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论述题(要解释)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3-28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0610《学前儿童心理学》 论述第2题,求各路神仙帮忙!跪求跪求跪求!重要的话说三遍

这个问题,如果回答的话,叫我回答一天都回答不完,简单的给你阐述一下吧,据我分析和了解。
1.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2.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3.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帮助的一种教养方式
4.过程质量:是指过程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和。
5.科学研究: 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
6.效度: 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7.序列设计:序列设计犹如音乐谱曲或文学创作,也是有一定的创作程序的。序列必须具有整体连续性。序列的每一个局部序列都不应孤立地出现,而应建立起彼此不可分割的、和谐的整体关系,并合乎人们视觉心理和感觉心理的逻辑。

1.父母的教育方式:
(l)
专制型: 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
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专制型父母及其绝对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专制型家庭的限制往往是无目的的、不合理的或者是身体上的强制,则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相反结果。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与其他幼儿交往,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他们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焦虑和喜怒无常等,这将会造成孩子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果父母常持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将会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有反社
会行为。

(2)
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
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民主权威型的父母及其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父母会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这类孩子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与同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一种以感情为基础对子女具有权威性的管教方式,可以训练子女独立,具有责任感和自制力,并且能促进子女思维的发展,因而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孩子能独立思考、勇于行动、自信果断。权威型家庭中的限制明确合理,它给予儿童行为的适当自由和对独立性的奖励会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责任感成就感、自尊、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3)
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
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放任型的父母及其宽松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则忽略了教导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尤其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若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那么,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所以,给孩子这种自主,反而阻断了他学习做人的机会。这种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幼儿期性别角色的发展特点:
(一) 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孩子能区别出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具有了性别概念。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一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大约到2岁半到3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认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二)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明确分辨自己是男还是女,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是违反了常规。这说明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三)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6岁)
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孩子们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但与儿童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发展规律一样,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

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图:客体永久性)
2. 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儿认为在采摘植物时植物会受到伤害,植物也会感到疼痛。在以下的一段皮亚杰和一位前概念阶段的幼儿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幼儿明显的赋予太阳以生命的色彩。
皮亚杰:太阳会动吗?幼儿:会动,你走它也走,你转它也转。太阳是不是也跟过你? 皮亚杰:它为什么会动呢?幼儿:因为人走动的时候它也走。皮亚杰:它为什么要走呢?幼儿:听我们在说什么。皮亚杰:太阳活着吗?幼儿:当然了,要不然它不会跟着我们,也不会发光。
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
皮亚杰证明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著名实验是“三山实验”。在三山实验(如图)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儿被带着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后,让幼儿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将三个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后问幼儿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么。
实验结果显示,不到4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4~6岁的幼儿不能区分他们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观察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总是选择他们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够区别不同观点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大约6岁时,这时幼儿表现出他们知道了区别所在,但是却不能指出来。在8~9岁,他们能够理解他们自己与娃娃的观测点之间的某些联系。在这个经典的范例中,8岁以下的幼儿被认为是自我中心者。因为他们是基于自己的立场,不能想象出他们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场。不过,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皮亚杰的任务对于幼儿来说是困难的,可能皮亚杰低估了幼儿的能力(Donaldson,1978;Siegal,1997)。



(图:三山实验)
在整个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不可逆性,幼儿不理解逻辑运算的可逆性。例如,4岁的幼儿不能理解当a>b时,则b
幼儿在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守恒问题上。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当物体的外形或形状发生改变时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皮亚杰设计的守恒问题包括数量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重量守恒等。
数量守恒实验是给儿童呈现两排砝码或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砝码或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幼儿一般回答说一样多,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在形态,然后让幼儿回答这两排的数量是否一样多。
体积守恒实验是给儿童呈现两个一样的杯子,将水装至两杯子同一高度水平,让幼儿明白两杯子中的水一样多,然后将其中的一杯水倒入一个较高或一个扁平的杯子中,问幼儿两杯水是否一样多。长度守恒实验是先向幼儿呈现两根相等的直线,移动其中一根,然后问幼儿移动后的两根直线是否相等。重量守恒实验是先向幼儿呈现两个一样重量的泥球,改变其中一个泥球的形状,然后问幼儿两个泥球的重量是否相等。一系列的守恒实验(如图)表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还不能理解不变性原则,还没有获得思维的可逆性。



(图:守恒实验)
3. 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减去几个,然后增加相同数目的珠子,这堆珠子的总数将保持不变。
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幼儿开始能够解决“三山问题”。
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分离的。
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不变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如何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幼儿时期,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常会出现注意分散即分心现象,使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进行。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如何防止幼儿注意分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些教师认为,幼儿喜欢新鲜,喜欢看不同的画面,在短时间内不断地更换活动室的环境布置,殊不知活动室的布置过于花俏,更换的次数过于频繁,是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辅助材料过于有趣、繁多的教师的仪表也回影响幼儿的注意。如果教师上班时浓妆艳抹,穿着奇装异服或过于新奇,幼儿的注意就会分散,注意到教师的衣着打扮上去了,无心听课。所以,要防止幼儿注意分散,就要排除这些无关刺激的干扰。如教室周围的环境尽量保持安静;教室布置应整洁优美,新布置过的教室最好即使组织幼儿参观,更换的次数不能过于频繁;教具应能密切配合教学,不必过于新奇;出示教具应适时,不用时切不可摆在显要的位置上;教师的衣着应朴素大方;个别幼儿注意怒集中时,不要中断教学点名批评,最好稍作暗示,以免干扰全班幼儿的活动。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兴趣是引导幼儿注意的主观条件。兴趣、成功感以及他人的关注等因素可以构成活动的动机。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活动的注意。如果活动的内容太难,幼儿就会不感兴趣,不喜欢玩从丧失了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活动内容太简单,幼儿就会觉得缺乏新异性、挑战性而减少对他们的吸引力。另外,教师对教育过程控制得过多、过死,幼儿缺少积极参与和创造性发挥的机会,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教育过程呆板少变化等,都可能涣散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关注和感兴趣的事物;活动方式应尽量“游戏化”,使其在活动过程中有愉快的体验;组织形式应有利于师生之间、伙伴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中要使幼儿有一种“主人翁”的自主感,能主动活动、动手动脑、积极参与。
  三、注意教学的方法,控制教学时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的研究证实:长时间的单调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使人易于疲劳,难以使注意稳定。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符合“不断变化的刺激”这一注意的规律,能激发幼儿定向探求活动,使幼儿对活动永远保持新奇感。教师讲话也要有技巧,当活动室比较乱时,提高嗓音有时反不如突然降低或者不做声更易引起幼儿注意。教师要控制好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疲劳,降低觉醒水平,从而使注意涣散。
  四、妥善地安排教学环节,维护好课堂纪律。
  教师要妥善安排教学环节,善于控制幼儿的注意,维护好课堂纪律。课堂纪律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引起和保持幼儿注意的先决条件。教师既要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要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幼儿注意的偶发事件。例如,有时偶然碰到个别幼儿在活动时故意捣乱,分散了其他幼儿的注意。教师此时切不可把活动停下来立即处理,更不能对他发脾气,否则这位捣乱的幼儿就达到了引起教师注意和扰乱课堂纪律的目的,还会引起更多幼儿注意的更大分散。而应该设法使他安静下来,如请他回答问题或参与活动的角色,等活动结束后再对他进行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幼儿的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幼儿的注意,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幼儿注意的因素,紧密地把握住那些吸引幼儿注意的因素,才能防止幼儿注意分散,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发展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力
记忆能力和人的其他各种能力一样,可以经后天训练而加强。孩子正处于记忆训练最佳期,只要训练方法得当,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可以把记忆力的训练分为4个阶段。
  1、注意力的训练
  人的注意力是贯穿于人的一切活动中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心理过程。离开了对识记材料的注意,是不会有记忆的,因此,训练注意力应作为整个训练过程的第一步。
  2、无意识记的训练
  孩子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凡是直观、形象、有趣味、能引起孩子强烈情绪体验的事和物大都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特别是与其情感相联系的事情。所以,必须为孩子提供一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并富有感染力的识记材料,使材料本身能吸引孩子,以充分发展孩子的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能力,促进孩子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能力的发展。如各种材料制作的、不同形状的、有趣的小卡片,各类汉字卡片,能活动的计数器,玩具和实物等。对一些杂乱无章的材料,可采用歌诀记忆法,把需识记的材料编成歌词和诗词,形成一种节奏顺序,以提高记忆效果。
  3、有意识记的训练
  这个阶段要让孩子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识记,有意识记的发生和发展是儿童记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质变,为了培养孩子有意识记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孩子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中,父母要经常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具体明确的识记任务,促进孩子有意识记的发展。如在听故事、外出参观、饭后散步时,都应该给孩子提出识记任务,如果没有具体要求,孩子是不会主动进行识记的。
  4、记忆与思维的协同训练
  人的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好的记忆是正确思维的保证,好的思维能力是快速识记和长久保持的条件。 这一阶段要帮助孩子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周围的事物有意义,为此就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如趣味记忆法和特征记忆法,尽量帮助儿童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如可提出一些问题,如“鸟为什么能飞?”“鸭子为什么能在水中游?”等,引导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在训练孩子的记忆力时,对孩子完成识记任务的情况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以提高孩子识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须识记的内容也应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0610《学前儿童心理学》 论述第2题,求各路神仙帮...
    答:1. 专制型父母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这种教养方式可能看似省事,但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得到父母的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地...
  • 论述题 1.试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
    答:4.妊娠期环境污染、放射线、菸酒等也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后天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学前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
  • 论述题 1.试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
    答:大城市高层建筑单元设计的住房,减少孩子间的交往,剥夺了孩子自由活动的天地,闹市区的噪音,交通拥挤紧张,空气污染等均可以影响儿童的一个心理发育。三、教育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溺爱,还有一个就是对孩子的过分的严厉,对孩...
  • 学前心理学论述题:论述皮亚杰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四阶段
    答: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
  • 学前心理学的考试试题及答案
    答: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个体心理发展 2.知觉 3.自传体记忆 4.自我中心 5.社会性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0610《学前儿童心理学》 论述第2题,求各路神仙帮...
    答: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孩子们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但与儿童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发展规律一样,...
  • 学前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答:19.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可望获得哪些收获? 20.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21.幼儿无意想象发展有何特点? 22.幼儿自制力的表现方面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23.试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达职院学前教育专业期末学前心理学课的试卷
    答: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 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2.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
  • 论述题: 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理论观针对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如 ...
    答:其次,青少年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很多网络游戏以做任务通关为主,因此很多青少年会沉迷于完成任务,每通过一关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成就感,因而让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