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部的农村是不是象东部沿海的十年前光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6
中国中西部是不是东部沿海的殖民地?

是没多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现在并不能公开这么叫。

1、秦良玉
秦良玉,忠州人。胆智过人,擅长骑射,又擅长作文章,姿态风度娴静文雅。行军治兵,号令严明,所领军队号称“白杆兵”,远近闻名。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陷武昌,处死楚王朱华奎,率兵再次进犯四川,秦良玉上呈全四川形势给巡抚陈士奇,建议派兵守十三个关隘,但陈士奇不用,秦良玉又找巡按刘之勃,刘之勃同意秦良玉的计策,但是却无兵可派。
2、梁红玉
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
3、武则天
武则天,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酷爱诗歌乐舞,称帝后,她御撰了大量雅乐作品,如《唐明堂乐章》、《唐大飨拜洛乐章》等,对唐代音乐文化的繁盛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则天的统治稳定之后,开始启用酷吏。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严酷手段。为掌握国家统治大权,她毒死了已立为太子的亲生儿子。称帝第二年,武则天便用两大酷吏之一的来俊臣杀了另一个酷吏周兴;至万岁通天二年,杀死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

4、穆桂英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
穆桂英与佘赛花有许多共同点。佘赛花是因为打败了杨继业,杨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败将;她们俩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穆桂英比佘赛花高出一筹的是战术。
5、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良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红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昭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桂英

中西部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中西部开发首先是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韩国通过70年代的新村运动,发展了经济、改善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我国中西部开发中农村建设与韩国当时的背景相似,开发目标一致,因此,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结合我国中西部农村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对建设中西部农村将有一定的启示。
��一、韩国新村运动状况
��一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
��1970年以前韩国的经济和社会经济的侧重点在农村。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60%,居住在农村的约占80%,GNP(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依赖于农业。1965年农民家庭收入为15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0美元,尚处于极其贫困状态。为了在韩国人民贫困的心灵中注入新希望,1970年4月韩国总统朴正熙创立了自助、互助、自立的新村运动。该运动以农村为主体,把贫穷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变成富裕、幸福和美丽的农村;以农村社会的发展实现全社会的现代化,确立其自主经济。
��二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性
��70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以农村区域开发事业为最高国策。其主要内容有:
��1、实行改善环境的社会开发
��社会开发是开发农村区域的出发点。它包括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开发。如居住环境的开发包括从改善房顶、住宅到安装自来水和下水道;从改善卫生间、厨房到修建公共浴室、游泳场和巷道。生产环境的开发包括从修建公共作业场所如修建农用道路、设置公共积肥场和修建桥梁,到整理耕地、治理小河川。这实际是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2、增加经济收益的经济开发
��增加收益事业包括农业收益和农业以外的收益。如农业收益事业包括从修建公共育苗圃和畜牧场到共同防治病虫害和使用农机具等。农业以外的收益事业包括农产品加工、手工业和经营贩卖组合。到90年代,农产品加工已接近国际水平,部分农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质就是开发新农村,让农民脱贫致富。因而其特点主要体现了脱贫、改革与创造精神,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理念和地域共同经济体、奖优扶贫、知识分子参与、官民一体的区域发展及全民参与的实践。针对这一特点新村运动在开始形成阶段以官主导、民参与的形态,通过思想启蒙、要件支援、教育研修等手段,提高农村居民改善生活的意识,并配合支援水泥、钢铁等材料给乡村,以发展行政方面的共同事业。而在发展阶段,则转变成民主导、官支援的形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目班”活动,它是区域发展中发挥农民自身力量的典型模特儿(“作目班”是农民自发的一种组织,是农作物和家畜专业化部门所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组织),在农民自我进行农业技术教育、发展农业技术、提高产量方面起了巨大作用,成为开发农业技术的核心。
��三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果
��1971年开始的韩国新村运动如星星之火很快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开展不过十年,其农村已跟上现代化进程,农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且居亚洲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城乡一体化,农民收入、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在生产、生活(医疗保险、年金制度)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居住(实现了厨房设施现代化、炊具电气化,并使用气体燃料)、交通、通信也达到城市水平。1970年,国民所得人均200美元,1978年提高到2000美元;1976年,农家比城市工人所得高100.4%,1977年高102.4%。农家购买力大大增强,生活环境有了极大变化,为社会变革起了很大的作用。
��2、农村科技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从70年代的增加农作物产量到90年代追求商品质量的优质化;从无菌种子的生产到生物技术导入栽培方法;从自耕自足到使用计算机发展信息化事业——以科技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竞争力。不仅如此,粮食绿色革命和农产品的自由出口,适应了国际需求,使新村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韩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趋活跃,韩国经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二、我国中西部农村的现状
��一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及沿海的差距迅速扩大
��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山区、高原、荒漠。面对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追求眼前利益,只向大自然索取而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上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优质劳动力资源缺乏、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前30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似,西部比东部略高0.44%,但改革开放20年来,市场机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加强,生产要素大量向东部及沿海集中,中西部农村经济虽有所发展但进展不快,与东部及沿海相比差距迅速扩大。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7元,广东、上海、江苏分别为182.30、290.00、152.10元,而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分别为123.90、108.00、98.40、133.00元;199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2161.98元,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3527.14、5406.87、3376.78、3814.56元,而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分别为1387.25、1334.46、1393.05、1405.59元。在3万亿乡镇企业产值中,中西部仅占35%,农民收入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异一般2-10倍,最富裕的深圳、珠海的农民收入比西部最贫困地区农民高70多倍,1996年全国8000万尚未温饱的贫困农民西部就占6500万!
��二 中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大
��中西部经济虽然不发达,但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中西部国土面积占89%,西部草原资源占全国94%、森林资源占51%、煤炭资源占50%、水资源占60%、各种有色金属矿藏占90%,而东部上述资源奇缺。此外,中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仅占全国64%左右。加上地缘、人文、旅游独具特色,传统特色产品丰富,区域特点明显,农业发展潜力大,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上有相当的优越性,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大有作为。特别是中西部与东部及沿海经济互补性强,联动效应明显,因此,随着东部和沿海经济进一步发展,对中西部经济发展必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 基础设施薄弱,思想观念守旧
��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地广人烯�远离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交通不便、环境封闭、信息不畅,使得文化传播、施医和施教困难,地方财政也十分有限。就占国土面积2/3西部来说,铁路营运里程仅占全国20%,公路占30%,货运量仅占10%。通讯、能源以及人口素质(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到15人,不到东部的一半,文盲率、中小辍学率,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更加失衡,导致农村投资不足,制约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此外,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总体上中西部大多数干群仍抱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守旧,易产生低层次满足感,价值观念落后,恋贫、轻商、懒散等形形色色的僵滞意识还在延续,近年来,关于中西部开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暖风频吹,先后出台了有关政策,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效果不尽人意。
��三、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开发建设的启示
��将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和具体内容与我国中西部大开发的农村建设现状相比较不难看出,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韩国改善环境、增加经济收益、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化等的目标和措施都给我国中西部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借鉴,但我国中西部开发与韩国新村运动又有区别。具体体现在:一是环境的恢复、保护和开发要放在首位,走发展与治理同步发展之路;二是两者开发的时间相距30年,我国的西部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有强大的资金注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支撑,老百姓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应该说,发展是人心所向;三是两者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新内容。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利用我们的优势和经验,对照当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标准,高起点开发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跳跃式地发展,力求少走弯路一步到位。具体地说:
��一 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原因,不仅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而且一直相对贫穷,至今还不能彻底有效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近年来由于对土地的破坏性使用和掠夺性经营等短期行为越来越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极其严重,是我国农业资源基础脆弱的地区。在中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坚决摒弃过去一段时期内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生态效益的恶性滥采滥伐行为,在解决温饱、提高农民收益的同时,充分利用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科技的进步和中央各项有关补贴政策,对资源进行合理综合开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耕则耕,退耕还林还草和综合治理环境等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落到实处,实现各类农业资源巨大潜力的深度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二 更高层次地实施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
��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生产力低下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上往往较为单一。这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对此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借鉴和发展韩国“一村一品(品种)”或“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经验,发展区域经济,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同时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的一条龙生产服务体系。这是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根本点和核心,也是建设中西部新农村必不可少的支柱。
��三 多渠道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物化形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最贴近人民生活,它的建设最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作为制约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突破先行。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各种资源的开发、各种产业的发展就难以实施。面对中西部地广人稀的特点,我们在借鉴韩国新村运动前后两阶段目标及所采取的官主导、民参与和民主导、官支援的投资形式时,不妨形成全体投资者的共识,中资与外资、私营与集体、国家与个人,广开开发大门,多层次、多元化加大筹措吸纳资金和物资力度,重点强化中西部的水利、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加强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改善基础条件与生态、投资环境,重点扶持适合当地条件的重点和优势农业产业,加速形成农村市场,依靠市场机制提高竞争力,尽块使中西部主要地区融入全国乃至全世界商品经济网、高速信息网中,参与经济大循环,真正把中西部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转化为资金、转化为投资高额利润的回报率,从内涵上提高人才、资金的吸引力,持久带动区域开发。
��四 实施产业化生产,加快小城镇建设
��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是中西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有良好的互动效应。产业化生产有利于农业资源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和促进小城镇的市场建设。而小城镇的建设与规模扩大,为农副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市场联结了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小城镇作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技术和财力的支持;小城镇的发展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迅速形成。
��五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当今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我国广大中西部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低,受教育年限短,文盲率高,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质量。要想尽快脱贫致富,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势在必行。可以说,中西部开发首先是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开发。韩国新村运动中的“作目班”组织及其经验值得借鉴。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将对中西部农村建设的开展、进展、程度、质量及结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六 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贫力度
��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的贫困地区实行优惠的开发政策,如:在农业方面,降低农民的税收、帮助农民建立适宜的流通组织、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和有关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一些基本的材料实行成本价、免除一些工费,这些都有利于中西部农村尽早脱贫致富;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要重视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提高与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在政策倾斜的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科技和人才方面有计划的扶贫,及时注入必要的农村经济启动和发展资金,一方面,要多模式、多元化、高效益筹措资金,用好资金,大力度地培养当地人才,在就学、培训的资金和要求上给予倾斜;另一方面,以优惠条件鼓励和吸引东部地区的有志人才去献身和支援建设中西部;第三方面,要与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地区联姻结对,发挥自身的资源、劳力优势和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经验优势,实现互动,提高资本原始积累。
��今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以韩国新村运动的它山之石,来解决我国中西部人口、粮食、疾博�住宅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等问题,对中国中西部大开发农村建设将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以前年轻时在西北插队的时候,那边的条件很落后的,很多年没去了、有点怀念啊!不过这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北地区的开放比我以前插队时好多了!

跟广东比起来还不够

要好点吧没法比的

  •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答: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表现有以下: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东北地区经济下滑,这种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2、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
  • 80岁以上的老人在农村怎么生活?
    答:在中国,农村之间的差别其实很大,有些东部沿海城市的农村,或许生活比一些小城市还惬意和舒适,但是一些中西部的农村,生活真的很苦。说说我的爷爷奶奶,东部沿海的小城市,他们已经80多岁了,一直生活在农村,在我看来比较...
  • 中国划分东部和西部是怎么划分的??
    答: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中、东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 从经济学角度认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加快中...
    答: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意义:1,有利于其将自然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提高当地区人民的收入也水平,为拉动内需添砖加瓦。2,有利于提高优化我国的整体结构,增加经济实力。3,有利于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增强我国政府和企业在...
  • ...克拉克定理,结合实际来解释我国社会目前劳动力迁移的现象。_百度...
    答:二是劳动力转移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去向。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模式,表现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迁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而农村迁出人口占全国迁移人口的6成以上,其中几乎有7成以上迁入城市。因此,中国现阶段...
  • 当代我国农村社区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一般都是区域性的迁徙,从生存条件差的地方流向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多半是从农村到农村,特别是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流向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镇地区。改革开放后的移民运动,则主要是从农村流向生产和...
  • 我国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答:1.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导致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资源配置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协调,影响了全国经济的整体...
  • 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和意义
    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目的和意义,但就其最根本的目的而言,就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巡期间的谈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是要解决沿海同内地的贫富差距问题。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就不难看出,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
  • 建树中国经济布局演变过程并对如何缩小东西部差异进行论述
    答:分析东西部地区农村差异,不能忽视区位的作用。近代东部沿海地带和海外 往来频繁,通过近20年改革开放、世界贸易、吸引海外投资,进一步增加了经济 发展的活力。东部国际旅游收入数倍于西部;西部地区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
  •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
    答:2、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为我国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多样且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农村地区农业人口居多,少数民族地区分散分布。这些特点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