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什么活动能让幼师觉得有成就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4-24
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如何让学生具有成就感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的并不是我们特别注重的关爱,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的机会,这种机会恰恰是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流失了。传统的班级管理压抑了学生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学生没有了成就感,也就没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因此,班主任要转变管理方式,让学生自主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一、启发诱导,唤醒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主体教育论出发,现代教育观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主人,教师必须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再加强学生的自身主体意识,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也就是说,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在七年级入学的养成课上,我通过大量的不同事实材料、优秀文章等多渠道的引导,提高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尤其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当然,还有不少学生表现出疑惑和惊讶。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健全学生管理组织,明确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范畴;制订具体、客观、完善的学生操行评比细则。班级依据学生操行评比细则开展自主管理,实行责任到组,责任到人,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落实,形成层层管、层层抓的有效管理机制。信息反馈要做到有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通过班级反馈,了解班级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和整改,使学生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事事落实到个人   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班内的事情分层承包,张贴到墙上,责任到人,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信,找到尊严,初次尝试到成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不再有初入学时的疑惑和惊讶,从而形成责任意识。   四、面向“后进生”,实行“一帮三”自主管理   人分左中右,物有好中差。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思想表现或学习成绩等方面总是有好有差,有进步一点的,有后进一点的。绝大部分“后进生”在小学常常受到冷淡与歧视,缺少理解与信任,久而久之,丧失了进取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升入初中,这些孩子又恰好进入青春期阶段,如果我们对这些“后进生”坐视不管、放任自流,不仅会影响班级稳定,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他们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违纪违规,成为问题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就成为我们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待“后进生”要“爱”字当先,“帮”字入手,立足于“拉”。思想上要爱,学习上要帮。但只靠老师来帮助他们,显得势单力薄,所以我采取“优等生”与“后进生”结成包转对子的形式来帮助“后进生”成长。包转内容有:弱科强化、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行为督促等。要求“优等生”每天学习时与包转对象进行讲解和交流,晚自习时辅导“后进生”完成作业。久而久之,这种“导师式”的“后进生”转化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班级随时能见到头碰头讲题的情形,随时能听到真诚交流的话语,随时能体会到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一帮三”制度的实行使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关怀和温暖,加快了他们的转化过程,使“后进生”的比例逐渐减少,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班级、课堂秩序的稳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五、民主改选班干部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班干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我能行”,同时也能时时督促班干部把事情做好,我采取干部竞争制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参与竞争。全班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自我介绍,采用毛遂自荐或投票选举他人的方式直接选举、确定班干部,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促进共同进步。此制度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的主体性,人人参与出谋划策,丰富班级活动内容,在自主参与中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干部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每周五的大扫除时,由班长和卫生委员负责,人人到位,学生能够快速地把卫生打扫干净;运动会时,由体育委员负责,选出运动员积极参加各个项目,宣传委员则负责组织宣传运动会上的事迹,生活小组负责给运动员倒好糖水,负责搀扶下场的运动员,卫生小组负责班级的卫生,纪律小组负责运动会时的纪律。运动会时,学生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增强了班集体的荣誉感。又如:进入本学期尾声的值周,正是学生有了自主管理的能力和较强的责任感,才出色地完成了值周任务。   六、班主任的角色   学生自主管理并不意味着班主任放手不管,首先,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事事加以监控和引导,犹如放飞风筝的牵线的人,任风筝在蓝天中翱翔,无论它飞多高,飞多远,始终都在牵线人的掌控之中。   总之,初中生已经进入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发育成熟、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及社会化的加速,开始步入“自己的路自己走”的新阶段。但是,真正地学会“自己走”,走得怎样,情况却比较复杂,初中阶段学生发展变化差异更为明显,而且会决定他们以后的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坚信改革方向的正确性,不断研究、探索班级管理的自主化,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第二中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互动”是师幼之间不断进行着的一种生命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活动过程定位在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重新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互动方式,形成交互影响,不断产生思维“共振”,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活动组织中有关师幼互动的常见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一份经典的活动方案,由不同的教师执教会产生不同的活动状态。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除了要制订合适的目标,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外,教师在教学现场的师幼互动水平、处理预设和生成的能力等,也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组织活动的能力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组织的成效,那么幼儿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到“互动”的重要性?他们又是如何理解“互动”的呢?通过调查与访谈,我们听到了以下几种声音:
  1.互动其实是烘托教学气氛,气氛好,就会觉得互动好。
  2.互动太难了,有天赋的教师才能做得好,一般教师学都学不会。
  3.互动就是经验积累的成果,需要一定的教龄作为铺垫,年轻教师要慢慢学。
  4.互动很简单,无非就是幼儿兴奋点、开心点,教师灵活点、反应快一点。
  通过观察和了解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今天,虽然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都会特别关注师幼互动的效果,但对于“互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失真”的“互动”。
  1.形式化互动:表现为互动实质的缺失。教师与幼儿两者之间相互扮演着互动的角色,但是彼此间的互动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只“议”不“思”、只“说”不“听”。
  2.单一性互动:表现为互动形式的失当。教师力图从“独白”走向“对话”,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成为活动的主要形式,幼儿之间的互动较少。
  3.偏向性互动:表现为互动对象的选择上。教师在选择互动对象上有着明显的倾向性,相比较而言,能力强的幼儿获得更多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在互动内容和时间的分配上也存在着“因人而异”的现象。
  我们的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研究,如何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幼互动,从而改善幼儿园活动组织的现状。
  (一)关于教学情境与氛围营造
  “情境”问“教学具”:“活动中,你会跟着我走吗?”
  “教学具”反问“情境”:“那你会跟着幼儿走吗?”
  “情境”回答:“不会,我是跟着教材走的。”
  “教学具”断然答道:“那我就不一定跟着你走了。”
  情境与教学具最初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与准备好的,但随着活动进程的推进,教学情况可能会发生多种变化,此时情境与教学具应该注重现场的几种即时变换:
  1.关注情境与教学具在现场中的合理性,充分把握内容的活动因素和幼儿的思维现状,充分利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
  2.让情境与教学具呈现阶段性,根据幼儿在现场反映出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及时利用或创设情境,巧妙改变教学具,从而吸引幼儿,尽量让幼儿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关键点:吸引幼儿的有时不是教学活动的内容,而是教师本身
  良好的师幼关系能拉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之间有效连接起来,使幼儿能够充分学习与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师幼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接受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通过温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动表达对每个幼儿的接受。
  2.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幼互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3.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或肢体语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与幼儿沟通。
  总之,良好的互动是师幼心灵的沟通,有效组织与实施活动必须要把握好幼儿的本体需求,以情动情,引入情境。
  案例呈现:情境介入——区域游戏“拼图角”
  “拼图角”的材料包括:第一层次——木质积木的拼图(9~12块);第二层次——带底板的纸质拼图(底板上有和拼图轮廓一致的轮廓线);第三层次——没有任何提示的散装拼图(40~60块)。
  情境一:今天,倩倩第二次来到“拼图角”,她已经两次完成由9块木质积木组合而成的拼图了,这时她抬起小脑袋说:“老师,我拼好了!”(此时倩倩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没有事情可以做了,却没有注意到边上的纸质拼图。)
  教师介入:摸摸倩倩的小脸,有点“夸张”地表扬她:“哇!倩倩拼得那么快呀!我们一起数数这幅拼图一共由几块积木组成?”同时,引导倩倩向旁边也在玩拼图的幼儿介绍她的成功经验。
  教师介入情境的意义:1.和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帮助幼儿一同数数;2.通过提问,将幼儿的经验传递给同伴,既增强成功者的自豪感,又间接起到示范的作用。
  情境二:教师指着边上的纸质拼图,对倩倩提出新的挑战:“倩倩,试试看别的拼图,行吗?”过了一会儿,倩倩还是没有成功,教师发现倩倩直接选择第三层次的拼图了。
  教师介入:倩倩,仔细看一看,这里有两种拼图,你可以先选择一种简单的,你看这一种底板上有轮廓线的,好像简单点,你先试试这种。
  教师介入情境的意义:当幼儿由于选择了超越自己现有水平的操作材料而影响活动成果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幼儿寻找更适合自己活动的操作材料。
  通过这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如何保证教师介入情境的有效性,并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要注意:
  首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介入要综合分析区域的预设目标、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当前的活动情况,对幼儿的行为、语言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并及时做出有效反应。
  第二,介入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述要简洁、清晰和明确,同时要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材料是师生互动的中间媒介,材料的传递性、层次性和合理性,决定着幼儿活动挑战度的适宜性。
  第四,操作活动中教师的介入应该基于仔细的观察与分析,介入应该是间接的、适时的。
  最后,教师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除了给幼儿亲切和温暖的情感体验外,也让幼儿在间接的帮助中得以感受成功的体验。
  (二)关于巧问与有效调控
  “预设提问”对“现场巧问”说:“世界有了规范和统一,才那么美丽。”
  “现场巧问”反驳“预设提问”:“世界有了改变和创新,才那么美丽。”
  “世界”说:“别争了,你们都是我最亲近的人。有了你们,我才美丽。缺了任何一个,我都会逊色。”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会根据活动预设进行提问,但是在活动中完全按预设好的问题实施却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组织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预设的问题,而提问的适切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品质的高低。因此,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巧问和追问引导幼儿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调控教学现场,这是教师相当重要的专业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注意:
  1.倾听是巧问的前提,教师善于倾听幼儿,包括倾听幼儿的妙想,倾听幼儿的童心,倾听幼儿的错误,倾听弱势幼儿的声音等。
  2.现场的巧问应抓取即时的素材,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多用激励、接纳等语言增进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行为,有效引发幼儿的比较和思考。
  3.充分有效地运用“追问”,展现幼儿的思维过程,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真迹”,这样既能了解幼儿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能使幼儿感到问题的所在,使幼儿的思维活动由此得到启动。
  关键点:重视环节,亦要重视细节处理来调控教学现场
  细节,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存在于教育过程中。这些细节,因其小,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但是,如果你敏锐地捕捉住它,并用心去分析它,你会发现某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的观念,并且能够决定教育教学行为的成败。
  捕捉细节重在“准”字,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令教师始料未及的错漏,这些错漏有时是生动而真实的,也能成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细节调控重在“活”字,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调控有课前预设的,也有动态生成的,有意识地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或者创造精彩的细节,可以生成教育智慧,增添教学活力。
  案例呈现:有效追问——科学活动“乌龟能搬走蛋糕吗”
  科学活动“乌龟能搬走蛋糕吗”有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上苹果和蛋糕比轻重,结果苹果比较重;第二幅图片上乌龟搬走了苹果,剩下了蛋糕。当幼儿观察了两幅图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乌龟能搬走蛋糕吗?为什么?幼儿在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不同。有的认为“能”,而有的认为“不能”。笑笑说:“我认为能。因为苹果比蛋糕重,所以乌龟能搬走蛋糕。”笑笑的判断说明他理解了两幅图片隐含的内容,但他的表达又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因此教师进行了连续的“追问”。
  师:哪一幅图片告诉你苹果比蛋糕重?
  幼:第一幅图片告诉我,苹果比蛋糕重一点点。
  师:第二幅画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幼:第二幅画告诉我,乌龟搬走了苹果。
  师:为什么乌龟能搬走苹果就能搬走蛋糕呢?
  幼:既然乌龟能搬走比蛋糕重的苹果,它就一定能搬走比苹果轻的蛋糕。
  教师连续的“追问”层层递进,效果比较好。一方面,通过连续的“追问”,将幼儿思考问题的逻辑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帮助幼儿学会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连续的“追问”,又能帮助幼儿学习根据图片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与推理,并帮助幼儿不断调整自己的口语表达,有利于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通过“追问”将某一个幼儿的想法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幼、生生互动的环境。
  可见,教师“追问”得当,是进行有效师幼互动的关键。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追问”的适宜、适时和适度,以提升“追问”的质量。
  (三)关于生成与积极回应
  “回应”对“生成”说:“感谢你有那么多新空隙让我钻,给了我填空的机会。”
  “生成”回答道:“千万别把留给幼儿思维的空间填满了,记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应”若有所思:“噢,我的回应是为了幼儿的生成。在你的眼里,我并不复杂。”
  有位学者说:“追求个性化是生命生长的本然回归,每个人的个性都趋于一个模式,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将索然无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学,让每个幼儿都快乐成长,教师的预设必须留有空间。因为教学过程的变化、动态和生成会使幼儿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等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动态推进中灵活展现出一片诗意的精彩。教师应该注意:
  1.巧妙转抛来自幼儿的“质疑”。教师应该及时捕捉来自幼儿的疑问,巧妙地引用这一“质疑”的情境,采用“抛接球”的回应方式,把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引起同伴共同参与讨论。
  2.有效梳理幼儿凌乱的回答。教师面对个别幼儿表述不清的时候,必须读懂幼儿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并联系活动目标进行梳理,引导或帮助其表述完整,又不违背其原意。这样的回应既能有效地推进活动目标的达成,又能激起幼儿的积极情感。
  关键点:教师应具有敏锐的判断力,随情境变迁调整,依现场实际而改变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此教育过程往往具有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节外生枝”的现象,这是在尊重幼儿所思所想的教学情境中常常会出现的师幼良性碰撞,接不接幼儿抛过来的“球”?对于幼儿生成的内容教师都要进行回应吗?这时,教师一定要进行价值判断:
  1.生成的内容是否是大部分幼儿感兴趣的,并和当前的活动有相应的联系,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分析、捕捉。
  2.生成的内容是否能引起幼儿认知的冲突且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判断幼儿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
  3.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哪些内容应该即时回应、调整预设,哪些情况下需要延迟回应,后续生成。只有教师首先进行准确的判断,才能有效地应对生成,使师幼主体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使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案例呈现:多种回应——大班活动“站圈”
  在活动中,当幼儿根据“戴眼镜和不戴眼镜”“男孩和女孩”“穿背心和不穿背心”这三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分别站了三次圈后,坐在下面的幼儿也按照自己的判断记录了三次。当所有的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内容后,只听一个幼儿说:“我们都记录了三次,可是辰辰却记录了四次。”面对来自幼儿的质疑,教师采取了以下回应。
  师:你们看得出他记录的是什么吗?为什么你们觉得他会有四次记录呢?
  师:辰辰,你能说说你记录了哪四次吗?(当辰辰说完后,教师没有直接进行判断,而是继续提问。)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你们认为他的记录怎么样?
  师:第一次小朋友是按照什么不同来站圈的? (请幼儿再一次站圈进行验证。)
  师:辰辰的问题在哪里?
  师:辰辰,你怎么看出来是按“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来站圈的呢?
  师:那么第一次站圈,小朋友是按照什么不同分别站在两个圈中的呢?(把个别幼儿的质疑抛给全体,引起大家的思考。)
  辰辰:我记录了四次,第一次我认为是“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这个不同;第二次是“男孩和女孩”这个不同;第三次是“穿背心与不穿背心”;第四次是按“戴值日生牌子和不戴值日生牌子”这个不同。
  小祺:我认为不对,我们第一次不是按“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站圈的。
  小铃:第一次是按“戴眼镜和不戴眼镜”。
  辰辰:我看到安安穿黑衣服,其他人不穿黑衣服。(原来辰辰是在同一个圈中寻找不同,显然辰辰的问题出在没有理解游戏规则。)
  缘缘:我认为辰辰错了,站圈的游戏规则是不能在同一个圈中找不同的。
  安安:我认为第一次站圈不是根据“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而是按“戴眼镜和不戴眼镜”来站的。
  面对幼儿的“错误”,教师没有直接帮他纠正,而是敢于剖析幼儿的“错误”,敢于在幼儿面前及时捕捉来自幼儿的疑问,巧妙地引用这一“质疑”的情境,采用“抛球”的回应方式,把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引起同伴共同参与讨论。通过这一回应方式,了解了造成幼儿产生“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幼儿不理解游戏规则。这种回应方式既有效地帮助辰辰理解了“站圈”的游戏规则,同时又一次强化、重申了游戏规则,有效推动了讨论活动的开展。
  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有效的师幼互动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提高师幼互动质量取决于众多复杂的因素,尤其取决于教师长期积累的独特的教育智慧,这也是我们实践者今后应当不断追求的目标

举办撒钱活动~开玩笑哒
1. 根据付出适当提高工资待遇。
2.活动指导老师评比 证书+金钱奖励。
年终考核最佳优秀老师类似评比也可以有。证书+金钱奖励(现金 要让其他老师实实在在看到表现优秀和付出是有回报的)
3.表现优秀的老师可适当组织出游(单位出)。
4.不要因为小朋友受一点小伤 家长闹就对老师全盘否定 ,医疗费用不应全让老师出,老师园所根据实际情况承担相应部分,如果钱很少,可以由园所出,人要互相尊重。

  • 优秀幼师演讲稿精选5篇
    答:演讲稿 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那么幼师演讲稿如何准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优秀幼师 演讲稿 范文 精选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更多关于“ 教师...
  • 幼儿教师怎样上好一节公开课
    答:以下为幼儿园教师列举了“上好幼儿园活动课”的一些小技巧,幼师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哦! 一、一节好课也是有标准的 同样一节课,幼师们组织的方式却五花八门,你说你上得好,我说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说自己上得好,究竟,什么样的课...
  • 优秀幼师演讲稿
    答: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因劳累感到疲倦时,有孩子争着、喊着“老师,我来给您按摩吧!”“老师,我来给您揉揉腿吧!”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看到一手带大的孩子即将驶出港湾,在那蔚蓝的童话中航行的时候,你能否感到有说不尽的骄傲、...
  • 幼儿园组织什么活动能提升幼儿老师的沟通能力
    答:与幼儿谈话需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心认真聆听,随时变换角色,边听边思考,和幼儿站在同一个频道上,交互的交流,这样幼儿的思维模式不会被控制和约束,他们才能真正的、自由、自主的思维,才能有自主的言语活动。我们在描述白云的...
  • 怎样才能让自己有成就感?
    答:4)学到一个新东西教会别人。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关键;5)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录音,拍成视频,用尽可能的办法展示出来。意识层(意义感),做这件事有何伟大意义;行动层(成就感),完成每一个挑战点的成就感;视觉...
  • 假如你成为一名幼师,在实际教学中,你将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幼儿的记忆...
    答:任务记忆积极发展有意记忆,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有重要意义。开始可把记忆任务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联系起来,以后渐渐给他们提出一定的任务,让幼儿有目的的记住一些东西,培养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如:认识长方体,除在幼儿...
  • 幼儿教师演讲稿
    答:幼儿教师演讲稿7篇 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演讲稿,相信写演讲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教师演讲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教师演讲稿1 我是一名普通的...
  • 教师的活动总结
    答: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教师的活动总结9篇,欢迎阅读,...
  • 育儿路上,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答:总是听人说带娃还不如去上班,没有什么事情比带孩子更累的了。话虽如此,但是在育儿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些事情让作为父母的我们感觉到特别的欣慰和有成就感,每每想起这些令人感动的画面,就会打心里觉得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是...
  • 幼师实习心得体会及收获2021
    答:回顾这一个星期,我知道我尽了所有的努力,也许这一周的保育实习中我不是做的最好的,我也出现过一些细节上的错误,但我觉得我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前行,我学到了很多,我很有成就感。 这次的保育实习给我的感触很大,让我对专业以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