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对于教育教学质量有什么影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4
教学素养是什么

教学素养: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目的
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义务教育

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往简单里说,也就是教给孩子三件事:练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篇漂亮文章。往复杂处说,一个孩子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生的福气,甚至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我很认同窦老师的说法,那么,让我们也努力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吧。虽然我们不一定都会成为像窦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至少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那我们如何带给孩子们福气呢,我想第一要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的素质修养,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意志、知识、能力、审美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素养既包括教师本身所独有的内在的特质,同时也包括这些内在特质外化的表现。那么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其基本素养从小而化之的层面来看,他不仅应该成为一名教者,更应该成为“一个行者,一个乐者,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一个读者。”下面我将和大家从语文教师的痴性、诗性、知性、灵性、理性这几个角度探讨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行者无疆,拥有远大的职业境界——谈语文教师的痴性
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王崧舟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短小精炼、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这是他从1994年起在病床上开始陆续摘录的。上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得更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子。
从王崧舟摘抄的这则故事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行者,要做一名苦行僧,进而在小学教研领域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我想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第一,要有锲而不舍的职业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危机成了迫使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许多地方,教师除了面对下岗的压力外,还要面对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压力。目前各地方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继续教育,每年要修满多少学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很多教师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这给本来就已经超负荷工作的教师,又加上了一个负担。对于一些不太发达地区的老师来说还有学历压力。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学历能达标,很多老师就得再挤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使广大教师非常劳累。新课程的实施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每个中小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考验。多充电,才不被学生否定。“教师职业危机”的存在不仅仅是“教师岗位的危机”,还体现在教师的“业务素质”危机上。现在,单靠过去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辅导杂志来备课已捉襟见肘,如果不抽出时间多方位提升自己,就很难适应新课改对开展综合课程教学的要求,很容易被学生否认,被时代淘汰。
第二,要有客观务实的职业规划
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教学方面已有的建树,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走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上,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注重做好“人师”,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同时,在对教育有深厚的积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上不断创新,能高屋建领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最终成为教育“名家”。可以说在三尺讲台上“大放异彩”。从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看到他们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适应阶段、强化教学基本功阶段、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成长的“徘徊阶段”,最后有少数优秀教师 “成名、成家”。尽管我们每个老师并不是都会成长为教学专家,但作为一名教师,专业化发展会让我们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在工作中找到更多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的独特性使我们成为重要的人,我们的独特性使得我们被社会需要。所以我们不需要光看那么多成功的书模仿别人,而是应该找出自己的特性,并勇于接受自己的特性(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外表、性格、气质以及作为教师所承担的责任,甚至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有针对性、按步骤地提高自己。
二、乐者无忧,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谈语文教师的诗性
人生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心态和态度,即把人生看作什么,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人生和价值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价值观是被我们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的,因此我们只有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带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价值观的要求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表述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正确、积极、向上、美好的价值取向,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由此看来,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其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要有高尚的品格
语文教师由于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我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第二,要有高雅的品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对美要有独特的鉴赏力,对情要有独有的感受力,对事要有独到的判断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小学语文教师最好是个诗人。因为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雅的品位,就会以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充满美的因素,荟萃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力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修炼,提高自身审美鉴赏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才能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从而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才能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当然,语文教育虽是言语智慧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所以语文教育同样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技术理性甚嚣尘上的今天,更需要疏浚语文情感教育的源流,用真情之水浇灌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师既要是理性的智者,也应是性情中人。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和学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的境界。充分地运用美的因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高雅的品味还体现在教师的审美品位上,更应体现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如优秀的诗文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在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其实,课堂教学的启课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上《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有个经典的创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愿意到黑板上来画的同学请自己上来!
(几个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台作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画。)
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师:《做一片美的叶子》是篇充满智慧的散文。读了以后,它会让你见以前所未见,闻以前所未闻,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好好读一读?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也经历了许多事,体味了不少情,而这正是语文教学必须加以关注和利用的资源。理想课堂应是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和相互启发的过程,师生一起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全场掌声)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师: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这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过来的?
生:是的,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摘来的!(该生双手接过叶子,连声称谢)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孙老师的课堂教学,其“设计”并不细腻和华丽,但课堂流程却如此富有诗意!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孙老师精准地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到了曼妙绝伦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绝不仅仅只是充盈诗意的解读,更称得上是飞扬激情的脉动!他说,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在他看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其三,学会分享。
三、学者无限,拥有宏阔的课程视野——谈语文教师的知性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制定的。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同时,也能作为我们认识、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成为我们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凭借。既要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更要“落实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的设计强有力地引导语文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尤其体现在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第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一名教师首先具备的基本功是普通话和三笔字,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语文、及时反思、深入教研的专业基本功。
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播音员,也是演员;还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主持人,也是诗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语言表达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我就普通话水平提升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普通话学习的体会。
学习普通话首先要熟练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工具,只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就会加快学习普通话的速度,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其次要准确掌握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对于不同的地域,这种区别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了这种规律,纠正方言,正确练习,学习普通话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像我们湖北省内的大多数地方在语音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韵不分,四个音调之分拿捏不准,容易串调、串声等。
要学好普通话,还要不怕嘲笑,持之以恒。只要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以上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平时多与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接近和沟通,注意时常纠正和校对错误发音,加强与提高听、读能力(最好是大声地朗读象报刊、杂志等,效果较佳),那么学起普通话来就会事半功倍的。总之,把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做个最简单的小结,就是多听、多练、多记、多读。
在这里,附上几则绕口令,既能针对我们所处的方言区训练普通话,也算作一个放松训练:
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十四说成是“实事”,也不要把四十说成是“细席”。
2、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花在粉红墙。黄凤凰,红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3、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4、 坡上立着一只鹅, 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第二,要有完备的知识素养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是每位有志教师的更高追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我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文素养
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教育素养
在学习方式上,《课程标准》强调必须“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在教学及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我们将在下一个版块来探讨教师的教育素养。
3、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语文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本中《赵州桥》、《李时珍》等课涉及科学技术知识,而《海底世界》、《春蚕》等课文又涉及了自然环境知识等等。天真的小学生也许会问语文老师:“天为什么是蓝的”,“血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涉及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因为你是一个语文教师而不去回答。所以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使小学语文教师对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掌握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史学渗透。
4、创新素养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同时《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大教育观,即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所有这些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5、信息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它包括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学习的资源,并提供给小学生,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把这些信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加深他们对学习的理解。
6、美学素养
《课程标准》前言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总目标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有这些叙述,都给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之成为“完整”、“丰满”的人,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
7、实践素养
《课程标准》多次从不同角度指出,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语文教学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是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主要表现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讨论、游戏、表演、欣赏、评价进入课堂,让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了这些实践素养,就能将学生真正地带入语文课程领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文、学会语文、会学语文。
第三,要有完善的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题部分。课程观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为此,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观这一理念,应该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就有多丰富。第一,应充分发掘我们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其次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这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充分发掘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于同伴也是一种资源。通过交流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第三,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性资源。
从一开始,于老师挎着盛有水果和蔬菜的篮子走进教室,借助与班主任的简单对白,营造了一个既贴近生活又极其真实的准备招待客人的教学情境。小朋友那新鲜、好奇并略带怀疑的目光,证明了于老师巧妙的导课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并锁定了注意力。接着,于老师又从“我买点东西准备中午招待客人”入题,到课中“我该怎样用这些东西招待客人”,至课尾“就按同学们说的去招待客人”,各环节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不仅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机与口语交际活动徜徉在环环相扣的口语交际情境之中,而且这步步深入的训练,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语言发展过程。临近课终,于老师又借助班主任的参与,以“借篮”为跳板,出人意料地抛出个“节外生枝”的“分类装篮”问题——用两只篮子装这些东西。浙江省特级教师周一贯将此喻为“神来之笔”,说它既与生活实况相符,又寓分类的逻辑训练于其中,可谓一石二鸟,为整堂课的结局锦上添花。

四、智者无惑,拥有高超的教育技艺——谈语文教师的灵性
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比如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学科类知识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避免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是师生人际关系融洽的过程,是人文关怀中爱心的交互,更是教师适时适事地调控教学进程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激动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机智。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教师教学机智处理得是否得当,不仅成了教学成败,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更是尊重学生,激发个体积极性,转变教学因素的重要手段。

学生素质的好与坏,关键在教师的教和带,教师是学生集体的核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制约和影响着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而教师的言行又取决于他的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搞清教师素质与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途径。
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
教师素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教师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二是教师的岗位素质,也称职业素质,是其从事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是教师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经常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在要素。是为实施学校教学与管理活动在德、识、才、学、体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在教育好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要受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设施设备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管理水平实质上是诸教师的素质修养水平,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要因素,教育教学水平实质上是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设施设备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培养,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协调与激励,可见教师素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素质是承提教学与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有效地进行教学与管理活动的重要主观条件,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这是相当有道理的。
其次、从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动看。教师的管理活动是教师个人与学生群体间的一种特殊性的互相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领导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把协调作为教学与管理的核心职能。教师在班集体之间,班委会与团委会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就起着平衡、协调的作用,既要让学生努力学习,为班级服务,又要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以避免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有错不认,见利就要,遇事就推的不良问题的发生。所以,教师要成为有效的协调者、影响者,发挥其领导影响力,其自身素质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协调力越强,影响力愈大,学生向心力就越高,班级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就实现的愈好。
第三、从教师教育的对象看。教师素质尤为重要。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思维类型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对老师更怀有敬仰、崇敬的心理倾向。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决定了教师素质的示范性。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他们的教育、管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身的素质,人格和言行,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们自身形象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例如:教师上课迟到了,就应向学生道歉,保证以后不再迟到;在校园内遇见脏纸片随时拾起放到垃圾箱里;升旗的时候,挺胸立正仰望国旗,高唱国歌,这无疑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因此,教师在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既要“言传”又要“身教”。 以其良好的素质,以其表率影响广大学生。
二、教师思想品质素质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
良好的思想品质素质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自身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有无良好的品德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活动的方向性和规范性。因此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路线,说实话,办实事,关心学生,为人正派,不以师压人,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严以律己、诚实正真、言行一致、秉公办事、心胸宽广、谦虚谨慎、光明磊落。要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对教师,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地位。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主张和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且身体力行。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时期教育家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在近代,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只有自己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三、教师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
教育教学与管理离不开知识,教师不仅是掌握专业技术的“硬专家”,而且要成为精通管理的“软专家”。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知识面;起码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必然性与·偶然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人民观、英雄观、发展观等,同时教师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要具备灵活的教学技巧与方法,有一定的授课艺术,也就是课讲的好,一堂好的优质课要比教师无数次说教更会让学生信服。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
从教师的岗位出发,应具有下列几种能力:
1.决策能力,无论是教育计划的制定,还是管理具体环节的实施,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决策分析能力,从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课时计划,要善于分析教育现象所折射出的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工作作出最佳决策;要善于敏锐地观察教育动态,学生学习和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学习、工作做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要善于从各种决策方案中分析权衡,及时作出科学的决断,不被一时一事的得失困惑,能排除各种干扰。
2.组织协调能力。教师要善于做组合各种力量的工作,要根据工作目标、教学规划,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合理地结合起来,善于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建设学生队伍的能力。
3.业务实施能力。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教学技巧、学习方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养成苦学、勤学、巧学、乐学的习惯,更要让学生学会、学懂,并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改革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能按照教育教学管理的任务去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而全要有改革创新能力,改革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应当不安于
现状,不迷信、不盲从、不受陈规陋俗的束缚,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线装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突破,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与管理模式。
5.社会交往活动能力。教师不能关上门讲学,推开门回家,将自己定位与家、学校两点一线之间,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学生的成长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所能完成的,脱离了社会与家庭这两个教育的支点,学生教育将是残缺的、不健全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与社会、与家长沟通、交往,了解新的动态、接受新的信息,通过依靠动员社会与家长的力量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提升。将自己定位在努力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的高度。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素质的好与坏,关键在教师的教和带,教师是学生集体的核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制约和影响着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而教师的言行又取决于他的自身素质。因此,搞清教师素质与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途径

  • 语文教师的素养与教学效果有什么关系
    答: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价值观是被我们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的,因此我们只有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带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价值观的要求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表述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向往美好的...
  • 核心素养教育对教学有哪些影响?
    答:跨学科整合:核心素养教育倡导跨学科整合,鼓励教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以培养具有多元素养的学生。这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
  • 教师专业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
    答: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各种学科、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
  •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答: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这句话是正确的。1、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应胸怀全局、立足本职、兢兢业业、热爱平凡而又艰苦的教书育人工作。热爱学生,首先要相信和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
  • 有人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育质量上不去,你认同这种说法吗?_百度...
    答:后进班级的老师接受的压力大,成绩不佳,批评也多,不过对孩子的问题思考也是相当好的,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经历。与结对的师傅也很有关系,师傅的指导与教学风格自然也会影响到新老师的成长,师傅的理念更是会深入到他的工作。...
  • 教师具备能力素养有何作用
    答:但是,在计算机网络中好的、有价值的信息与坏的、无用的信息垃圾同时并存,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有价值的信息,自觉抵制信息垃圾的不良影响就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育教学有何影响
    答:有核心素养指向的教学是有活力的,它可以为学生的生命个体输入营养,在课堂上,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本文就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学方式理念和路径进行研究探析。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为...
  •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什么最重要
    答: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而在众多教师素质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专业知识是教师的基础。教师需要...
  • 教师素质低下会产生什么危害呢?
    答:3.教师在教学楼,教室门口抽烟;4.教师在办公室八卦女教师,风言风语。如果老师整体素质低下,那么会对学生和学校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和伤害:一是违背师德规范,不利于教育法规的贯彻落实。二是败坏社会风气,玷污教育阵地这...
  • 素质较差的老师对学生有哪些影响?
    答:1. 学习氛围受影响:素质低下的老师可能对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可能缺乏课堂管理能力,无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2. 教学质量下降:素质低下的老师可能缺乏教学能力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