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6
历史问题。一五计划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结果: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其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扩展资料
一、背景:
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二、建设成就:
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2、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3、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除了恢复时期的三年以外,大概还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一九五三年开始伟大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经济命脉归国家掌握,就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来有计划地发展和改造国民经济,以便逐步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

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战线上的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全国人民在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进行“三反”“五反”等各个战线上的胜利,依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所实行的正确的经济政策的领导,同时还由于伟大的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援,我国在一九五二年底结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工业和农业的主要产品的产量。

扩展资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以下各项具体任务:

一、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矿工业和石油工业;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基本化学工业;建立制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和汽车、拖拉机、飞机的机器制造工业。这些都是我国重工业的新建设。这些新建设的逐步完成,将使我国能够在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上改造我国国民经济的原来面貌。

二、随着重工业的建设,相应地建设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建设为农业服务的新的中小型的工业企业,以便适应城乡人民对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在建设新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地和合理地利用原有的工业企业,发挥它们的潜在的生产力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任务的完成,主要地还是依靠原有的企业。

四、依靠贫农(包括全部原来是贫农的新中农),巩固地联合中农,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推动农业生产的合作运动,以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形式来初步地改造小农经济,在这个基础上对农业进行初步的技术改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也发挥单干农民潜在的生产力量,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努力开垦荒地,加强国营农场的示范作用,以保证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和棉花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克服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矛盾。

参考资料:中国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正在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6年-2020年)。

扩展资料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完成成就

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基本建设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

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工业发展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

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

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交通运输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民生改善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参考资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百度百科



一五计划的意义:

1、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胜利完成,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我们国家的建国根本和基础,为后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铺垫。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超过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建设规模,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道路,显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的力量。也向世界证明我们国家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国力。

3、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一五计划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扩展内容: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完成成就:

1、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2、基本建设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3、工业发展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4、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5、交通运输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6、民生改善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参考资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百度百科



历史意义如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五计划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即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帮助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将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政权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重工业的支持。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

到1955年,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合作化运动出现了超高速度发展的猛烈浪潮,合作化进程被大大提前,虽然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底以前着重发展以加工

订货为主的初级与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1954年起,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5年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随之加速。到1956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实现了公司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公有制成分取代私有成份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但是具体的改造进程却受工业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为了满足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与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被人为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虽然在短期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遗留下了许多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除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外,一五计划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也得到了完全确立。有明显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工业化高速推进的需要,也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特点。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市场的作用开始被削弱。

扩展资料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参考资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百度百科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影响?
    答: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
  • 从西藏和平解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历史进程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
  • 一五计划完成有何意义
    答:"一五计划"通常指的是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3年到1957年实施的经济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旨在通过集中资源,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增长。虽然您没有具体指明是哪个时间段的"一五计划",...
  • 请你介绍我国的一五计划
    答:9.说明:我国的工业起点很低。10.影响: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1.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意义?
    答:1、时间不同 一五计划从1953年至1957年。三大改造从建国起就有想法,在1955年夏基本完成。2、目的不同 一五计划重点是为了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要求。3、生产关系不同 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
  • 第一个五年计划及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答: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一五计划是调整工业比例,而三大改造是调整的生产关系.应该说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的成功,扫清了生产关系中阻碍
  • 一五时期指的是什么时候
    答:一五时期指的是1953-1957年。一五时期一般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和意义?
    答:满意答案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呢?
    答:西力"既对传统工业的生存构成压力--工业化以排斥和取代传统手工业为历史使命,如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手纺纱、制靛、踹布、土针、土烛、土烟等行业遭到严重摧毁,但是,要实现对传统工业经济整体的取代,并非一蹴而就,...
  • 苏联的一五二五计划的作用
    答:他能够以国家的力量,去进行改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