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岚镇的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29
余姚的别称以及有什么历史渊源?

姚江——浙江余姚县别称,因有姚江得名。

余姚历史见于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建县已有 2200 多年历史。 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 1995 年,余姚被国务院升格为二类市。 余姚城素为县治所在,古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双城合璧,别具一格。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 200 ),南城筑于明嘉靖年间。直至今日,余姚历史城区内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网水系仍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并与成片的民居构成了较完整的古城区风貌。

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三大历史文化闻名于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划桨行舟和崇鸟敬日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遗存,足以让人们叹为观止, 被人们誉为“七千年前的文化宝库”。 二是“姚江文化”。自汉以来,余姚名家辈出, 群彦争辉,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三国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学家;东晋时的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隋唐时虞世南,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在众多的名家中,首推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被誉为“四先贤”,王阳明和黄宗羲被列入中国十大思想家。余姚也因此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三是浙东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余姚梁弄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政治部等领导机关均设在余姚梁弄。浙东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浙东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余姚市首批历史风貌建筑名录
(共50处)
序号 名 称 时 代 地 址
1 桐岭凉亭 清 丈亭镇凤东村桐岭自然村
2 官房任氏进士第 清 丈亭镇汇龙村上徐塔自然村
3 明山庙 清 大岚镇雅庄村大陈自然村
4 甘竹庵 清 大岚镇新岚村甘竹自然村
5 陈宫庙 清 大岚镇戴糜村糜山自然村
6 俞氏宗祠 清 大岚镇大俞村
7 青阳亭 清 三七市镇叶家湾村(青阳山小岭顶)
8 张氏老宅 民国 三七市镇三七市村老街13号
9 郭王庙 清 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后房自然村
10 陈氏廿七房大宅 清 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官桥自然村
11 姜氏九房老宅 清 梨洲街道姜家渡村西姜自然村
12 黄氏老宅 清 梨洲街道雁湖村何胜自然村
13 兴隆庙 民国 梨洲街道金冠村冠佩自然村
14 双喜桥 民国 梨洲街道金冠村冠佩自然村
15 徐氏老宅(陈云来姚避居处) 明 阳明街道龙泉社区逊埭路
16 鲁氏祠堂 民国 阳明街道北郊村
17 源茂老宅 清 阳明街道老方桥老街
18 赵氏启承堂 清 兰江街道冯村
19 金山新墅 民国 凤山街道同光村苏家
20 徐氏洋楼 民国 凤山街道宪卿第社区府前路
21 唐家墙门 清代 四明山镇棠溪村
22 唐氏祠堂 清 四明山镇棠溪村
23 天兴庙 清 四明山镇北溪村
24 翁氏老宅
清 大隐镇大隐村山王殿路
25 三官殿 清 临山镇临山村
26 邵氏老宅 清 临山镇临城村新邵家弄
27 陶氏老宅 民国 临山镇临山村南二弄
28 胡氏三房大宅 清 马渚镇斗门村山前胡家自然村
29 陈氏老宅和积谷仓
清 马渚镇渚北村后陈自然村
30 乐安寺 清 马渚镇乐安湖村寺前自然村
31 介眉堂 民国 朗霞街道朗霞村朗霞中街
32 干氏老宅 清 朗霞街道干家路村东干六房漕
33 施氏老宅 清 泗门镇海南村施家
34 谢氏六房宅院 清 泗门镇东大街社区
35 蔡元房 清 泗门镇东大街社区
36 泰和里谢宅
民国 泗门镇西大街社区
37 诸氏老宅
民国 泗门镇汝湖社区红桂路
38 吴氏旧宅 清 牟山镇魏家村吴昂头自然村
39 魏家祠堂 清 牟山镇牟山村后方自然村
40 双桂楼 清 低塘街道低塘村
41 黄家墙门
清 低塘街道低塘村镇北路68号
42 胡家大院-通议第 民国 黄家埠镇五车堰村
43 断塘庙
清 黄家埠镇黄家埠村冯家自然村
44 谢家墙门 民国 陆埠镇上街树场弄
45 项氏老屋 清 陆埠镇兰山村项家
46 章氏老宅 清 陆埠镇干溪村
47 赵家祠堂 清 陆埠镇五马村
48 钱氏擂鼓墙门
清 河姆渡镇芦山寺村浪墅桥自然村
49 雨花庵 清 河姆渡镇车厩村后岸自然村
50 福泉桥 清 河姆渡镇河姆村

大岚历史悠久,大岚镇境域自古以来即为道家胜地,山深境佳,历代曾有不少方士仙客托迹于此与大岚山有着紧密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产、生活,为中华民族创造着远古时代的文明。
春秋与战国时期,大岚先后是战国和楚国的辖地。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平定楚地,以其地置楚郡,大岚在楚郡境内。
秦始皇二十五年,王翦悉平荆江南地,废楚郡,置会稽郡,大岚在会稽郡内。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施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岚境域辖属会稽郡不变。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东巡入浙至会稽,会同群臣,区划浙东地形,设立浙东各属县,始建余姚县,属会稽郡,大岚属余姚县。
两汉、三国、两晋不变。
隋平陈,合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县,大岚归属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句章县,复制余姚县,大岚仍属余姚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大岚属余姚县,余姚县属越州,越州属江南道。
唐开元二十六年,余姚县归属江南东道,大岚隶属不变。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明州为余姚郡,大岚隶属余姚郡余姚县。
唐天宝十一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复制明州,余姚县仍归属越州,大岚仍属余姚县。
五代十国时期,余姚县属吴越国,大岚归属不变。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归顺北宋,余姚县仍隶属越州。
南宋绍兴元年,升越州为绍兴府,余姚县隶属绍兴府,元、明、清不变,大岚镇境域亦仍属余姚县不变。
唐、宋时期,始建置乡、里、都、保制,余姚县城外划分为十五乡,现大岚镇境域归属四明乡白云里。
元代,大岚境域归属于余姚县四明乡第三都第十二、十三图。
明、清时期,大岚归属余姚县四明乡第三都第九里、第十里。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时,废除府制,余姚县直属浙江省军政府。全县划分为四十三乡,大岚为南岚乡。
民国三年,原宁、绍、台道境域置会稽道,余姚县属会稽道,南岚乡属余姚县。
民国十六年废道制,仍旧。
民国十七年,全县设置七个区,一百六十三个乡,南岚乡分为华左乡、岚峰乡、明山乡、甘露乡,属余姚县第二区。
民国二十一年,余姚县隶属浙江省第五特区县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四年后改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全县改为八个区,五十五个乡,十个乡级镇,大岚镇境域仍为南岚乡,归属余姚县梁弄区。
民国三十七年,余姚县隶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南岚乡隶属不变。
1948年1月正式建立人民政府,称嵊新奉人民政府大岚区南岚乡,乡址在观下村地母殿。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6月建立余姚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波专区,南岚乡仍属余姚县梁弄区。1949年5月建立南岚乡时,全乡有24个行政村(当时称保):大俞、黄家庄、峙岭(2)、西岭下、石鼓、蜻蜓岗、陶家坑(连半岭)、城山司、分水岭、甘竹、上马、大路(连大陈)、观下(连老屋基)、雅庄(2)、后朱(2)、四丰、邱庄、路坑、夏家岭、余家横、华山、大元基。
1950年4月,南岚乡划分为南岚、大岚、新岚三个乡,仍属梁弄区。南岚乡乡址设在西岭下村,大岚乡乡址设在邱庄村,新岚乡乡址设在大陈村。
1954年,对部分乡区进行调整,南岚、大岚、新岚三乡不变。
1956年2月,全县撤销区公所,南岚、新岚、大岚三个乡重新合并,改名为大岚乡,乡人民委员会驻丁家畈太祖庙(即今镇政府所在地),其中划出前路坑村归属晓云乡。
1958年10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制,大岚乡改称大岚公社,公社社址仍在丁家畈太祖庙,下设大岚、南岚、新岚三个管理区,大岚管理区区址在丁家畈太祖庙,南岚管理区区址在西岭下村,新岚管理区区址在雅庄村老堂前。
1960年6月,原属上虞县的长弄、龙潭、阴地三村划归余姚县,归属梁弄区。分出南岚管理区大俞、半岭、华山、黄家庄四村为华山公社,归属四明山区。
1961年撤管理区,大岚、南岚、新岚三个管理区合并划为大岚公社、新岚公社,大岚公社社址在太祖庙,新岚公社社址在雅庄老堂前。以前南岚管理区的大俞、大元基、半岭、华山、黄家庄5村归划华山公社。
1962年7月大岚公社、新岚公社合并为大岚公社。
1966年,原属上虞县的糜山、戴王两村划入大岚公社。
1970年,宁波专区改为宁波地区。
1983年改为宁波市,余姚县大岚公社、华山公社境域隶属不变。1983年9月,实行政社分设,人民公社复称为乡,改称大岚乡,华山乡,乡址仍在太祖庙。
蜻蜓岗大队划为蜻蜓岗、西岭下两村,团结大队划为戴王、糜山两村,下芝庄、朱家宅等自然村也从观下、雅庄村分离,独立为行政村。大岚乡所辖22个行政村。
1985年7月,余姚撤县设市,大岚乡、华山乡两乡仍属余姚市四明山区,在太祖庙前水稻田建乡政府办公大楼。
1992年5月,撤区并乡,与华山乡合并,改称大岚镇,所辖30个行政村。
2001年村级行政区域调整为14个行政村,戴王、糜山合并为戴糜村;邱庄、四丰、夏家岭合并为大岚村,雅庄、大陈、朱家宅合并为雅庄村,丁家畈、下芝庄合并为丁家畈村;大路、观下合并为大路下村,长弄、黄家庄合并为黄家庄村,阴地、龙潭合并为阴地龙潭村,华山、大元基合并为华山村,大俞、半岭合并为大俞村,城山司、分水岭、甘竹合并为新岚村,陶家坑、蜻蜓岗、石鼓、西岭下合并为南岚村,上马、后朱、柿林单设。



  • 黄家庄村的村史沿革
    答:1958年10月余姚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制,黄家庄村属南岚村管理区;1961年4月撤管理区,复名大岚公社,归属梁弄区,分出南岚管理区,大俞丰岭、华山、黄家庄四村为华山公社,归属四明山区;1992年撤区并乡,大岚乡、华山乡合并,改称大岚镇,2001年4月弄村、长弄村并入后称黄家庄村。
  • 宁波有哪些风情小镇16个风情小镇名单
    答:余姚市大岚镇大岚历史悠久,大岚镇境域自古以来即为道家胜地,山深境佳,历代曾有不少方士仙客托迹于此与大岚山有着紧密的关系。大岚镇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众多人文景观及历史文物古迹。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古镇)鸣鹤是一个千年古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慈溪市目前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
  • 大岚镇的介绍
    答:大岚镇1是浙江省余姚市辖镇。面积63.34平方千米,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底总人口11433人。辖1个社区,2001年村级行政区域调整为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丁家畈村,邮编:315444。1912年(民国元年)建乡,1983年设建制镇。
  • 中村村的历史沿革
    答:中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初,考虑到晚明四明人沈明臣在其《四明山游记》中记载了大兰(现名大岚)山下乃“石坛龚氏居也”,基本可以推定,石潭龚氏在唐初由于家族扩大后因安置需要而部分迁至中村。从白云桥的年龄推算,中村已年逾千岁,不愧为古村了。为何桥联把中村说成“云村”呢?《四明山志》...
  • 余姚大岚镇旅游口号
    答:大岚原名大兰,后因山高雾大,取名大岚。境内山峻林茂,溪湍谷幽,石奇洞绝,云绕峰秀,丹山赤水、四窗岩、黑龙潭等风景名胜众多。大岚镇位于四明山腹地,姚江之源,缘于境内的大岚山而得名。大岚历史悠久,大岚镇境域自古以来即为道家胜地,山深境佳,历代曾有不少方士仙客托迹于此与大岚山有着...
  • 华山村的村史沿革
    答:至今完好,现作为文物保存在梁弄浙东革命历史纪念馆。1961年,在该村驻地建立了四明山区华山公社管委会,1969年为华山公社革委会,建立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1976年为华山公社,建立华山公社党委,1983年改为华山乡,成立乡党委,1992年撤区并乡划入到现在的大岚镇。
  • 余姚历史文化
    答: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余姚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52个社区、265个居委会: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梨洲街道、兰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临山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梁弄镇、陆埠镇、大隐镇、大岚镇、河姆渡镇、四明山镇、小曹娥镇、黄家埠镇、三七市镇;鹿亭乡 2006年1月1日,...
  • 惠州市惠阳区有几个镇,分别是那些?
    答:惠阳是客家人聚居地、革命老区和著名侨乡,曾孕育了铁笔御史邓承修、众将之将邓仲元、北伐名将叶挺、吉隆坡王叶亚来等名人贤士。辖区有叶挺故居、碧滟楼、会龙楼等一批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秋长街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田村、茶园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 岚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1992年体制改革时由原岚头、茅岗二乡合并建成岚头乡,1995年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成为现行政管理17个村的建制镇。茅岗清时属敦义里二甲,民国时期属安底镇辖5、6保之一部分,部分属明晖乡(民主),均隶安底区。50年代前,从安底至岚头的大路横贯其境,沿途灌木丛生,渺无人烟,是一片野兽出没的低...
  • 惠州的行政区划
    答:惠州市辖下有的行政区域有惠城区、惠阳区和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共2区3县。惠州的地理位置: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惠州市。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22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度,7、8月份惠州降雨较多,9、10月份天气晴朗。 惠州市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