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已经向北移了,为什么反而更冷进入数九了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20
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了,为什么反而更冷进入数九了呢?

太阳并不直接把空气晒热,而是把地表晒热,然后地表再把空气烘热.
地表的温度上升与下降并不与日照成正比,而是与地表受热与散热之差有关.当受热大于散热时,地表温度上升,反之而下降.
如中午十二点,日照最强,但是过后日照虽有下降,但是地表受热仍大于散热,所以气温仍旧上升,直到散热与受热相等...这也是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两点的原因.
冬至之后也是这样,太阳南移是没错,可是地表的热量还是入不敷出.直到日照带来的热量与地表散热持平,这就要等到明年的春天了...

因为气温的冷和热都有一个累积过程(物理学中热是惯性量)。冬至后,虽然太阳向北移,但增加的热量很少很少。不足以抵抗积累的北极的大量的“冷”,当北方的冷南下时,当就会更冷。

首先:天气冷热主要是通过气温来表现的。而气温的指距离地面1.5米的大气温度。其次,要搞清地面,大气和太阳三者的关系。大气的热量来源的地面辐射,地面的热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增温,地面产生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这是一个过程。所以大气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而是滞后两小时。同样,北半球陆地上最高的气温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夏至而是在七月,而最低的是一月。三:气温的高低是取决于热量的收支状况。冬至日,北半球虽然日照时间最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少,但由于夏季以后的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所以这时的气温还不是最低的时候,冬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虽然北移,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在变大和昼长在变长,但由于地面的热力性质的影响,地面的热量仍处于亏损状态。地面温度还将继续下降,直到一月达到最低,这也是冬至之后天气更冷了的缘故。在民间从冬至算起到惊蛰前的二三天的八十一天中每隔九天算一九的九九歌。它反映了气温从较冷-最冷-回暖的气温变化规律。

平时人们感觉的冷热和大气温度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影响大气温度的主要有:太阳辐射和大地辐射。太阳辐射对大气温度的作用小于大地辐射,因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气不易接受,而大地对短波辐射有较好的接受能力,并能将其转化为大气较容易接受的长波辐射。一天当中,正午太阳辐射最强,大地温度升高速度快,并保存能量,正午过后,太阳辐射减弱,大地开始对大气释放长波辐射,大气温度继续升高,一般在下午14时达到最高;一年当中冬至以后北半球接受太阳辐射越来越强,但是由于大地本身的能量很低,还不能够向大气补充热量,而此时,高纬度地区的寒流对我国的影响还在持续,所以气温不会回升,反而还会继续下降,一般要到2月份才会到达最低。

这是因为从冬至开始虽然阳光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但北半球天气还没有转向暖和。因为这时北方“积聚”的冷空气还在持续南下。多出这点日光照射还不足以与之抗衡。所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要到大寒。

这就和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不是正午是差不多的道理。过了正午12点太阳虽然偏了一点。但热量还在增加。所以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一般要到午后2点左右。

冬至日,北半球虽然日照时间最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少,但由于夏季以后的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所以这时的气温还不是最低的时候,冬至过后,虽然北半球日照逐渐增多,但地面吸收的热量还是比失散的少,入不敷出,气温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下降,大约过近一个月,地面吸收到的热量与失去的热量才逐渐平衡,之后气温便慢慢回升。因此,我国民间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作“数九寒天”。

吸热与放热有时间表差,冬至后地球吸收的热量的散失尽时间为(9*9)/2=40.5天,故称为数九严寒.

  • 为什么从冬至以后白天又变长了?
    答: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 为什么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移动,天气却越来越冷?
    答:冬至时值阳历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所以冬至在我国历代也称为"日短""日短至"。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 为什么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离北半球越来越近,但是仍然会越来越冷?_百度...
    答:因为:虽然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仍然是昼短夜长,白天吸收的热量少,所以还是很冷。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开始向北移动,地球上接收到的辐射能增多,但是实际上看地球失去的能量还是在增加,因此还是在降温。这个模型就比较类似于高中的物理题,一个物体在运动受到和运动方法...
  • 冬至过后太阳变化
    答: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 冬至之后,太阳高度会不会增加?
    答:会增加,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太阳的高度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
  • 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半球秋分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
    答:3月21日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往后直到6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23.26‘N,夏至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9月23秋分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南移,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后北移,春分日直射赤道。南半球一样
  • 冬至过后太阳是否升高了?
    答:冬至过后太阳升高了,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太阳的高度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5月22日前后),...
  • 冬至,太阳转向北回归线,为什么有数九寒冬之说?
    答:由于冬至过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往往会降至最低 从理论上来讲,冬至日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但实际上这一天却不是最冷的,这主要是得益于前期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未消失到极致。随着冬至的到来和刚刚结束,在短期内地面又得不到更多热量的补充,地面积蓄的热量还将继续减少,因此气温还将下降,故而...
  •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是在 至 期间
    答: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 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 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综...
  • 冬至以后太阳光直射光向北每天走多少公里?
    答:因为地球的极半径为6356.752公里,所以地球的极周长为39939.47公里,地球的赤道的维度为0度,北回归线的维度在北纬23°26′,两地距离为2599.76公里,从冬至日(12月21日)阳光垂直照射赤道起始到夏至日(6月21日)阳光垂直照射北回归线止共计183天,从冬至日到夏至日止阳光每天北移14.20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