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起初都有哪些症状啊?晚期和早期有什么区别啊?如何治疗啊?拜托各位大神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2
胃癌起初都有哪些症状啊?晚期和早期有什么区别啊?如何治疗啊?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误诊治 1.症状 (1)早期胃癌: 随着病情发展,胃的功能和周身状况逐渐发生改变,这些症状常无特异性,可时隐时现,可长期存在。如上腹胀痛、钝痛、隐痛,恶心,食欲不振,嗳气和消瘦等;少数溃疡型(Ⅱc型和Ⅲ型)早期胃癌也可有溃疡样症状,呈节律性疼痛,反酸,内科治疗可缓解等。有的患者胃癌与某些良性病变共存或在某些良性病变的基础上(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发生癌变,而这些良性胃部疾病的症状已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更易使患者和医生放松对胃癌的警惕,而延误诊断时机。某些早期胃癌也可以出现呕血,黑便,或吞咽困难等症状而就诊。 ①上腹不适:是胃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约80%患者有此表现,与消化不良相似,如发生腹痛,一般开始较轻微,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逐渐加重,可以为隐痛,钝痛。部分可以有节律性疼痛,尤其胃窦胃癌更明显,甚至进食或服药可缓解。老年人痛觉迟钝,多以腹胀为主诉。这些症状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就医时也易被误认为胃炎或溃疡病。故中年患者如有下列情况,应给予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A.既往无胃病史,但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适或疼痛,经治疗无效;B.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近期上腹痛的规律性改变,且程度日趋加重。如症状有所缓解,但短期内又有发作者,也应考虑胃癌的可能性,及时作进一步检查。 ②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食欲减退和消瘦是胃癌次常见症状,将近50%的胃癌患者都有明显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的症状,部分患者是因进食过多会引起腹胀或腹痛而自行限制进食的。原因不明的厌食和消瘦,很可能就是早期胃癌的初步症状,需要引起重视。早期胃癌患者一般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大多数患者除全身情况较弱外,仅在上腹部出现深压痛。 (2)进展期胃癌 :胃癌病变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无转移至有转移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因此早期,进展期乃至晚期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不仅如此,各期之间症状常有很大交叉,有些患者病变已届进展期,但症状尚不明显,有些虽处早期但已有较突出的症状,也有些患者是以器官转移的症状或合并症的症状而就诊。根据国内资料的统计进展期胃癌常见的症状如下: ①腹痛:当胃癌发展扩大,尤其在浸润穿透浆膜而侵犯胰腺或横结肠系膜时,可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极少数癌性溃疡穿孔的患者也可出现腹部剧痛和腹膜刺激征象。 ②食欲减退和消瘦:癌肿毒素的吸收,可使患者日益出现消瘦、乏力、贫血,营养不良的表现,往往是进行性加重,最后表现为恶病质。 ③恶心呕吐:也是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即可发生。胃窦部癌也可出现幽门梗阻的症状。 ④呕血和黑便:癌肿表面形成溃疡时,则出现呕血和黑便。1/3胃癌患者经常有小量出血,多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部分可出现间断性黑便,但也有以大量呕血而就诊者。 ⑤腹泻:可能与胃酸过低有关,大便可呈糊状甚而可有五更泻。晚期胃癌累及结肠时常可引起腹泻,鲜血便等。 ⑥咽下困难:癌肿长大后,可出现梗阻症状,贲门或胃底癌可引起下咽困难,胃窦癌引起幽门梗阻症状。 2.体征 早期胃癌可以无任何体征。或仅有上腹部压疼。中晚期胃癌多数上腹压痛明显。1/3患者腹部可触及肿块,质硬,表面不平滑,有触痛,尤其患胃窦部癌的消瘦患者更易发现肿块。至于转移灶如直肠前触及肿块、脐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和腹水的出现,更是晚期胃癌的证据。 上腹部肿块、直肠前隐窝肿物、脐部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左腋下淋巴结肿大,腹水等常提示已有远处转移。并常因转移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体征,而使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大,黄疸等,卵巢转移可发现卵巢肿大和大量腹水,肺部转移可有呼吸困难等。 此外,胃癌伴癌综合征也可成为重要体征,如血栓性静脉炎、皮肌炎等。 晚期患者可有发热,恶病质等。 胃癌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晚期胃癌手术的可能性不大,即便能够手术也仅为姑息性的局部切除,临床上,中晚期胃癌的治疗多采用放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的综合手段,以充分结合各治疗方法的优势。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常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上腹部疼痛,进食后症状往往加剧,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加剧,发作频繁,并向腰背部放射,同时常伴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胃部灼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症状。中药认为该病多属于"反胃","胃脘痛"的范畴.病机是由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脾胃损伤,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结痰凝久则成积。 中草药治癌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肿瘤虽然是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多数的肿瘤病人来说,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治问题的,而中医由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运用中医中药术后长期治疗,可以防止复发和转移;放疗、化疗治疗对消化道和造血系统有相当的副作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既能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又能加强放疗、化疗的效果,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或不能手术和放疗、化疗的可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 3、不影响劳动力。癌症患者在局部状况好转的同时,全身状况也得到改善。 4、副作用小。中药认为该病多属于“反胃”,“胃脘痛”的范畴.病机是由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脾胃损伤,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结痰凝久则成积。 胃癌西医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由于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胃癌发现率的上升,加之外科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化疗、放疗、生物制剂的配合应用,近年来胃癌治疗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近年资料,日本和西方国家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几乎均可达90%以上,日本总体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也已达60%以上。早期胃癌的术后复发率,日本报告不到5%,西方国家一般在5%~10%。 1.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发现胃癌较晚,大多数属于晚期肿瘤,手术疗效欠佳,术后5年生存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因此,必须加强对早期胃癌症状的重视及高危人群的监测,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近年来由于麻醉和手术切除前后处理的进步,使手术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同时目前也缺乏能在手术前正确判断胃癌切除可能性的诊断方法,因此只要病人全身情况许可,又无明确的远处转移,均应予以手术探查争取切除。至于术式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和术中探查发现,包括胃癌的部位、肿瘤大小、浸润的深度及淋巴结肿大情况,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随意地扩大或缩小手术切除范围,造成脏器功能的过度破坏或术后肿瘤复发,均是不适当的。 外科手术可分为根治性切除术和姑息性手术两大类。现代胃癌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是进展期胃癌的手术范围趋于扩大,可施行扩大或超扩大手术,而早期胃癌的手术范围则趋于缩小,可作切除范围5%左右的各式手术。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倾向于“量体裁衣”,依据患者的一般状态及癌的病理生理情况选择适宜的术式。 (1)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的基本要求是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受浸润的组织。关于胃切断线的确定现已趋向一致,即要求离肿瘤肉眼边缘不得少于5cm,远侧部癌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约3~4cm,近侧部癌应切除食管下段3~4cm。为了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常须在根部切断胃各供应动脉,全部动脉皆被切断后,势必作全胃切除,而且也常须将胰体、胰尾和脾一并切除。所以,目前一般采用两种术式,即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及根治性全胃切除。全胃切除虽可有利于淋巴结的彻底清除及防止胃残端因切除不彻底而复发,但存在手术死亡率高、术后并发症及远期营养障碍后遗症多等缺点,且术后五年生存率并不能明显提高。因此,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和根治性全胃切除两种术式的选择仍有分歧,目前一般主张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浸润的范围及医院的技术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是既能彻底地切除肿瘤又要避免不必要扩大手术范围。 至于根治性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很大差别。凡淋巴结清扫范围超越淋巴结实际受累范围者为绝对性根治性切除术,而只清除实际受累的淋巴结者为相对性根治切除术。总结国内近年来有关资料,在胃癌的手术治疗方面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全胃切除的病例较少,一般仅占全部切除病例的5%左右;另一是不少单位目前的根治术仅是R1术式,而国内目前医院住院病例中Ⅲ、Ⅳ期胃癌达56%~90%。显然,不少病例的手术切除范围是不够的,由于手术的根治性不足,有肿瘤病灶残存,以致影响疗效。据国内外经验,实际工作中根治术式的选择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可依据以下具体情况进行。 ①根治性切除术在有技术条件的单位应积极而慎重地扩大全胃切除的病例。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控制在: A.浸润性胃癌。 B.有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胃体癌。 C.恶性程度较高,已有第二站淋巴结转移或已侵及胃体的胃远端或近侧部癌。 凡已不能根治或全身条件不允许者不作全胃切除。 ②早期胃癌的治疗应依其病变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不同的方法。早期胃癌以往均主张作R2术式,随着经验的积累,发现单发病变的早期胃癌不但术后生存率高,复发率低(2.8%),而且复发病例均是病变侵入黏膜下层伴有淋巴转移者,复发的形式也多是经血行转移至肺及肝。而病变仅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即使已有第一站淋巴结转移,不论是单发或多发病变其生存率均可达100%。此外,凡息肉状的黏膜内癌(Ⅰ和Ⅱa)均无淋巴结转移,且术后全部存活。因此认为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应予以修正。一般而言,黏膜内癌宜作R1手术,黏膜下癌宜作R2手术。小于2cm的息肉状黏膜内癌,作肿瘤局部切除或R0术式已完全足够。由于直径<2cm的无溃疡或仅有溃疡瘢痕的早期胃癌基本上无淋巴转移,故可施行内镜下激光治疗,对<1cm的病变,更可用电刀作黏膜局部切除。 ③凡不属于上述两类情况的可根治性病例,以作R2为主的术式为宜。曾有报道比较Ⅲ期胃癌分别作R1及R2根治术式的疗效,结果R2术式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R1术式者。 ④胃癌直接侵犯到邻近组织与器官时,如有可能应争取与胃根治性切除同时作整块切除,仍有治愈的机会。有报道附加脏器切除的疗效,仅次于胃远侧部癌,而较近侧切除及全胃切除佳。因此只要没有远处转移,仍不应放弃可争取的根治机会。一般以合并脾、胰体、胰尾、横结肠或肝左叶切除的为多,合并胰头及十二指肠切除的手术死亡率相当高,而5年生存率也最差(5%),故不应轻易为之。 (2)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包括两类:一类是不切除原发病灶的各种短路手术,另一类是切除原发病灶的姑息性切除术。第一类虽手术较小,但一般并不能改变胃癌的自然生存曲线,仅能起到解除梗阻、缓解部分症状的效果。而第二类则有一定的5年生存率。根据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的资料,单纯剖腹探查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31±0.6)个月,姑息性短路手术为(7.66±0.75)个月,而姑息性切除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则可达13.21%及7.09%。所以,只要全身情况许可,而又无广泛远处转移,凡局部解剖条件尚能做到胃大部切除的,应力争将其原发病灶切除。作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不但可以消除肿瘤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且在配合药物治疗后,有的仍可获较长的生存期。 (3)内镜黏膜切除术:在内镜下作肿瘤切除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病变早期、无淋巴转移且能在内镜下将病变完全切除。目前尚缺乏术前正确判断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的方法,因此只能从对早期胃癌淋巴转移规律的认识,结合内镜下所见的病变加以判断。下列情况下的早期胃癌一般不会有淋巴转移:①直径<5mm的早期胃癌;②直径<2.5cm的隆起型早期胃癌;③直径<2cm的无溃疡凹陷型早期胃癌;④直径<1.5cm的混合型早期胃癌;⑤某些有手术禁忌证的早期胃癌或患者坚决拒绝手术者。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包括切除法及非切除法,后者包括光敏治疗、激光治疗、局部注射法及组织凝固法。切除法可获得切下的黏膜标本,以供病理检查。该法先将内镜注射针经胃镜活检孔插入胃内达到病变边缘,向黏膜下注射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局部病变隆起,便于圈套,同时也可将病变与肌层隔离开来,保护肌层不受电凝损伤并防止出血,切下标本必须经病理检查,切端无癌细胞为完全切除,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可列为治愈。一般认为内镜下黏膜病变的完全切除率约70%。如切下标本发现切除不完全则可改用内镜下激光治疗,以消除残余癌灶,也可考虑手术,大部分病例在改用激光治疗后病变消失而痊愈。 (4)腹腔镜下局部切除:随着腔内外科及微创手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经腹腔镜下的全层切除部分胃壁已成可能。由于此手术可不开腹,即将胃壁病变作全层切除,切除范围也远较内镜下黏膜切除为广,且可将邻近胃癌病灶周围的淋巴结一并切除,如活检发现有癌转移时可即中转剖腹作根治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可进食,住院期短,因此有其优越性,切除范围较内镜为广。该手术一般宜于胃前壁的病变,如病变位于后壁或近侧,则需经胃腔内将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或手术切除。 2.化学药物治疗 我国胃癌总的手术切除率约为50%~77%,仍有相当部分病例发现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即使早期胃癌,也有2%~5%的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至于有微小转移者为数更多,胃癌根治术性切除后,仍有不少患者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脏器转移。因此,对失去手术切除时机、术后复发转移及发生残胃癌者均需进行化疗。另一方面,手术作为一种局部的治疗手段也有不足之处:①对术时病期已较晚,已有远处转移或局部病变有广泛浸润并累及邻近重要脏器的患者,单纯手术疗效不佳;②手术难以发现与处理潜在的亚临床转移灶;③手术操作本身也有可能会促使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有鉴于此,为了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也需要施行与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以弥补单纯手术治疗之不足。据估计,约2/3的胃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化疗的指征,更有人建议,对所有胃癌患者均应辅以化疗。 对术前估计肿瘤不能根治性切除者,可考虑行术前化疗(包括动脉插管介入化疗),以缩小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抑制肿瘤进展,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对术中发现有或可能有肝转移、腹膜转移者,可在肿瘤供应血管或腹腔内给予化疗;术后针对手术残留的肉眼看不见的肿瘤细胞进行化疗,预防肿瘤复发。此外,针对术前肿瘤细胞已有腹腔种植或术中腹腔播种,目前临床已在开展腹腔内化疗、腹腔温热灌注化疗;针对肿瘤淋巴转移的特点,正在试行淋巴系统内化疗。 近十年来,胃癌化疗的研究十分活跃,除了沿用传统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化疗方法外,近年提出了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EPIC)和持续性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Continuous hyperthermic peritoneal perfusion therapy,CHPP)的新方法。EPIC能根除腹腔内的微小癌灶,可预防腹腔内复发,减少肝脏转移。CHPP能使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率进一步降低,生存期进一步延长,并可改善已有腹膜种植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因此,目前EPIC和CHPP疗法颇受重视。 (1)常用的化疗药物: ①氟尿嘧啶(5-Fu):自1958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胃癌的首选和基本药物。5-Fu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在体内转变为5-氟-2′-脱氧尿苷单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止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转变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影响细胞DNA的生物合成,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总有效率为20%左右,有效期短,一般平均4~5个月。该药可静脉应用或口服。 ②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为1966年合成的氟尿嘧啶(5-Fu)衍生物,在体内经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微粒体酶及局部组织的可溶性酶转变为5-Fu而发挥作用。由于该药毒性低,比5-Fu小6倍,化疗指数为氟尿嘧啶(5-Fu)的2倍,且口服和直肠给药吸收良好,因而成为近年治疗胃癌的常用药物。治疗胃癌的总有效率为31%。 ③丝裂霉素(MMC):为日本1955年、国内1965年研制成功的含烷化基团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作用与烷化剂相似,可与DNA发生交连,使DNA解聚,从而影响增殖细胞的DNA复制。总有效率约10%~15%,反应期短,平均约2个月。一般采用每次4~10mg的间隙大剂量静脉给药,每周用药2次。由于该药对血液系统的毒性反应较大,缓解期较短,故常在联合用药(MFC)方案中应用。 ④司莫司汀(甲基环已亚硝脲):为亚硝脲类烷化剂,属广谱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胃癌有一定疗效,有效率一般为10%~20%,有效期约2~3个月。 ⑤多柔比星(阿霉素):为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临床使用已有二十多年,诱导缓解迅速,但持续时间不长,总有效率为21%~31%。本品对心脏有较强毒性。 ⑥顺铂(CCDP):本品作为新型的无机抗癌铂类化合物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研究表明本品与多种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并且无明显交叉耐药性,因而在联合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⑦依托泊苷(鬼臼乙叉甙):是40余种常用化疗药物中颇受青睐且较年轻的品种,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S末期,机制是切断拓扑异构酶结合的DNA双链,并能阻碍核苷通过胞浆膜,使之不能进入胞核内参与DNA复制。文献报道,单用对中晚期胃癌的有效率为21%,联合化疗的有效率可达60%~70%,完全缓解率可达20%。 (2)联合化疗方案:胃癌单一药物化疗的缓解率一般仅15%~20%,应用联合化疗后可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近年报道的EAP和ELF联合化疗方案,不但对胃癌的缓解率(CR PR)可达50%以上,完全缓解率也达10%以上,且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9~18个月,从而使胃癌的化疗有明显的改观。现将各种常用化疗方案介绍列于表5。 (3)给药途径: ①静脉滴注:仍是目前晚期胃癌化疗的主要途径。但由于静脉化疗时,抗癌药物随血液分散至全身组织,而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有限,毒副反应大,疗效不佳。临床上决定化疗方案时,首先要考虑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部位、病期等因素。胃癌多属腺癌,常多选用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多柔比星(阿霉素)、司莫司汀(甲环亚硝脲)药物。如属早期胃癌而无淋巴结转移,经彻底手术切除者,可不加化疗;晚期胃癌采用化疗为主,或系手术后辅助化疗,一般需持续1.5~2年,在术后3~4周开始。 目前胃癌的化疗多采用联合方案,有效率达40%,其中以FAM方案的疗效最好(氟尿嘧啶+多柔比星+丝裂霉素),一个疗程总量以氟尿嘧啶(5-Fu )10g、丝裂霉素(MMC)40mg,多柔比星(ADM)不得超过550mg,有心衰史者禁用,肝功能障碍者多柔比星(ADM)用量减半。在用药期间应测肝肾功能、心电图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低于3.5×l09/L和血小板计数低于70×109/L者,应暂停药。

胃癌前期变化 所谓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这种病变如不予以处理,有可能发展为胃癌。癌前期变化包括癌前期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s)与癌前期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1.胃的癌前期状态 (1)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2)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癌,胃癌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3)胃息肉: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癌变率却为15%~40%。直径大于2cm者癌变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见,而癌变率仅1%。 (4)残胃:胃良性病变手术后残胃发生的癌瘤称残胃癌。胃手术后尤其在术后10年开始,发生率显著上升。 (5)良性胃溃疡:胃溃疡本身并不是一个癌前期状态。而溃疡边缘的粘膜则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与恶变。 (6)巨大胃粘膜皱襞症(Menetrier病):血清蛋白经巨大胃粘膜皱襞漏失,临床上有低蛋白血症与浮肿,约10%可癌变。 胃癌最佳是靶向治疗结合中草药,早期手术治疗结合中草药也可以,千万不要搞化疗,化疗能杀死癌细胞,杀死免疫细胞比杀死癌细胞还快呢!如果癌细胞扩散说明是晚期!患者是否知道病情??要重视开导把癌症不是绝症的道理讲解给他听,使患者有生存的希望就有生存的毅力!你要学会能说会道,嘴巴要甜要辣,才能说服。因为很多癌症患者都是吓死的! 最重要是看是否有钱治疗,有钱的家庭可以使用癌症疫苗,那样每年使用一次,照样可以活100岁!不管患者的癌症是什么情况,只要你生命存在就可以救治;但是:我说了等于白说,因为癌症疫苗特别傲贵,要进口才有货!普通家庭消费不起的!在我国唯一只有中草药治疗,一般晚期等于是最危险期,只要用药物度过危险期了,就可以活命!如果真正到晚期没有6个月生命,是怎么使用药物保存6个月安安全全过去,度过6个月以后估计没有问题,每年都用一点药物养着就可以!第一、调节患者体质酸碱平衡,最好成弱碱性体质,因为癌细胞不可以在弱碱性体质的人身体生存;第二、我推荐使用 《神威抗癌排毒散》 这药是野生中草药配制而成;也是我祖传十三代的秘方,最主要是抑制癌细胞延长生命调节患者体质酸碱度平衡!第三、一般癌症多数人自己知道病情,要尽量使患者高兴!心情快乐可以缓解症状,用药治疗效果会更加好!第四、忌口很重要;比喻 :烟、酒、酸菜、腊肉、腊鱼、这些食物最容易刺激癌细胞死灰复燃!不能吃啊! 《神威抗癌排毒散》抗癌的三大手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 、整体治疗和标本治疗相结合 , 抑制癌细胞调节酸碱度平衡而不伤正气。 2 、持续治疗以求全身阴阳的动态平衡,长久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转移。 3 、调节机体的免疫,增强抵抗力,使机体达到免疫平衡。 研究认为,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在某些不良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出现的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生成的新生物,在局部形成肿块。一般治疗癌细胞时往往采取创伤性治疗模式,盲目追求瘤体的视觉消除和最大程度地杀灭癌细胞,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人体正常的细胞,患者常会出现身体虚弱、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下降、疼痛、口干舌燥、脱发、白细胞下降等症状,无形中对机体造成极大的损伤,会导致癌细胞的扩散转移甚至危及生命。 《神威抗癌排毒散》 不以损伤病人身体为代价进行治疗,在抑杀癌细胞的同时,扶助正气,提高免疫力,保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注重患者生存质量,增强病人和癌魔斗争的信心。 希望天下所有癌症患者能度过难关!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要癌细胞消失了,内脏细胞还可以慢慢再生,病毒和癌细胞消失了,一切都可以从来!祝各位访客健康快乐! 研究表明: ① 癌症不能在弱碱性的人体中形成; ② 癌症只能在酸性身体中形成; ③ 如果你有癌症,说明身体是酸性的; ④ 癌症只能在一个酸性的身体扩展; ⑤ 如果你的身体变弱碱性,癌症不能扩展; ⑥ 如果你能平衡你的身体PH值,让你的身体转变成弱碱性,不管你得的是什么癌症都有转变和被治好; ⑦ 不管你的情况多么糟糕,哪怕只能活6个月,如果你能转变你的身体PH值到弱碱性,你的癌症就不会扩展,就会好; ⑧ 不用担心你的家族中你的妈妈、爸爸或任何人有癌症,只要你的身体是弱碱性的,你不会得,如果你已经有了,它将会转变; ⑨ 癌症都是酸性体液中生存的,没别的。如果你的身体是酸的,你就会得癌症。如果是弱碱的,你就不会得癌症。如果你已有了癌症,只要你能调整你身体的PH值到弱碱性,癌症就会离你而去。 预防癌症的秘诀十分简单,就是常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癌变的肥沃土壤,调整体液酸碱平衡,是预防癌症的有效途径。 A)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B)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C)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D)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E) 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F)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误诊治 1.症状 (1)早期胃癌: 随着病情发展,胃的功能和周身状况逐渐发生改变,这些症状常无特异性,可时隐时现,可长期存在。如上腹胀痛、钝痛、隐痛,恶心,食欲不振,嗳气和消瘦等;少数溃疡型(Ⅱc型和Ⅲ型)早期胃癌也可有溃疡样症状,呈节律性疼痛,反酸,内科治疗可缓解等。有的患者胃癌与某些良性病变共存或在某些良性病变的基础上(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发生癌变,而这些良性胃部疾病的症状已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更易使患者和医生放松对胃癌的警惕,而延误诊断时机。某些早期胃癌也可以出现呕血,黑便,或吞咽困难等症状而就诊。 ①上腹不适:是胃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约80%患者有此表现,与消化不良相似,如发生腹痛,一般开始较轻微,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逐渐加重,可以为隐痛,钝痛。部分可以有节律性疼痛,尤其胃窦胃癌更明显,甚至进食或服药可缓解。老年人痛觉迟钝,多以腹胀为主诉。这些症状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就医时也易被误认为胃炎或溃疡病。故中年患者如有下列情况,应给予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A.既往无胃病史,但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适或疼痛,经治疗无效;B.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近期上腹痛的规律性改变,且程度日趋加重。如症状有所缓解,但短期内又有发作者,也应考虑胃癌的可能性,及时作进一步检查。 ②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食欲减退和消瘦是胃癌次常见症状,将近50%的胃癌患者都有明显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的症状,部分患者是因进食过多会引起腹胀或腹痛而自行限制进食的。原因不明的厌食和消瘦,很可能就是早期胃癌的初步症状,需要引起重视。早期胃癌患者一般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大多数患者除全身情况较弱外,仅在上腹部出现深压痛。 (2)进展期胃癌 :胃癌病变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无转移至有转移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因此早期,进展期乃至晚期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不仅如此,各期之间症状常有很大交叉,有些患者病变已届进展期,但症状尚不明显,有些虽处早期但已有较突出的症状,也有些患者是以器官转移的症状或合并症的症状而就诊。根据国内资料的统计进展期胃癌常见的症状如下: ①腹痛:当胃癌发展扩大,尤其在浸润穿透浆膜而侵犯胰腺或横结肠系膜时,可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极少数癌性溃疡穿孔的患者也可出现腹部剧痛和腹膜刺激征象。 ②食欲减退和消瘦:癌肿毒素的吸收,可使患者日益出现消瘦、乏力、贫血,营养不良的表现,往往是进行性加重,最后表现为恶病质。 ③恶心呕吐:也是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即可发生。胃窦部癌也可出现幽门梗阻的症状。 ④呕血和黑便:癌肿表面形成溃疡时,则出现呕血和黑便。1/3胃癌患者经常有小量出血,多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部分可出现间断性黑便,但也有以大量呕血而就诊者。 ⑤腹泻:可能与胃酸过低有关,大便可呈糊状甚而可有五更泻。晚期胃癌累及结肠时常可引起腹泻,鲜血便等。 ⑥咽下困难:癌肿长大后,可出现梗阻症状,贲门或胃底癌可引起下咽困难,胃窦癌引起幽门梗阻症状。 2.体征 早期胃癌可以无任何体征。或仅有上腹部压疼。中晚期胃癌多数上腹压痛明显。1/3患者腹部可触及肿块,质硬,表面不平滑,有触痛,尤其患胃窦部癌的消瘦患者更易发现肿块。至于转移灶如直肠前触及肿块、脐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和腹水的出现,更是晚期胃癌的证据。 上腹部肿块、直肠前隐窝肿物、脐部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左腋下淋巴结肿大,腹水等常提示已有远处转移。并常因转移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体征,而使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大,黄疸等,卵巢转移可发现卵巢肿大和大量腹水,肺部转移可有呼吸困难等。 此外,胃癌伴癌综合征也可成为重要体征,如血栓性静脉炎、皮肌炎等。 晚期患者可有发热,恶病质等。 胃癌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晚期胃癌手术的可能性不大,即便能够手术也仅为姑息性的局部切除,临床上,中晚期胃癌的治疗多采用放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的综合手段,以充分结合各治疗方法的优势。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常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上腹部疼痛,进食后症状往往加剧,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加剧,发作频繁,并向腰背部放射,同时常伴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胃部灼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症状。中药认为该病多属于"反胃","胃脘痛"的范畴.病机是由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脾胃损伤,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结痰凝久则成积。 中草药治癌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肿瘤虽然是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多数的肿瘤病人来说,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治问题的,而中医由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运用中医中药术后长期治疗,可以防止复发和转移;放疗、化疗治疗对消化道和造血系统有相当的副作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既能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又能加强放疗、化疗的效果,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或不能手术和放疗、化疗的可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 3、不影响劳动力。癌症患者在局部状况好转的同时,全身状况也得到改善。 4、副作用小。中药认为该病多属于“反胃”,“胃脘痛”的范畴.病机是由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脾胃损伤,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结痰凝久则成积。 胃癌西医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由于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胃癌发现率的上升,加之外科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化疗、放疗、生物制剂的配合应用,近年来胃癌治疗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近年资料,日本和西方国家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几乎均可达90%以上,日本总体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也已达60%以上。早期胃癌的术后复发率,日本报告不到5%,西方国家一般在5%~10%。 1.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发现胃癌较晚,大多数属于晚期肿瘤,手术疗效欠佳,术后5年生存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因此,必须加强对早期胃癌症状的重视及高危人群的监测,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近年来由于麻醉和手术切除前后处理的进步,使手术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同时目前也缺乏能在手术前正确判断胃癌切除可能性的诊断方法,因此只要病人全身情况许可,又无明确的远处转移,均应予以手术探查争取切除。至于术式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和术中探查发现,包括胃癌的部位、肿瘤大小、浸润的深度及淋巴结肿大情况,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随意地扩大或缩小手术切除范围,造成脏器功能的过度破坏或术后肿瘤复发,均是不适当的。 外科手术可分为根治性切除术和姑息性手术两大类。现代胃癌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是进展期胃癌的手术范围趋于扩大,可施行扩大或超扩大手术,而早期胃癌的手术范围则趋于缩小,可作切除范围5%左右的各式手术。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倾向于“量体裁衣”,依据患者的一般状态及癌的病理生理情况选择适宜的术式。 (1)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的基本要求是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受浸润的组织。关于胃切断线的确定现已趋向一致,即要求离肿瘤肉眼边缘不得少于5cm,远侧部癌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约3~4cm,近侧部癌应切除食管下段3~4cm。为了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常须在根部切断胃各供应动脉,全部动脉皆被切断后,势必作全胃切除,而且也常须将胰体、胰尾和脾一并切除。所以,目前一般采用两种术式,即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及根治性全胃切除。全胃切除虽可有利于淋巴结的彻底清除及防止胃残端因切除不彻底而复发,但存在手术死亡率高、术后并发症及远期营养障碍后遗症多等缺点,且术后五年生存率并不能明显提高。因此,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和根治性全胃切除两种术式的选择仍有分歧,目前一般主张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浸润的范围及医院的技术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是既能彻底地切除肿瘤又要避免不必要扩大手术范围。 至于根治性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很大差别。凡淋巴结清扫范围超越淋巴结实际受累范围者为绝对性根治性切除术,而只清除实际受累的淋巴结者为相对性根治切除术。总结国内近年来有关资料,在胃癌的手术治疗方面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全胃切除的病例较少,一般仅占全部切除病例的5%左右;另一是不少单位目前的根治术仅是R1术式,而国内目前医院住院病例中Ⅲ、Ⅳ期胃癌达56%~90%。显然,不少病例的手术切除范围是不够的,由于手术的根治性不足,有肿瘤病灶残存,以致影响疗效。据国内外经验,实际工作中根治术式的选择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可依据以下具体情况进行。 ①根治性切除术在有技术条件的单位应积极而慎重地扩大全胃切除的病例。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控制在: A.浸润性胃癌。 B.有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胃体癌。 C.恶性程度较高,已有第二站淋巴结转移或已侵及胃体的胃远端或近侧部癌。 凡已不能根治或全身条件不允许者不作全胃切除。 ②早期胃癌的治疗应依其病变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不同的方法。早期胃癌以往均主张作R2术式,随着经验的积累,发现单发病变的早期胃癌不但术后生存率高,复发率低(2.8%),而且复发病例均是病变侵入黏膜下层伴有淋巴转移者,复发的形式也多是经血行转移至肺及肝。而病变仅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即使已有第一站淋巴结转移,不论是单发或多发病变其生存率均可达100%。此外,凡息肉状的黏膜内癌(Ⅰ和Ⅱa)均无淋巴结转移,且术后全部存活。因此认为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应予以修正。一般而言,黏膜内癌宜作R1手术,黏膜下癌宜作R2手术。小于2cm的息肉状黏膜内癌,作肿瘤局部切除或R0术式已完全足够。由于直径<2cm的无溃疡或仅有溃疡瘢痕的早期胃癌基本上无淋巴转移,故可施行内镜下激光治疗,对<1cm的病变,更可用电刀作黏膜局部切除。 ③凡不属于上述两类情况的可根治性病例,以作R2为主的术式为宜。曾有报道比较Ⅲ期胃癌分别作R1及R2根治术式的疗效,结果R2术式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R1术式者。 ④胃癌直接侵犯到邻近组织与器官时,如有可能应争取与胃根治性切除同时作整块切除,仍有治愈的机会。有报道附加脏器切除的疗效,仅次于胃远侧部癌,而较近侧切除及全胃切除佳。因此只要没有远处转移,仍不应放弃可争取的根治机会。一般以合并脾、胰体、胰尾、横结肠或肝左叶切除的为多,合并胰头及十二指肠切除的手术死亡率相当高,而5年生存率也最差(5%),故不应轻易为之。 (2)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包括两类:一类是不切除原发病灶的各种短路手术,另一类是切除原发病灶的姑息性切除术。第一类虽手术较小,但一般并不能改变胃癌的自然生存曲线,仅能起到解除梗阻、缓解部分症状的效果。而第二类则有一定的5年生存率。根据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的资料,单纯剖腹探查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31±0.6)个月,姑息性短路手术为(7.66±0.75)个月,而姑息性切除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则可达13.21%及7.09%。所以,只要全身情况许可,而又无广泛远处转移,凡局部解剖条件尚能做到胃大部切除的,应力争将其原发病灶切除。作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不但可以消除肿瘤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且在配合药物治疗后,有的仍可获较长的生存期。 (3)内镜黏膜切除术:在内镜下作肿瘤切除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病变早期、无淋巴转移且能在内镜下将病变完全切除。目前尚缺乏术前正确判断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的方法,因此只能从对早期胃癌淋巴转移规律的认识,结合内镜下所见的病变加以判断。下列情况下的早期胃癌一般不会有淋巴转移:①直径<5mm的早期胃癌;②直径<2.5cm的隆起型早期胃癌;③直径<2cm的无溃疡凹陷型早期胃癌;④直径<1.5cm的混合型早期胃癌;⑤某些有手术禁忌证的早期胃癌或患者坚决拒绝手术者。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包括切除法及非切除法,后者包括光敏治疗、激光治疗、局部注射法及组织凝固法。切除法可获得切下的黏膜标本,以供病理检查。该法先将内镜注射针经胃镜活检孔插入胃内达到病变边缘,向黏膜下注射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局部病变隆起,便于圈套,同时也可将病变与肌层隔离开来,保护肌层不受电凝损伤并防止出血,切下标本必须经病理检查,切端无癌细胞为完全切除,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可列为治愈。一般认为内镜下黏膜病变的完全切除率约70%。如切下标本发现切除不完全则可改用内镜下激光治疗,以消除残余癌灶,也可考虑手术,大部分病例在改用激光治疗后病变消失而痊愈。 (4)腹腔镜下局部切除:随着腔内外科及微创手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经腹腔镜下的全层切除部分胃壁已成可能。由于此手术可不开腹,即将胃壁病变作全层切除,切除范围也远较内镜下黏膜切除为广,且可将邻近胃癌病灶周围的淋巴结一并切除,如活检发现有癌转移时可即中转剖腹作根治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可进食,住院期短,因此有其优越性,切除范围较内镜为广。该手术一般宜于胃前壁的病变,如病变位于后壁或近侧,则需经胃腔内将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或手术切除。 2.化学药物治疗 我国胃癌总的手术切除率约为50%~77%,仍有相当部分病例发现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即使早期胃癌,也有2%~5%的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至于有微小转移者为数更多,胃癌根治术性切除后,仍有不少患者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脏器转移。因此,对失去手术切除时机、术后复发转移及发生残胃癌者均需进行化疗。另一方面,手术作为一种局部的治疗手段也有不足之处:①对术时病期已较晚,已有远处转移或局部病变有广泛浸润并累及邻近重要脏器的患者,单纯手术疗效不佳;②手术难以发现与处理潜在的亚临床转移灶;③手术操作本身也有可能会促使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有鉴于此,为了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也需要施行与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以弥补单纯手术治疗之不足。据估计,约2/3的胃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化疗的指征,更有人建议,对所有胃癌患者均应辅以化疗。 对术前估计肿瘤不能根治性切除者,可考虑行术前化疗(包括动脉插管介入化疗),以缩小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抑制肿瘤进展,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对术中发现有或可能有肝转移、腹膜转移者,可在肿瘤供应血管或腹腔内给予化疗;术后针对手术残留的肉眼看不见的肿瘤细胞进行化疗,预防肿瘤复发。此外,针对术前肿瘤细胞已有腹腔种植或术中腹腔播种,目前临床已在开展腹腔内化疗、腹腔温热灌注化疗;针对肿瘤淋巴转移的特点,正在试行淋巴系统内化疗。 近十年来,胃癌化疗的研究十分活跃,除了沿用传统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化疗方法外,近年提出了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EPIC)和持续性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Continuous hyperthermic peritoneal perfusion therapy,CHPP)的新方法。EPIC能根除腹腔内的微小癌灶,可预防腹腔内复发,减少肝脏转移。CHPP能使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率进一步降低,生存期进一步延长,并可改善已有腹膜种植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因此,目前EPIC和CHPP疗法颇受重视。 (1)常用的化疗药物: ①氟尿嘧啶(5-Fu):自1958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胃癌的首选和基本药物。5-Fu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在体内转变为5-氟-2′-脱氧尿苷单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止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转变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影响细胞DNA的生物合成,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总有效率为20%左右,有效期短,一般平均4~5个月。该药可静脉应用或口服。 ②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为1966年合成的氟尿嘧啶(5-Fu)衍生物,在体内经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微粒体酶及局部组织的可溶性酶转变为5-Fu而发挥作用。由于该药毒性低,比5-Fu小6倍,化疗指数为氟尿嘧啶(5-Fu)的2倍,且口服和直肠给药吸收良好,因而成为近年治疗胃癌的常用药物。治疗胃癌的总有效率为31%。 ③丝裂霉素(MMC):为日本1955年、国内1965年研制成功的含烷化基团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作用与烷化剂相似,可与DNA发生交连,使DNA解聚,从而影响增殖细胞的DNA复制。总有效率约10%~15%,反应期短,平均约2个月。一般采用每次4~10mg的间隙大剂量静脉给药,每周用药2次。由于该药对血液系统的毒性反应较大,缓解期较短,故常在联合用药(MFC)方案中应用。 ④司莫司汀(甲基环已亚硝脲):为亚硝脲类烷化剂,属广谱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胃癌有一定疗效,有效率一般为10%~20%,有效期约2~3个月。 ⑤多柔比星(阿霉素):为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临床使用已有二十多年,诱导缓解迅速,但持续时间不长,总有效率为21%~31%。本品对心脏有较强毒性。 ⑥顺铂(CCDP):本品作为新型的无机抗癌铂类化合物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研究表明本品与多种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并且无明显交叉耐药性,因而在联合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⑦依托泊苷(鬼臼乙叉甙):是40余种常用化疗药物中颇受青睐且较年轻的品种,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S末期,机制是切断拓扑异构酶结合的DNA双链,并能阻碍核苷通过胞浆膜,使之不能进入胞核内参与DNA复制。文献报道,单用对中晚期胃癌的有效率为21%,联合化疗的有效率可达60%~70%,完全缓解率可达20%。 (2)联合化疗方案:胃癌单一药物化疗的缓解率一般仅15%~20%,应用联合化疗后可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近年报道的EAP和ELF联合化疗方案,不但对胃癌的缓解率(CR PR)可达50%以上,完全缓解率也达10%以上,且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9~18个月,从而使胃癌的化疗有明显的改观。现将各种常用化疗方案介绍列于表5。 (3)给药途径: ①静脉滴注:仍是目前晚期胃癌化疗的主要途径。但由于静脉化疗时,抗癌药物随血液分散至全身组织,而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有限,毒副反应大,疗效不佳。临床上决定化疗方案时,首先要考虑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部位、病期等因素。胃癌多属腺癌,常多选用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多柔比星(阿霉素)、司莫司汀(甲环亚硝脲)药物。如属早期胃癌而无淋巴结转移,经彻底手术切除者,可不加化疗;晚期胃癌采用化疗为主,或系手术后辅助化疗,一般需持续1.5~2年,在术后3~4周开始。 目前胃癌的化疗多采用联合方案,有效率达40%,其中以FAM方案的疗效最好(氟尿嘧啶+多柔比星+丝裂霉素),一个疗程总量以氟尿嘧啶(5-Fu )10g、丝裂霉素(MMC)40mg,多柔比星(ADM)不得超过550mg,有心衰史者禁用,肝功能障碍者多柔比星(ADM)用量减半。在用药期间应测肝肾功能、心电图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低于3.5×l09/L和血小板计数低于70×109/L者,应暂停药。

你好,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有症状时大多是晚期,晚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包块和贫血等症状。治疗主要是手术,对化疗和放疗疗效欠佳。祝你好运!

典型症状:1.前兆:一般无明显先兆,但存在癌前病变(如胃溃疡)的患者,可表现为癌前病变的症状,如烧心、消化不良,甚至上腹痛等。2.早期症状:80%的早期胃癌患者无症状,部分可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上腹痛等轻微不适,常被认为普通胃炎而被忽视。

你好,胃癌早中期治愈的机率非常高,建议用中药治疗,蟾衣是主治癌症的,能抑制癌细胞再生,诱导人体产生抗肿瘤的干扰素,直接杀死癌细胞,抑制肿瘤生长,起到祛邪的效果。治疗癌症的效果非常好,如有需要可优惠试用,一疗程即可看到效果。

胃部疼痛是多数胃癌早期患者发病初期都会有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胃癌的早期症状主要有上腹部不适及饱胀,常有一种腹部烧灼、嘈杂及饱胀感,饭后尤为明显,并且随着病情发展,症状日益加重。食欲减退,早期胃癌往往是突然性的表现为食欲不振,和厌油腻。恶心、嗳气、反酸及呕吐。

  • 胃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早期和晚期有什么不同?
    答:您好: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误诊治。 (一)早期表现 上腹不适是胃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约80%患者有此表现,与消化不良相似。如发生腹痛,一般都较轻,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这些症状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
  • 胃癌的早期症状
    答:胃癌早期症状大多是不明显的,通常患者只是泛酸嗳气,伴有恶心,偶有呕吐,同时会有一定的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的表现,患者还会有不明原因的乏力或者是有进行性的贫血等。随着病情的日益加重,患者就会出现胃区的疼痛、腹痛、贫血、水肿和发热等
  • 胃癌的早期症状
    答:您好 一般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类同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或进行性贫血等。 建议患者可以做个胃镜 看一下 祝患者早日康复!
  • 得了胃癌早期最明显的症状是什么?
    答:建议:你好: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黑便等。建议到医院系统检查,明确呕吐原因,早期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 胃癌有什么症状早期有什么症状
    答:胃癌早期常见表现是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很多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和身体消瘦现象,有时也会有出血和黑便症状。1、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胃癌在发病早期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不过这些症状通常都不明显。很多患者都认为这是饮食不当或普通胃病引起,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2、食欲下降和身体消瘦 胃癌会...
  • 胃癌中早期症状,你有哪些了解?
    答:但是如果胃部出现持续性的疼痛,甚至会出现呕血的症状,患者就要引起注意,可能这时候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胃癌晚期了,已经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二、患者食欲消退户外的患者在患上癌症的中晚期会出现食欲消退,整个人都瘦了很多还乏力的现象。这也是胃癌早期的信号,患者会出现食欲消退,但是肠胃不是很痛,...
  • 胃癌中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
    答:不规律地休息,不健康的食物会损害胃健康,轻的话会引起胃炎,严重的话会诱发胃癌。现在我国胃癌患者越来越多,大部分诊断时是胃癌中晚期,所以早期发现胃癌变得非常重要,胃癌中早期会出现食欲下降、消瘦乏力等症状。一、胃癌中早期症状胃癌患者早期有食欲下降的情况,出现呕吐、半酸、消化不良,对平时喜欢...
  • 胃癌有哪些症状?
    答:1、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类同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黑便等。2、进展期胃癌(也叫中晚期肺癌)症状见胃区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
  • 得了胃癌,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
    答:3、上腹部疼痛 胃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出现太多症状,只有少数症状比如腹痛、腹胀。在胃癌晚期,上腹部积液可能引起腹痛,这种疼痛的程度是因人而异。4、消化不良 胃部的任何刺激或炎症都会导致消化不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消化不良并不意味着患有严重的疾病,如果人们吃得太多、吃得太快后会有轻微的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