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有关"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资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1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课文有什么资料?

重点:感情朗读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音:追、茁、厦、尸、展、翅等字都是饶舌音;枣、笋、索、奏等字都是平舌音。

解词:

延河: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窑洞:就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供人居住。

土炕:是窑洞里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长方台,下面有孔道同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土炕可以用来睡觉,也可以坐在上面吃饭、聊天。当年的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常同老百姓睡在一个炕上,跟老百姓谈家常。

宝塔山:在延安。

航天飞机:指用火箭送上空间轨道,绕着地球飞行的飞机。

交响:指交响乐,即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能够表达多样的变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电子计算机:有多种复杂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各自阅读,想想每句诗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翩翩”、“追寻”、“昔日、”“春光”各是什么意思?(“翩翩”,形容燕子飞舞的样子。“迫寻”,跟踪寻找。“昔日”,从前。“春光”,春天的景色)为什么说“燕子”要找寻“春光”呢?(因为燕子是一种候鸟,它们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北方是寒冷的,但到了春天,就比较温暖了,大地上的一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以燕子要寻找春光)

(3)“茁壮”是什么意思?(健壮的意思)为什么说“小树”要寻找“雨露和太阳”呢?(因为雨露和阳光是小树成长必不可少的,所以小树要追寻雨露和阳光)

(4)这里,两个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没有说出来,它被省略了。你能知道被省略的事物本身是什么吗?(“燕子”、“小树”喻指“我们”;“春光”、“雨露和太阳”喻指“延安”,也就是“延安精神”)

2.阅读第二节诗。

这一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1)第—句“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延河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散步,讨论革命的道理。讲“叮咚的流水”,实际上就是讲什么?(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2)第二句“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当年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讲的是什么?(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3)第三句“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南泥湾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讲“开荒的镢头”,实际上就是讲什么?(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4)第四句“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在杨家岭中央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著名报告。讲“讲话的会场”,实际上就是讲什么?(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5)这一节连用了四个“追寻你”,先说“你”,再说“你”所代表的事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好像和这些事物在当面说话,显得非常亲切)

(6)指导有感情地朗渎第二节诗。

3.第一、二节诗主要写什么?(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六)阅读第三、四节诗。

1.阅读第三节诗。

(1)这里的“高楼大厦”和“家用电器”代表什么¨代表现代化)“雨后春笋”和“满目琳琅”各是什么意思?(“雨后春笋”表示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里比喻高楼大厦大量出现。“满目琳琅”,“琳琅”是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这里“满日琳琅”形容家用电器,如各种收录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数量很多,质量很好)

(2)“破旧的茅屋”代表什么(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为什么说“永远告别了”?(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现代化,这种贫穷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说“永远告别了”)“延安窑洞温暖的土炕”指什么?(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忘不了”就是不应该忘记,“忘不了”和“永远告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诗。

2.阅读第四节诗。

(1)“航天飞机”和“电子计算机”代表什么?(代表现代化)“宇宙”和“奥秘”各是什么意思?(“宇宙”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奥秘”,奥妙神秘)第一句是什么意思?(有了航天飞机,我们就能更好地探索宇宙的奥秘)第二句讲什么?(电子计算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仿佛在奏出美妙的交响乐)

(2)“老牛破车”代表什么?(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毫不犹豫”是什么意思?(是非常坚决的意思)第三句讲什么?(我们’坚决丢掉了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脊梁”指什么?(指脊背)“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恰如脊梁—般)从深一层看是什么意思?(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不能丢的)跟第三节里“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样,这节里“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鲜明的对照。

2.第三节“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鲜明对照;第四节“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旦担测杆爻访诧诗超涧样反复写为了说明什么?(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发扬)

4.这两节诗主要写什么?(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七)阅读第五、六节诗

1.阅读第五节诗。

这一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怎么样。

(1)“延安精神”主要包含那些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灿烂辉煌”和“灵魂”、“翅膀”各是什么意思?(“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灵魂”指思想。“展翅”,张开翅膀)

(3)“怎样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是什么句?(反问句)连着上面两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诗。

2.阅读第六节诗。

这一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1)开头一句“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前后两个“追寻”相互关系怎样?(后面一个“迫寻”是前面一个“迫寻”的进—步说明:“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明媚的阳光”说明“温暖”,“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2)追寻延安就是迫寻什么?(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信念、温暖、光明实际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就是上面已经说的“四个精神”)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诗。

3.第五、六节诗主要写什么?(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八)说一说这一节课的中心思想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押有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1997年1月撤地设市,下辖13个县区、163个乡镇、3376个村委会。土地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2万人。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500毫米。

一、历史沿革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夏朝时延安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白狄、晋、魏、秦国所有,秦汉归上郡所辖,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被纳入前秦、后秦、大夏的版图。隋朝始设延安郡,唐宋后为延州或延安府。延安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
安精神,在延安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二、自然和人文资源



延安地下地上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辽阔,人均达27亩,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前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森林总面积2769.7万亩,木材蓄积量4520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42.9%。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驰名中外。市内现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350多处,珍藏文物3万多件,历史照片近万张,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社火、灯会、转九曲等民间文艺活动和信天游、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具有浓
郁的黄土风情。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财政总收入37.29亿元,增长3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2亿元,增长49.5%;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农业经济 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7%。截至2003年底,全市水果面积累计达到316.2万亩,总产59.63万吨,产值9.6亿元;其中苹果面积163.2万亩,总产55.41万吨。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棚56812棚,年产蔬菜26.97万吨,产值2.49亿元。年末羊子存栏107.59万只,牛存栏15.4万只,生猪存栏50.32万头,畜牧业产值7.57亿元。粮食总产56.84万吨,油料总产1.8万吨。红枣、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区域性主导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川秀美工程 延安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建国后到1997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保存面积5694.3平方公里,治理保存率为34.1%。1997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治理速度、规模和质量空前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共实施退耕还林草面积663.46万亩,其中国家已验收兑现463.46万亩。目前全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一些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开始恢复。

工业经济 延安工业以石油、卷烟、煤炭等骨干产业为主体,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7户,主要产品有汽柴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卷烟、变压器、水泥、钢材、电线、电机、白酒、中成药等50多个品种。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91.77亿元,实现税利54.32亿元,其中利润28.43亿元,分别增长25.35%、69%和1.07倍。全年地产原油479.57万吨,加工532.85万吨,生产卷烟18.25万箱,煤炭950万吨。


第三产业 2003年实现增加值34.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41%。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现有旅行社16家,旅游星级饭店18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2万人。2003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1亿元。旅游产业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76.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7.47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3亿元,增长6.91%。


基础设施 目前延安机场可以起降中型飞机,每周至西安、北京有近10个班次。西安至神木铁路和210国道二级公路纵贯全境。西安至黄陵、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陵至延安、安塞至靖边高速路正在建设。9个县区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移动通信网覆盖全市各乡镇,用户达到47万户。固定电话
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2.45部。

城市建设 延安城市中心规划区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5.58平方公里,现有常住和流动人口21.2万人。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道路总长度为40.3公里,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85%,集中供热面积133万平方米,污水收集率为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5%,日供水能力达到5.5万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5平方米,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建制镇由1996年的48个发展到82个,城镇化水平达到30.5%。

人民生活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7元。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1.65平方米。两个确保、两个保证、两个低保得到落实,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860人,国有集体企业参保率达到100%。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到161838人。13个县区全部启动实施了医疗保险,参保职工达14万人。城市低保人员占到非农业人口的10.9%,农村已有11960户、27258人纳入低保范围。


对外开放 先后与江苏无锡、连云港,上海宝山区、卢湾区,深圳龙岗区,北京石景山区,山东潍坊,福建福州,浙江嘉兴,贵州遵义等13个市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一条联结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协作带。与德国埃尔富特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和协议项目235个,其中合同项目119个,总投资39.2亿元,已有96个开工建设,到位资金13.3亿元,项目履约率达到80.6%,资金到位率达到56%。

社会事业 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552所,其中普通大学1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中等专业学校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7.3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97%,11个县区实现“普九”达标。现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4.3万人,科研机构25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7%和92.8%。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有各类医院、卫生院213家,卫生技术人员8055人,初级卫生保健网络覆盖面达到77%。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壤;北靠本省愉林地区;南接我省渭南,铜川,咸阳三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07度41分至东经110度31分.北纬35度21分至北纬37度31分之间,市区南北直线距离239.12千米,东西间距257.85公里.本地区有很好的植被覆盖,延安有森林276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2.9%,有天然草场1856.9万亩,中草药品种约500余种.全市已探明 矿产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71亿吨,石油4.3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紫沙陶土5000多万吨. 延安,广义上是指延安市所辖的13个县(区),既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旗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和黄陵县.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9.6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5人.平均海拔1000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平均170天,在气候上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我们通常说的延安,就是指广义上的延安.
狭义上的延安就是指今日的宝塔区,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陕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土地总面积3556平方公里,总人口33.19万人(农业人口19.87万)人均耕地面积2.48亩.1982年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2,1994,1996,2000年被民政部.军委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延安位于”两黄两圣”所构筑的陕西北线旅游”金三角”的顶端.优秀文化积淀丰厚,所以延安又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

来自红色之路的感动

——本报“重走延安路”系列采访活动札记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4月上旬,当《中国艺术报》重走延安路采访组陕西分队到达延安,宝塔山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诗,梦想终于成真。山西分队在太行山区、河北分队在西柏坡、贵州分队
在遵义,同样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无处不在。半个月时间里,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圣地延安、在巍巍太行、在西柏坡、在遵义深入采访,挖掘《讲话》发表60周年以来的珍贵记忆,采撷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神州大地所孕育的艺术之花,寻访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关于艺术、关于伟人、关于革命的动人故事。从4月5日开始到6月初,我们推出了“重走延安路”系列报道,共推出通讯、消息、图片等各类报道近40篇和专版5个。这些报道刊出后,采访组的同事们觉得十分安慰,因为我们深入了生活,记录了历史,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变迁。但我们也觉得遗憾,因为篇幅的限制,采访过程中许多生动的故事,无法容纳在报道中。时间虽然过去两个月,但是这些细节却不断地在我们的脑海中回放。今天,我们愿意为大家讲述这些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的细节,让我们分享感动。

毛泽东伏在这张小炕桌上写出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我们为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这大气磅礴的诗句,我们曾无数次地反复吟诵。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毛泽东竟然是伏在农家的小炕桌上写就这首词的。当我们在瓦窑堡听人介绍了这张小炕桌,当我们终于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第二展厅“红军东征”部分与这张小炕桌相逢,我们永远地记住了它。年轻的讲解员介绍说,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东征部队来到了清涧县袁家沟,住在农民白育才家中。为了方便毛泽东晚上办公,房东主动将这张小炕桌搬来。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山岭岭都笼罩在皑皑白雪中。毛泽东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于2月7日趴在这张小炕桌上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毛泽东离开袁家沟后,房东将这张小炕桌精心保管,并作为传家宝传给后代。 1972年6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征集到这张小炕桌,开始将它作为重要展品陈列展出。讲解员深情讲述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小炕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沁园春·雪》的思想内涵,也让我们为毛泽东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赞叹不已。

这样的乐观与豪情也体现在陈毅的诗篇中。在采访延安市文联的艺术家时,大家不经意地提到陈毅赞美清凉山的诗篇。他们介绍说,位于延安城东北方向的清凉山,不仅是名胜古迹荟萃之地,也是延安时期新闻出版机构的集中之地。新华社、《解放日报》、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都设在这里。党中央的声音通过通讯社、报纸、电台迅速传遍抗日根据地,并通过由英国友人林迈可指导建立的英语广播部传向世界。因此,清凉山就成了延安与外界联系的桥梁。陈毅有感于此,赋诗一首: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后来,在与当地艺术家座谈时,也有不少人提到这首诗。革命前辈不畏艰辛、执著追求的精神尽在诗中。

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我们也感受到革命者在困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豪迈的诗情。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朱德离开自己战斗了3年的太行前线回延安之前写的一首诗: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经过浴血奋战、千难万险考验的朱德,依然意气风发,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当然,并不仅仅是炮火硝烟中的革命者才有这样的情怀。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一样面临着艰苦环境的考验,并且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后面的山坡上,有一间低矮、促狭的平房。听了延安市文联的同志介绍,我们才知道,这间不起眼的小平房,就是当年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地方。在低矮的屋顶下,在简陋得近乎于无的条件下,冼星海以他的灵气、才情和热爱,写下了撼人心魄的《黄河大合唱》。

“我就是想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几首歌”

我们为艺术家与延安、与人民的深情所感动。

在陕西,我们通过采访前去采风和慰问演出的艺术家和当地文艺界人士的介绍,了解了一位位艺术家与延安的动人故事。

在北京采访著名画家张仃时,我们专门给他捎去了从延安带回来的大枣和小米,这个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老人十分高兴,似乎延安的生活就在眼前。

对电影艺术家于蓝来说,延安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慈爱可亲的母亲。“延安是我的母亲,1938年,我18岁那年就投向了她的怀抱。我吃过延安的小米,喝过延河的水,更重要的是,我和延安人民一起接受党的教育。《讲话》指引了我的一生,教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我的一生充满快乐。”当一个人的青春、事业乃至爱情都与延安紧紧相连时,那将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记忆?从年逾80的于蓝的脸上,从她那激情难捺的言语间,我们找到了答案。

同样对延安满怀深情的画家李琦,则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在延安清凉山脚下的解放影剧院前,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剧场走去的李琦驻足不前,凝望着前方笼罩在暮色中的宝塔山,陷入了沉思。此情此景,站在他的身旁,我们不知道这位9岁就来到延安并在这里度过了9个年头的老人,记忆中珍藏着多少年少的快乐与无忧。他只是轻声告诉我们,更像在自言自语:“每次来延安,我都要好好看看宝塔山……”

令我们难忘的,还有歌唱家郭兰英在杨家岭与延安老乡一起扭秧歌的情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郭兰英和一位头扎白羊肚手巾、挎着腰鼓的当地农民扭起了秧歌。在大家的掌声中,郭兰英深情地唱起了《绣金匾》,当唱到“三绣周总理……”时,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哽咽得唱不下去。郭兰英边擦着脸上的泪水边说:“我就是想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几首歌。”

当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树文、副书记覃志刚与赴延安采风的老文艺家来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在《讲话》发源地照张相吧。这一张合影,大家的感情非常投入,因为大家要把它当做永远的珍藏。

陕西省文联主席、从延安走来的著名作家李若冰说起延安,脸上浮起的是少年般开心的笑容。他始终心怀延安,称延安是自己的母亲,是他的生命之泉。“写那些关于延安的诗,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历经种种生活磨难的著名作家胡征,在西安的家中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得最多的是对延安的深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而绝口不提生活对他的不公。延安时期的音乐家曾刚也时常惦念着延安。他在一首名为《念延安》的诗中写道:陕北山河秀,延安同志亲。离家常惦念,梦里也牵情。并将这首诗置于诗集《心声录》的开篇,对延安的深情跃然纸上。听说采访与《讲话》有关,延安时期的艺术家张炎手、汪素华夫妇,马上打车赶到我们正在采访的韩维琴、常美容夫妇家中,两对延安时期的艺术家,给我们讲起延安的故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期。有意思的是,退休后的韩维琴和其他一些老战友,把当年由两个人演出的《兄妹开荒》改为由十男十女来表演,很受欢迎,并一举夺得首届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赛一等奖——“兰花奖”。老人们说,虽然节目形式变了,但《兄妹开荒》所蕴涵的延安精神没有变。

在河北石家庄,当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员、如今已经85岁高龄并卧病在床的著名作曲家张鲁一说起延安就打开了话匣子,采访时间由原定的半个小时延长为两个小时,让我们采访能否顺利进行的担心显得多余。而张鲁已经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并且在我们到达石家庄前一天不慎摔伤了腿。面对后辈关于延安、关于《讲话》的提问,张鲁显得十分兴奋,如见故人。我们知道,我们的采访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应该感谢的是革命圣地延安,以及张鲁对延安的深情。

在贵州习水三岔河,几个苗族小朋友唱着动听的山歌、跳着苗族的舞蹈,为我们献上美酒。遵义舞协副主席王瑚玫在与其中一个小女孩的交谈中,得知她家境贫寒,当场决定捐助她。本报记者深受感动,也认捐了一个女孩。但是,当地民政部门的同志建议本报记者换一个捐赠对象,因为这两个女孩是姐妹,如果换一个,可以使更多的家庭得到帮助。本报记者马上表示,不用换,我认捐两个!有关部门当即决定现场搞一个仪式,仪式上,本报记者认捐的那个女孩一直不说话。但当记者将捐助款交到她手中,她突然跪在记者的面前。记者被震惊了,赶紧将她扶起,勉励她好好学习,争取将来成为栋梁之材。此时记者发现,同行的一些文艺家已经落泪。后来同行的人们笑谈,年轻的本报记者还没结婚居然有了 两个孩子,可谓“拉家带口”矣。

老人以毕生精力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

我们为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天然的自觉传承而感动。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我们经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曾经给毛泽东闹过秧歌拜过年的两个老汉。当68岁的贾宜策老汉和88岁的冯志成老汉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讲述当年给毛主席闹秧歌拜年的情景时,我们感到历史如在眼前。据说,贾宜策老汉经常到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来,给游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正是这种讲述,让我们感到了活生生的历史,让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下来。而当贾宜策老汉唱起他自己创作的两首《送给江主席的歌》时,我们发现,哪怕就是在最普通的这些老汉中间,延安精神也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内容。

“小小纺车吱扭扭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别看这纺车小呀,力量大无边,边区闹生产,打碎敌人封锁线……”在枣园,在杨家岭,年轻的讲解员为我们唱起了反映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纺线谣》。大家也跟着唱起来。唱起来的是歌谣,留下来的是精神。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身着军服的讲解员田悦慧也为我们唱起了《武乡开花调》。在随后的讲解中,她多次哽咽。讲到左权在做父亲不久就牺牲了时,她禁不住潸然泪下。而我们当中,多数人也早已经眼圈发红,噙满泪水。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年轻游客:你感动吗?他说,这样的时候感动是很苍白的词语,我内心的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毕业于山西忻州师范学校的田悦慧如今是该馆最优秀的讲解员,为了提高讲解质量,她到全国各地采访老将军、老战士,购买有关书籍。当一个年轻人以讲解革命传统为职业,并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讲解中去时,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延续。

刘伟华是延安市延川县一个以自己的毕生精力收集跟延安有关的一切资料的老人。当我们慕名来到刘伟华的家中,才发现这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家。几平方米的一个传达室里,除了一张床,就是满墙、满地的资料,各种有关延安的专题资料,挤在破旧的书柜里,等待着人们来发掘。近年来,不少延安时期的著名艺术家都来找他帮忙,复印资料,而他也是有求必应。虽然经济困难,家里人也不热心,住房也没有着落,但是刘伟华依然投入全部心血继续收集整理延安资料。当记者赞叹他的资料是一个宝库时,他说,我就是喜欢这个,希望延安时期的资料不要越来越少。

而在贵州红军一渡赤水河渡口所在地土城镇,当地六七十岁的老阿婆自发地组织起来,穿上红军军服,又唱又跳,给外来的游客义务讲述红军的故事。她们把这当作了自己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从她们略显苍老的歌声中,我们听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这就是后来者对传统的理解,和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自觉的传承。

“什么都可以被淘汰,民间文化不能被淘汰”

我们为民间深厚的艺术底蕴而感动。

当老伴用驴拉的地排车,赶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将66岁的延川剪纸大师高凤莲送到县城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我们被深深打动了。当她一边说话一边剪出一匹匹活生生的马时,我们只有惊叹。当她用一句“就是喜欢剪,拉着牲口就剪牲口,下着雪花就剪雪花”来回答我们的提问,当延川著名的布堆画家冯山云发表“为什么剪得好?就是因为用心剪,没成名之前用心剪,成名之后还用心剪”、“什么都可以被淘汰,民间文化不能被淘汰”、“画完了之后你最好跟农民探讨,农民的评论那叫一个精彩”、“女人剪纸是生命的艺术,男人剪纸是生存的艺术”等评论,我们禁不住感叹:与这些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家相比,我们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还差得很远。这些其貌不扬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更加让人称奇的,是由延川县文联主办的一张小报《山花》。这张小报自20世纪70年代创办以来,已经连续出版近200期。“文革”之后,由《山花》报编辑的诗集《延安山花》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发行达到28万册,并由香港三联出版社重印,向海外发行。几十年来,《山花》共采用稿件近5000篇,海内外不少报刊曾转载《山花》的作品。《山花》不仅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而且还将路遥、闻频、陶正等一大批后来的著名作家团结在《山花》的周围,创造了“山花奇迹”。这是黄河与黄土地所孕育的一朵民间的文艺山花,正是因为它扎根生活,所以才常开不败。

在赤水四洞沟,陪伴我们的30多岁农民王德华,一路不停地为我们唱山歌,青山绿水间,他的歌声打动人心。同时,他还随手拾起路边倒伏的竹子,根本不借助其他工具,而是用手把竹子撕成细细的篾条,给我们编出了各种充满想象力的竹编工艺品。

生活,真的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而生长在民间的艺术,永远值得我们用生命去体会。

生活,永远值得我们感恩。

大家都愿为宣传延安精神和《讲话》精神做一点事

我们为大家的鼎力相助而感动。

中国文联党组领导对我们“重走延安路”整个采访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多向地方的同志们学习。陕西省委副书记张保庆对我们深入一线采访的做法十分肯定;陕西省文联党组对我们的采访给予了大力支持;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本报陕西记者站站长萧云儒不仅事先帮我们策划选题、联系采访对象、落实采访用车,而且还一路陪同我们到延安采访;陕西省文联办公室主任、本报驻陕西记者黄道峻全程陪同采访,为我们做了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延安市委副书记张勋仓、忽培元在接待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依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张勋仓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图片;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振乾、延安市文联主席艾生以及一大批延安的艺术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延川县委副书记高凤兰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为我们组织了当地各门类艺术家的座谈会;延安历史资料收集者刘伟华无偿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延安电视台的同行对我们的采访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并于“5·23”前夕播放了专题片。本报河北记者站站长张从海和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陈宋良等也为我们的采访提供了重要帮助。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薛山、副书记李瑞林,山西灵石县煤运公司总经理张建新、办公室主任王洪亮,山西长治农行行长牛子良等给本报记者的山西之行提供了大量帮助。而山西武乡农行副行长孙晋刚始终陪伴我们颠簸在太行山区的崎岖山路中,不辞辛劳,让我们深深感动。

所有这一切,我们不会忘记。而我们之所以得到这么多关心和帮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采访的主题:重走延安路。大家都希望我们的采访获得成功,都愿意为宣传延安精神和《讲话》精神做一点事情。

“这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在我的生命中也有重要意义。”采访组一位刚刚毕业一年的年轻记者这样说。她的话也代表了我们采访组所有同事的心声。我们在那些用一生去追求理想的前辈身上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真诚、对信仰的执著。毛主席要求文艺工作者“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走向广阔的生活。本报所在地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文苑”。我们从采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从事文艺新闻报道的记者,也应该“走出小文苑,走向大文苑”,去捕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文艺事业的精彩和文艺家在实践“三个代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身影,为传播先进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主动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疑点

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办法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答者:黄〃 - 秀才 二级 2-20 19:54

--------------------------------------------------------------------------------

学生视角:
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又有什么意义呢?
难点: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介绍、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http://800edu.net/ja1_view.asp?id=553
回答者:dazhuang4085 - 试用期 一级 2-20 20:10

--------------------------------------------------------------------------------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A

祁念曾 :
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 姓 名: 祁念曾
笔 名: 祁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46/12
民 族: 汉族
诗集《火红的战旗》(197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诗集《春天的歌》(1982年秦岭诗丛)。诗集《人生之恋》(1991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散文集《红烛之歌》(198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高等写作教程》(198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宝鸡漫游》(1988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千秋业》(报告文学集)(199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新时期文学》(评论集)(1992年河北大学出版社),《苏轼凤翔诗文赏析》(199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艺术家的脚步》(1997年京华出版社),《三秦儿女在深圳》(报告文学集,1998年三秦出版社)。
延安相关资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你还知道有关包公断案的哪些小故事
    答: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 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
  • 你知道哪些与「虎」有关的俗语、地方话?
    答:周正龙进山拍华南虎———假戏真作 纸扎老虎———不用怕;假威风 纸扎的老虎———不用怕 纸上的老虎———不吃人 纸糊老虎洞———没用处;无用;没得用 纸糊老虎———骇不倒人;戳就破 照着猫画虎———差...
  • 关于荷花和桃花的诗句有哪些
    答: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晚桃花》白居易) /banjizhuye/200304/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70桃花的这里也有 2.有谁知道有关荷花和桃花的古诗 然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芙蓉:荷花。
  • 谁知道怎样写一篇有关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小论文?
    答:3 、通过描点画图、图象平移,理解并明确解析式的特征与图象的特征是完全相对应的,我们在解题时要做到胸中有图,看到函数就能在头脑中反映出它的图象的基本特征;4 、在熟悉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抛物线的特征,...
  • 谁知道李大钊的有关资料,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我急!急!急!~~好的我...
    答:李大钊 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 有关于人与龙的成语故事
    答:⑴ 谁知道与龙有关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
  • 有关吕后的书籍等
    答:有谁知道有关吕后的一些书籍,那些立足于历史的书籍或是影视,具有真实性的,网页、论坛之类的也可以... 有谁知道有关吕后的一些书籍,那些立足于历史的书籍或是影视,具有真实性的,网页、论坛之类的也可以 展开 ...
  • 关于时间季节的诗句有哪些
    答:7.谁知道有关季节的诗句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
  • 有关于飞天的诗句
    答:飞天小女警有多少个?分别叫什么名字? 有3个,分别叫花花,泡泡,毛毛。 6. 谁知道有关飞天的诗句和名言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
  • 有关于昆虫的诗句
    答:4. 谁知道有关于昆虫的诗句 (1)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