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十六 古代经济政策与经济的繁荣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17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政府主要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先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古代政府主要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封建政府推行这种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评论这种经济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影响.


1.重农轻商的劝课农桑,着重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
主要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商人流通性大,不利于政府管理)
3.影响:1.注重发展农业,使社会稳定,
2.有利于封建政治的中央集权
3.商业发展缓慢,阻碍商品自由贸易流通
4.形成了已小农经济为特点的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一.封建主义抑商政策:
  抑商政策作为重农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古代到近代一脉相承延续下来,是历代奉行不替的传统政策。该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大商人资本的形成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抑商的原因:
  (1)传统思想认为农夫是主要生产者,用力最苦而获利最少;商人不是生产者,且获利多。这乃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根源。
  (2)民舍本而逐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败坏善良风俗。这就是商人往往被称为奸商、刁民的理论基础。
  (3)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社会是一种瓦解,商业的发达必然造成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破坏传统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生产方式;经济交往频繁,流动性加强;传统的封建道德、家庭伦理也将受到挑战。这必然威胁封建统治的长久治安。
  (二)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
  (1)政府贬低商人地位,并加以各种各样的人生侮辱,对商人采取歧视性政策,例如婚配、做官、就业、户口、科举考试等。普通百姓由于或多或少受到过商人的剥削,因而也嫉恨商贾,因此商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为富不仁”的形象。
  (2)加重商人的负担,使其无利可图或获利不多,以次减少商人资本的积累,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也减少商人所带来的危害,例如兼并土地、放高利贷、对传统道德的冲击等。
  (3)垄断政策:
  ①土贡政策:土贡政策起源于周代的诸侯国向周天子的朝贡,。后来演变为:由封建王朝指定,各地区都将当地的土特产和奢侈品(这些贡品价值一般很高)编为贡品目录,年年上贡于朝廷,具体由当地地方官来执行,私人不得随便买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土贡政策的具体写照。土贡政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项垄断性的经济政策既加重了当地老百姓的负担也不利于商品贸易,商人很难从中获利,从而达到抑商的目的。
  ②禁榷政策:简单来讲就是由封建政府掌握某些商品的专卖权,私人不得随意进行买卖的政策。在传统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社会中,大部分商品由男耕女织就可以生产或简单的交换获得。但总有一些商品是不能简单获得的,因而具有较高价值,例如盐、铁、药等,例如清代官私合营的同仁堂垄断了当时中国的药材市场;自汉代以来政府将盐、铁等希缺品、紧俏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由各地的盐官实行垄断、专卖,很类似于今天的烟草专卖局。禁榷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抑商。
  ③官工业:即中国古代历代统治阶级的官府为满足统治者的生活享受和政治、军事、财政需要而经营的手工业,又称做“官工业”或“官手工业”。
  (4)平价政策:
  ①均输政策:其原因:A.稍远郡国交通不便,转运困难,贡品在长途运输中损坏或变质;B.有些贡品在当地为优品,运到京师后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比较,则属于劣品,其市场价格更不能抵偿运费。
  ②平准政策:“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
  (5)古代币制相当不稳定,统治阶级还不断改变币制,使商人所积累的大量货币财富付之东流、丧失或减少价值,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引起倒退。
  (6)直接没收或掠夺商人财产。这种政策是对商人致命的打击,我国在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二. 辅助性的抑商政策——抑奢。抑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倡节俭,使消费与生产相平衡(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传统思想认为:人们对生活品的需求有一定限度,例如人们对于吃和穿都有一定限度,其限度就是吃饱了、穿暖了;而对于奢侈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2)抑奢利于抑商,因为低质易耗品体积大、价值低,不利于长途运输、长期保管,因而不容易获利,只有奢侈品单位价值大,容易盈利。因此抑奢即抑商,而朝贡和土贡就直接或间接起到了抑奢的效果。
  (3)如果增加奢侈品的生产,则必然会减少了生活品的生产。如果人们都不事稼穑,这对于传统农业社会是一种危险,古代不少帝王都是带头提倡节俭的典范。
  由于中国古代制度基本上是后承前制,因此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必然要联系历代经济思想、制度,尽管这些制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清以前许多制度就废除或松懈了,但是其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足以影响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对资本主义的萌芽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①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古代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③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 →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④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
(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春秋战国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1)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3)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一)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
①冶金业
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青铜时代
冶铁技术: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铁器与农业。
冶铁燃料:汉代煤;北宋普遍。南宋焦炭;明流行。
②制瓷业 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瓷都”。元彩瓷。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丝织业:汉代获得“丝国” 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棉纺业: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二)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的兴起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周朝:工商食官政策,官府统一管理。
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主体。
汉唐时期: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城市繁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2、商业的繁荣
宋朝: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明清: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货币经济占主导。商业资本集聚,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二)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1、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① 三次高潮: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
②共同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③ 给南方带取劳动力技术,促进江南开发。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2、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
① 汉代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② 经济重心南移
五、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苏州)、陶瓷业(江西景德镇)等
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④ 观念
(二) “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
3、推行的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
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征税;④禁止对外贸易。
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释难知识解析】
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2.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及经营形式
(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在我国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的历史趋势。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向东南的转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最突出:三是经济中心向东南的转移又导致了政治重心和文化重心相应的转移。
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②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5.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不利条件:①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6.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7.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既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中国古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具体表现为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2.中国古代社会中城市发展的特征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第一,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第二,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第三,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四。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让他法人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