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有何重大意义?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1
城镇化有何重大意义?

城镇化有什么好处?

您好,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简称中产联)为您回答: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1、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

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

扩展资料

城镇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城市化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1. 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2. 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 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 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 文化交流。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扩展资料: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各自的解读。

人口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经济学对城市化定义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城市化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辉煌历程 不断崛起的城市群落,日益繁荣的城市经济,加速改善的城市生活……变化,缘于一个巨大的跨越:中国城镇化60年间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向前。它所蕴涵的是,中国经济规模扩张、工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迅速提高的辉煌历程。

城镇化-中国国情 60年城镇化发展,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 在一个农业分量很重、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大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60年间,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能只搞集中型的大城市化,也不能只实行分散型的小城镇化,只能选择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60年间,一座座新城迅速崛起,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个个城市群形成,就像一条条玉带,镶嵌在中华锦绣大地上。城镇化率从解放初期的10.64%增至45.68%。 60年前,从工业化起步带动城镇化,而现在,城镇化在与工业、农村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着更高水平的跨越。 城镇化-经济繁荣 60年城镇化发展,铺就了一条通向经济繁荣之路 100多年前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城镇化发展,无疑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其强大的动力。 60年来,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心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GDP占全国的比重为63%。 如今,以特大城市为依托、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已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及辽中南、中原、武汉、长株潭、成渝、闽东南、山东半岛、关中天水、北部湾等城市群,以不到全国1/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1/3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这三大城市密集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60%以上,2008年上半年三大城市密集区共完成进出口额9359.1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的75.9%。 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小城镇在吸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109个镇的调研,小城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85年的62%下降为2005年的38%,二三产业分别从26%和12%增加到38%和24%,有58%的农村劳动力在镇域范围内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从长远看,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于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城镇化-美好生活 60年城镇化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凸显了城镇化的核心——人的发展。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收音机大喇叭……”曾经是城镇化生活的代名词,而现在的现实已远远超过这个曾有的梦想。 68岁的郑州居民曾先梅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知道啥是暖气。后来有了土暖气,就是在客厅生个煤火炉,然后接上一根烟囱,通到窗户外面,非常简陋,还担心煤气中毒。现在有了集中供暖,真是又方便又舒适。” 曾先梅讲述的取暖的变化,只是城市生活变化的一个细节。一些数据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城镇化带来的生活变化。 交通更便捷。城市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万1千公里发展到25万公里,43亿平方米的道路面积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58倍。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车手”,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缩小了生活半径。 住房变宽敞。解放前城镇居民每间瓦房或土房住3至5人的家庭占总户数70%以上。解放后逐年有所改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面积小、条件差、无产权逐步走向住房设施齐全、拥有产权。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平方米上升到人均建筑面积28平方米。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沿海到内陆,各级各类学校、医院、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城镇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更加追求居住环境的优化。60年来,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积,而是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环境整洁。 统计显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从1959年底的12.8212万公顷增至2008年底的174.7493万公顷。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 综观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再次印证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来谋划发展方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小到一座城市的发展大到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城镇化-四个坚持 45.68%的城镇化率,表明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们的国情却是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因此,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我国区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城镇化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 东部地区要重点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要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提高县城、中心城镇的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聚集,重点建设粮食、能源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要围绕大中城市,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扶持为旅游、内陆边贸服务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加大对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镇发展的扶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加强区域性交通设施、能源电力、节水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注重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森林工业城市和国有农场地区城镇的建设,促进城镇发展转型。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城乡统筹,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统筹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加强对闲置的乡村建设用地的整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集约节约。结合“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加强乡村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使广大乡村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将基本农田、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活动。同时,还要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要加强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提升居住品质,使“居者有其屋”。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改造,降低中心城区过高的人口密度,增加公共绿地。积极发展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改善路网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推进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城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过程是由传统、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培育、升华的过程,她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质跃与优化。党和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建设多少城镇,而是为了逐步转移和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为城镇待业、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城乡人民享受城市文明和现代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讲“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 城镇化有何重大意义?
    答:1.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有利于资源的集中,无论生产还是消费,都是一种促进。2.缩小城乡差距。包括收入水平的均衡、基础设施的共享。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4.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5.长久来看,城镇化必将大力促进第一产业的深入发展。
  •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答: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法律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第一条 重大意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 城镇化有何重大意义?
    答:1、城镇化有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2、它促进了对地烂余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4、城市作为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5、城市文化对乡村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 城镇化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答:一、城镇化的意义是什么?1、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行业向第二行业、第三行业、第四行业逐渐转移。2、行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行业结构。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
  • 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城市化
    答: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意义在于: 1、能够不断优化城镇的结构和功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从而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水平 2、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3、推进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
  • 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建设实现城镇化
    答:城镇化的意义 一、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一个地方城镇化水平越高,新农村建设步伐就越快,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入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较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二、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
  • 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重大意义。以政治角度作答_百度...
    答: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 中国将进入高成本城镇化时代,城镇化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城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否最终取得全面成功的关键,有着方方面面的意义。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必经阶段,也是推动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是城镇化水平超过70%的国家,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疆域辽阔且区域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
  • 城市化对中国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1.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以城市人口增长为标志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2.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贫困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短缺问题...
  • 党为什么要城镇化?
    答:城镇化有何重大意义? 推进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城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继畅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