ”“ ”演变成了今天楷书的“日”“月”,在字形上已经看不出与太阳、月亮的联系了,因此可以说已变成...
  • 当今社会指纹识别已易如反掌,那么古人靠什么来识别指纹呢?
    答:因为古人发现每个人的指纹和掌纹是不同的,它已经成为古人自己身份的标志。在封建时代和落后时代,古代人仍然可以看到指纹的功能,因为一个人的笔迹很容易模仿,而且有许多人同名,只有指纹是每个人独有的。所以用指纹代替其他指纹可以解决很多问题。1.古代人们不识字 在古代,许多人实际上不认识汉字,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