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捣衣”,是用木棒敲打衣服吗?具体如何?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2

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捣衣”,是用木棒敲打衣服吗?具体如何?

在古代的诗词当中,有关“捣衣”的元素非常多,还有一幅著名的画作叫做《捣练图》,现在的人习惯了用洗衣机,对于捣衣的风俗,估计也都觉得非常陌生,甚至莫名其妙。捣衣可能多数人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在过去,甚至现在的农村地区,手工洗衣服的时候经常都要用棒槌捶打衣服,而这个与古时候的捣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去的捣衣,主要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布匹织好了之后,进行反复捶打,而另一种就是平常洗衣服的时候,将衣服进行反复捶打的这个过程,都称作是捣衣。在两宋之前,中原的纺织物主要就是麻、葛,丝织品只有贵族才能穿着。当时棉花并没有在中原地区流行起来,而棉纺织品自然也是没有的,寻常百姓日常穿着的麻布与葛布是用苎麻之类的植物纤维纺织而成,但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质地比较硬。

不管是苎麻还是其他的植物纤维,制作出的麻布虽然坚韧耐磨,但却生硬冰冷。很长时间内,这样的衣服就被称作是“寒衣”,而制作这种衣服,在将布织好以后,还需要放在石头上捶打,让其柔软,这样的衣服最后才方便穿着在身上。这种捶打制作寒衣的风俗,主要流行在北方地区,南方相对少见。古时候的捣衣风俗,也是一种民俗活动,通常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因为那时候的女子白天还需要做其他的工作,捣衣这种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也不需要点油灯。

而像是另外一种捣衣,也就是清洗衣服的方式,在南方北方都非常流行,就跟现在的人用棒槌捶打衣服,让其更加干净,是同样的道理。此外还有一种称作“捣练”的活动,这里所捣的乃是生丝制作的绸缎。丝绸的确没有麻布葛布那么生硬,但也需要反复捶打,让其上面的蜡质层去除,如此一来就能够让丝绸更加柔软洁白更有弹性,这么一来才能够制成上好的衣服。

古时候的条件非常有限,没有棉花与棉纺织品的时代,麻布与葛布都需要经过捶打。现在即便是麻布与葛布制品,在工厂之中就已经过处理,所以不需要额外捶打之类。而在没有强效洗衣粉洗衣液的时代,光靠什么皂角粉、草木灰与猪胰皂之类的东西,也无法完全将衣服进行清洁,必须要进行捶打之类,才方便让衣服干净。整体来说,古代的捣衣不管是哪一种,就是用木槌捶打衣服与纺织品,农村地区会在水边,而宫廷与贵族家里,往往是将纺织品放在石臼当中,因此称作是捣衣,而非捶衣。



“捣衣”是用木棒敲打衣物。古代妇女会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然后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其作用与如今的熨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捣衣的本意就是丈夫外出未归,临近秋寒之时,在家的妻子为之准备冬衣。 这个典故有多种表现方式,有时用”捣衣“、有时用”寒衣“,还有: 寒砧、砧声 、寒杵、秋砧、急杵等。

“捣衣”是用木棒敲打衣服。其目的只是把衣服锤松软平整,只须在家里进行,也不必去河边,且一般在夜晚进行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捣衣”指的是中国古代服饰民俗。也就是说,当时的妇女会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然后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其功能与如今的熨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捣衣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洗衣服,南方人洗衣服把浸湿的衣服放在大石头上或专用的砧板上用杵反复锤打,衣服上的泥就溶解到水里了,涮洗下衣服就干净了,这杵就等于搓衣板,锤打衣服洗衣的过程古人称捣衣,现在南方人可能也有这么说的。现在南方乡村这样洗衣的还是很多的。求采纳~~...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捣衣是什么意思
    答:1、捣帛、捶衣的意思。古时制衣先将丝织衣料捶打,使之松软,准备裁剪。亦指捶洗衣服。2、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3、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译文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千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
  • 捣衣:古代妇女如何进行服饰民俗活动?
    答:妇女们将精心织就的布帛平铺在光滑的砧板上,手中木棒落下,如同诗人的韵脚,敲打出布帛的柔软与熨贴,为裁制衣物做好准备。这项秋季夜里的仪式,被赋予了独特的寓意,"寒砧"的凄冷声音,成为思念与离别情绪的乐章。诗词中的捣衣 古典诗词中,如南朝宋谢惠连的《捣衣》:“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 李白诗中“万户捣衣声”的“捣衣”,到底是什么意思?
    答:除此之外,很多人应该还知道李白的《子夜吴歌》,这首诗只有六句,开头两句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之前曾经看过一些书,有一位作者在解释这两句话时,是这么说的:长安城中,月色明亮,千家万户都趁着月色在洗衣服,城中传来一阵阵锤洗衣服的声音。乍一看,这么解释没毛病,...
  • 为什么古诗文中捣衣砧往往表达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
    答: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捣衣意象的含义
    答:自六朝以来,捣衣的意象在文人的笔下广泛运用,而这一意象在唐朝时期的文坛上,尤其兴盛。捣衣作为古代的一种服饰民俗,作为古代诗词中的一种社会意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达了家中女子对经年不归的远征男子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在外,居无定处的思妻怀乡之情,表达了对战争长年不休的厌恶...
  • 捣衣砧的来历
    答:在《春江花月夜》中解释为捶打衣服或布料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
  • 关于捣衣的意象诗句
    答:2.有关捣衣的诗句 捣衣诗[南朝]谢惠连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美人戒裳服。端饰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腰带...
  • 古诗中捣衣砧的象征意义
    答:而且捣衣是一项机械性的工作,且单调的砧声有助于集中精力。所以在这时他们便会产生对丈夫的思念,而对于游子来说听到异乡的捣衣声,便不免会产生思乡之情。于是简单的捣衣声在诗中变成了承载无限离愁别恨的深情乐章。捣衣砧的诗多是出现在盛唐,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盛唐那个繁荣昌盛花天酒地的世界会有...
  • 描写诗词意象的词语
    答:19、捣衣:在古典诗歌中常常代表闺妇思念外出丈夫的惆怅和迷惘。秋天到了,远在他乡的丈夫无御寒的衣裳,在阵阵捣衣声中寄托了无尽的牵挂。 20、寒衣:和捣衣砧相关,通过寒衣表现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推荐听听《寒衣调》^_^21、历史,历史古迹:往往都是借古讽今或用历史事件表达沧海桑田之意。 那首诗不记得了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