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2
幼儿教师如何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第一,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受到主观态度的影响和折射。乐观豁达的人常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丧失信心和勇气,能够始终保持愉快而美好的心境,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第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维护自我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人们适应迅速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
第三,学会放松。教师职业的紧张与压力程度是人所共知的。一天工作下来,极大多数教师往往是身心疲惫。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外,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
第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护与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教师工作具有集体合作的特点,要求幼儿教师既要注重和同事建立融治的关系,维持和谐的社交,也要和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使幼儿感到教师是爱自己的。因此,幼儿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用一颗平常心积极地与同事、幼儿、家长以及园领导进行交流,在自己周围建立起较为融洽的人际环境,这也有利于维护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如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的标准既有一般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也有其职业特殊性,生理-心理症状、人际关系问题、职业行为问题和职业倦怠等。从社会体制、社区、学校和个人四个层面上来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表现在班级升学压力、威信压力、社会压力等方面。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所谓心理健康是泛指个体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健全状态。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学者有着不完全一致的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适度的举止;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最完美的心灵的健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在他真正的自我与所扮演的角色中乃至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是没有矛盾分歧的,也就是说,他对自己是诚实的;他对别人的态度是坦诚而热情的,他热爱别人、接受别人,正如热爱自己一样;他乐于参与各种活动,更愿意帮助他人,分担他人的忧愁,分享他人的欢乐;他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和他人的价值;他勇于面对挑战,深信生活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一切美好的未来;他不但愿意接受变化,而且更主动地推进可能发展;他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他知道人生不是尽善尽美、顺心如意的,他力求克服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努力创造未来;他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深信自己的直觉,也相信自己的经验;他的内心是开放的,他乐意听取别人意见;他具有创造精神,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不迷恋对过去的回忆,更不沉溺于今天的享受;他是负责的、合群的,充满活力,不推辞所应完成的任务;他对自己是严格的,对别人是宽厚的,乐于与他人相处,不轻视别人,不炫耀自己。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只是众多描述中之一种。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心理治疗者;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既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反映和指标,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我们应该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做更具体的诠释,使之既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和学校都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本人也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还必须在社区、学校和个人层面综合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能力。(一)社会体制层面。该层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二)社区层面。该层面主要从社会支持系统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系统中的个体能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这些交流使个体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的,被爱的,被尊重的,有价值的,归属于一个互惠的、能互相交流的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间接或直接的促进作用早已被各类研究证明。(三)学校层面。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但问题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情境和教学活动,因此,社会层面的改革和支持只是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要切实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从学校和个人层面入手。学校层面的措施强调工作环境的结构性改变,如降低学生和教师数的比率,缩短工作时间,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压力源及其他问题的敏感性,提高群体支持,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提供更多职前和职中训练等。(四)个人层面。以个人层面为切入点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教师的压力应对技术。综合国内外研究,较为常用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技术的方法有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也包括通过各种身体的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时间管理技巧可使生活、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具体包括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区分、限定目标、建立一个现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等。认知重建策略包括对自己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如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知(如“我必须公平地爱每个学生并且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如“至少部分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反思也是一个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它指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这种反思不仅仅指简单的反省,还指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将永远停留在新手型教师的水平。反思的倾向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具体地说,反思训练包括每天记录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与专家型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随后与对方交换看法;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等。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的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二,现代教师心理压力调节方法
1换位思考认同法——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
2推移时间遗忘法———有时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
3顺其自然自我解脱法——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想说便说(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自我发泄)……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
4注重过程淡化功利法——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例如,对待学历、职称、职务、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需注意两点:一是你的奋斗目标要合理;二是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5众人面前理智法——在众人面前最好多观察、思考,少盲目表现自己。人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自己在众人面前盲目表现之后,却后悔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自己的形象而忧心忡忡。
6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美好事物的想像、恐怖事件的回避(耳不听、眼不见、心不烦)。
7音乐与生理保健法——各种声音通过耳朵被人感受,如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谩骂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因此,你可以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以缓解不愉快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自我保健行为习惯极为重要。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不容忽视。
8自信自主激励法——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每桩伟业都是由信心开始。

  少年儿童的主要生活是在校园,他们的心理健康往往与教师日常
  的教育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密不可分。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是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健康
  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设计并推出的“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无错原则”打开和谐之门的钥匙
  寒假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参加“促进工程”培训的老师来到北师
  大听讲座,董奇教授问:“谁能谈谈您是如何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寒
  假生活中的?”结果两位站起来的回答问题的老师说的都是他们在上
  学期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体会。于是董教授又问:“我刚才问的
  是什么问题?”叫起了好些老师,谁都说不清楚,大家只模模糊糊地
  记得是问学习的理论在工作方面的应用。董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老
  师们,您们忙了一个星期,星期日不休息,大老远来北师大听讲座,
  能说不认真吗?可谁都没记住我问的问题,其实这很自然。但是有的
  老师当学生没听清他们提出的问题时,却往往不能容忍,希望老师们
  今后对您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几句话使教师们更深入地理解
  了“无错原则”。

  “无错原则”的运用,有效地改变了老师的教学行为。一次,光
  明小学的的青年教师孙艳为40多位来听课的老师做课,她讲的课文是
  《小山村》。其中一句是红红绿绿的树,多美丽的小山村。重点要让
  学生理解表示颜色的词。为此,孙老师特意准备了图画。当许多同学
  赞美画中景色“真漂亮”时,一个女孩子却说:“红配绿,赛狗屁”。
  话音刚落,所有听课的老师轰堂大笑,同学们也笑得前仰后合。孙老
  师镇定了一下,说:“小莉认为红和绿在一起不好看,别的同学有什
  么看法?”大家纷纷发表意见。课下,孙老师告诉小莉:“大胆发表
  不同意见是好的,但那句话不太文雅,以后要换一种说法”。孙艳老
  师说:“无错原则”使我意识到,孩子这样说并不一定是故意捣乱,
  很可能是把平时听到的一句话随口说了出来。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同
  学都能体面地坐下,学生在教学中才敢于参与。

  董奇教授认为:所谓“无错原则”,其实就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去
  认识、接受和处理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所谓的
  “错误”。事实证明,许多问题成人都在所难免,何况对于不成熟的
  孩子。这种观念一旦被老师接受,就会减少许多因苛求学生而引起的
  教师心理上的焦虑,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平常心: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
  “促进工程”课题组专家们认为:看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首先
  要看这个学校的学生心境是否积极、情绪是否愉快。因为这些都是学
  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情
  绪状态。那么,哪些情况最容易影响老师的情绪呢?培训中老师们列
  举了身边的许多事例:

  ——一位老师因一名11岁的男孩课间玩雪球而大动肝火,停了他
  两节课并请来正在上班的家长。从此师生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原来只
  是因为这位老师的一句话:“下课时,绝不允许任何学生玩雪,否则
  我绝不客气!”

  ——一位老师怒气冲冲走进办公室找班主任告状,原来只是因为
  一个同学在日记中批评了她不该在课堂上大发脾气。

  ——对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且屡教不改的学生以撕书、没收书来解
  老师心中之气;对课间追跑打闹的学生,以停其课间休息来消老师心
  中之火: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以漏一罚十来泄老师心中之怒,诸如此
  类,都是学校中见惯不怪的现象。

  经过“促进工程”的培训,许多老师认识到:当我们遇到学生行
  为问题时,要能够容忍孩子与成人的差距,不能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衡
  量对与错。一位教计算机课的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到:我曾给我校
  的老师们上计算机培训课,他们在底下闹闹哄哄,刚讲完的东西不一
  会儿就不会了,不停地举手询问,课堂上根本安静不下来。就在那一
  刻我觉得自己特别能够理解孩子的闹腾,心想自己以后再也不该跟孩
  子生气了。

  培训,使老师们走出了“师道尊严绝对化”的误区,以平等、平
  常之心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尊重孩子。当老师们把这种观念用于教
  育实践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像变了一个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变
  得完全可以理解了,于是生闷气的时候少了,与孩子同乐的时候多了,
  不知不觉中,整个心理状态轻松了许多。

  教师应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只教知识,不能在情感上给孩子以积极影响
  的老师是不称职的。而要做到“称职”,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健康、丰
  富的情感。因此“促进工程”课题组的专家们在培训中强调:教师要
  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幸福的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袁老师是一位曾获得市区以及全国荣誉称号的特级教师,然而,
  对于什么是完美的人生从来没有想过,似乎工作就是生命的全部。几
  十年来,她很少顾家。她认识的好几位优秀教师,不是独身就是离异!
  在“促进工程”的学习中,袁老师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星期日她
  陪丈夫出去买衣服,并且学着买菜,做饭,丈夫很高兴。孙老师说:
  家庭生活的幸福,可以使自己在学校工作时有愉快的心情,从而更容
  易在情感上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

  教师要善待别人,也要善待自己。然而许多老师不能善待别人的
  原因,往往是不能善待自己。他们整天埋头于备课、批改成堆成撂的
  作业,业务范围之外不读书,不看报,也不注意培养有益的业余爱好,
  结果是知识老化,视野狭窄、甚至导致性格偏执。因此,专家们主张
  在改进教育行为的同时,应注意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生
  活是多彩的,工作不应成为教师生活的全部。现在不少教师找回了自
  己做学生时的爱好;休息时,听听音乐,看看小说;假日里,与家人
  逛逛公园或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参加“促进工程”的一些学校的领导
  们也注意采用“人性化的管理”,让老师们的生活更和谐、更完美。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目前,北师大的“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已从北京走向全国
  更多的省市,受到广大教师由衷的欢迎。